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自由与包容:西南联大人和事读后感(3)篇

(2019-04-18 02:20:53) 读后感

自由与包容:西南联大人和事

作者:任继愈

西南联大,全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不仅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1937年抗战爆发,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学校南迁,组建为“长沙临时大学”。后内迁昆明,更名为“西南联合大学”。这所只存在8年,堪称史上“Z穷大学”,却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短短8年时间,西南联大虽然只毕业了3882名学生,但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及100多位人文大师。西南联大的自由与独立的精神光辉耀眼,虽如昙花一现,却值得后人铭记与传承。

自由与包容:西南联大人和事在线阅读地址

自由与包容:西南联大人和事读后感 第(1)篇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对任继愈先生的采访和其发表的文章拼凑起来的,所以很多内容都重复出现,适合于泛读,我打分不高。但里面的故事仍能给人深刻印象。最初看这本书其实主要是想了解西南联大的精神以及当年如何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在学术上还有如此高的成就。


书中回答:“如问西南联大何以能创造奇迹,可以明确回答,这奇迹来自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西南联大关心天下大事(外抗日寇,内争民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尊重别人的民主传统,‘五四’的火炬在联大师生手中传承下来。”


大学乃有大师之谓也,非有大楼之谓也。


文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几点是


1、西南联大的教师


(1)因为这些大师满怀对知识的渴求 无止尽,博学审问笃行,包容大度审思,内心纯粹唯有学问,只为不断解惑,领悟,解惑...纯粹的学术探讨,且毫无保留。没有太多世俗杂念 没有现在的职称评定各种要求的干扰,私欲轻 踏实做学问。学习需要外界干扰少,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期,唯有读书 让大家精神充裕,忘却苦难 对未来充满期待和激情。所以大学不在于大楼之高,而在于学习氛围之浓厚,在校园里都是谈论如何学习,不同观点的交流,没有无聊游戏的干扰,没有网络那些娱乐新闻,无聊刷圈的时间浪费。现在的孩子心不够静,物欲横流的年代,很难有内心纯粹为学问的心。大师频出的时期什么时候还能回来?


书中写到学校条件紧张,老师与学生同住,一些教授只能到中学兼课维持生计,撰写墓志铭,与现在大学高楼广厦富丽堂皇,教授的地位酬劳,不可同日而语。


(2)西南联大有一群全心奉献教育,为了学校发展,学术研究,敢于与国家管理部门直言与坚持正确道路的决心的大师。


好在有一群敢说敢做的大师,保护了西南联大研究自由,独立的环境, 西南联大没有遵照教育部的要求统一教材,仍是秉承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原则治校。


冯友兰先生在回教育部的信中说到:夫大学为最高学府,包罗万象,要当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岂可刻板文章,勒令从同。世界各著名大学之课程表,未有千篇一律者;即同一课程,各大学所授之内容亦未有一成不变者。惟其如此,所以能推陈出新,而学术乃可日臻进步也。


大学为最高教育学术机关,教部可视大学研究教学之成绩,以为赏罚殿最。但如何研究教学,则宜予大学以回旋之自由。


看到现今我们国家的教育,真正有底气的高校是不会过于的在意所谓的教学评估之类的考核以及就业率的检查。曾经的教学评估造就了很多高校两三个校区,教师疲于奔命与各校区上课的县长。而大学之大在于大师不在于大楼。


这种为教育奉献的精神,这等品格,责任和担当,在现在社会几乎销声匿迹 ,


这些大师除了为学校发展三次拒绝教育部统一教材的要求,同时在国家下文给予他们所谓的双肩挑的老师补贴时,他们回复是:盖同人等献身教育,原以研究学术启迪后进为天职,于教课之外肩负一部分行政责任,亦视为当然之义务,并不希冀任何权利。


而现在的人更多的是为了实现自己个人的目标,达成自己的私人利益,真正有教育情怀的人太少太少,实在让人感慨。


1、西南联大的学风和自由的学术环境


(1)这样的学术环境 学生敢于质疑 质疑再去解疑,学习能更深入。但老师的学术包容是非常重要的前提。


“北大之‘大’,不是校舍恢宏,而是学术气度之大”,“能容纳不同的学术观点”;“西南联大值得怀念的是它的自由宽容、博大深宏的学风”


原文写到:联大的课外学术活动丰富多彩,学术演讲几乎每天都有,任先生听过的就有汤用彤的《言意之辩》、向达《唐代俗讲考》、冯友兰《禅宗思想方法》、贺麟《知行合一新论》、陈国符《道藏源流考》。活跃的学术风气,最终获益的还是学生。


“百家争鸣,学术民主,不但在同辈中盛行,师生之间也不乏这种宽容求是的事例。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杨振声告诉学生,只要掌握原始材料,认真研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不必和老师的观点一致。“学术面前,只重证据,不论资格”。从学术的本性上,给予学生以创新的胆气。


(2)开放式的考试题目,重视学生个体的观点,鼓励学生勤于思考。


原文:经济系的同学说有一年考试题目是“假若我当财政部长”。西南联大之所以人才辈出,既有个人的努力,也与这个鼓励创新的学风有关。


现在的考试多数都是标准化答案。这样开放性的主观题基本没有,而这样的题改卷很讲究老师的水平!


3、西南联大的成绩斐然


成绩斐然来源于专注 环境的无干扰。学术研究需要纯粹的环境,需要研究者高尚的人格。


闻一多利用西南地区民族、民俗的活化石研究《诗经》《楚辞》和古代神话,开创了研究的新生面。罗常培亦利用西南民族的语言资源,开辟了少数民族语言学的新领域。贺麟创立了“西洋哲学编译会”,主持编译西方哲学。金岳霖的《知识论》是他在联大的讲稿,汤用彤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熊十力《新唯识论》、钱穆《国史大纲》也都完成于此一时期。所著多为传世经典,何止是成就斐然而已!


这是爱国主义的深刻影响,为什么西南联大这个时期创造出如此辉煌的成就,培养出那么多杰出人才,更多的是这种精神的贯穿,激发学子更强的学习热情和激情。

 钱穆先生说,你们不要认为我们在后方念书就是苟安、怕死,你要用前线战士的精神去读书啊,你才能读得好、才能报效国家。

学术氛围浓厚是现在很多大学缺乏的,教育的激进耗掉了很多孩子的学习热情 教育的功利化让孩子更多是在社会,学校的大环境和家长的监督压迫下学习,目标不明确,没有很好的选择能力,学习范围窄,课外阅读量小,以至于学生到了大学不知其目的,自律性差,容易被游戏勾了魂,耗费大好青春。人总是喜欢简单,而学习还需要思考,烧脑的。现在无论什么大学,耍抖音,耗费时间在刷圈的学生占多数,这是一种值得关注的现象。

另外:文中介绍的冯友兰先生写的西南联大纪念碑文非常值得读。

自由与包容:西南联大人和事读后感 第(2)篇


西南联大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奇迹,正如时势造就英雄一样,抗日战争和改朝换代的巨变造就了一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存在。当今大学再也无法重造这所大学的辉煌,但人性在强绝的压迫下从根骨里迸发出来的气节和潜质,那种不可思议的力量依然是整个民族的骄傲。

思及如今之大学,比之昔日之联大,总还是有所借鉴。我们不可能去复制兵荒马乱的岁月,甚至不可能复制饥寒交迫的日子,这些东西不像很多人形容的那样,是大学精神凸显的劣势,恰恰相反,这些东西是西南联大迈向伟大的催化剂,是最为关键的的一剂烈药。没有这样的条件,大学就永远也无法和昔日的西南联大比肩,但没有条件,不代表放弃治疗。西南联大在存在的九年里,在与外界抗争中存活的很多经验和做法,是中国大学解决当前矛盾的宝贵财富。

此书弊端很是明显,书里某些话有些大言不惭,而且仅是一家之言,难以考证,可能里面还是有迎合共产党,还有自己对很多教授的的偏见在里面。

自由与包容:西南联大人和事读后感 第(3)篇


为什么中国不会再出现西南联大。一是我们的大学制度业已形成,且把政治教育作为首要人物,自由的思想没了有。二是我们的社会过度物质化,追求理想的大有人在,只是最后大多屈服于现实,我们这一代青年人挣扎在理想的泥潭里,一眼望不到边,包容的气氛早已消失的一干二净。三是时代变了,和平时代让人们不自觉的追求生活美满幸福,而不在重视精神的富足,科技带给人们越来越多的娱乐产品,于是大家都开心了,大家也自然少了。中国的清北成不了西南联大,中国也没有哪所学校继承了西南联大的精神,所谓自由,何为自由,所谓包容,何为包容,只希望自己能坚持立场,不用做出多大贡献,守住内心追求自由的一片净土就满足了。最后想说,电子书很难读出什么深度,不过每读完一本书,我还是喜欢在这里分享自己的想法的,谨以共勉。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