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醒来的女性(全集)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

(2019-03-05 07:31:19) 读后感

醒来的女性(全集)

作者:玛丽莲·弗伦奇

我们来认识一下米拉。她是一位喜爱读书的小镇女孩,从小就是个独立而聪明的孩子。她十四岁读尼采和潘恩,开学第一天就学完了全部课本,学校只得让她跳级。可这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女性最常见的职业是“打字员”,人生的主题则是“家庭”。母亲对她最大的期望就是“嫁个好人家”。在一个封闭的小地方,她的聪明和独立却使她成为异类。久而久之,她屈服了。她像其他女孩一样草草结婚,穿紧身褡,学做饭,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生下两个孩子,努力让自己做一位“贤妻良母”。丈夫有体面的工作,她也住上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大房子。她举止优雅,总是面带微笑。而只有她自己知道,在生活的平静表象之下,她正在默不作声地崩溃……

醒来的女性(全集)在线阅读地址

醒来的女性(全集)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1)篇


本书作者玛丽莲·弗伦奇(Marilyn French,1929-2009)出生于美国布鲁克林,从小热爱写作,十岁便开始创作诗歌和短篇小说。1950年,在霍夫斯特拉大学就读期间结婚,完成学业后成为一名英语老师。1964年考入哈佛大学,由于丈夫对其写作事业的反对于1967年离婚,1972年获得博士学位,1977年出版《醒来的女性》而一举成名。

本书号称《第二性》的小说版, 据说间接推动了美国第二次女权运动,书中女主角米拉有强烈的作者个人代入感,从爱读书的聪慧少女到完美的家庭主妇,从被离婚的弃妇到哈佛学生,从两情相悦到独自海边漫步。初看有点眼花缭乱,人物众多、人名陌生,直到米拉进入哈佛, 才渐入阅读佳境。书中呈现了形形色色的女性困境以及她们的觉醒,可是,女性醒来了是否就幸福了或者更幸福?这问题类似娜拉出走之后,但本书似乎深度不够还仿佛自相矛盾。

寒假断断续续花了近一个月看完,最大收获是米拉的进取精神和阅读方法值得借鉴,作者很励志。如果不是文学研究者、女权主义者或特别有闲暇,不推荐阅读,或者有必要再读一遍,哈哈。


◆ 第1章 >> 米拉躲在女士洗手间里。

◆ 第2章 >> 菲利普·怀利说,母亲就是一代蛇蝎>> 米拉从中找到了潘恩的《常识》和尼采的《善与恶的彼岸》,以及瑞克里芙·霍尔的《寂寞之井》——一本她完全读不懂的书。

◆ 第3章 >> 她找到了《琥珀》,并在每周六晚上看孩子的时候分批读完。>> 学校里有位朋友借给她一本《源泉》。这正是她要找的书。这本书令她痴迷,反复读了两遍。

◆ 第4章 >> 她喜欢坐下来读书,认真钻研霍桑的道德哲学,或独自揣摩罗素的哲学背后的政治寓意。

◆ 第5章 >> 米拉明白,选择丈夫就是选择一种生活,哪个年轻女子不明白这点呢?

◆ 第6章 >> 可她们想象中的强奸是像《源泉》中那样的:它源于激情和爱,并没有像贾斯汀的身体所遭受的那种鞭笞与折磨。

◆ 第7章 >> 她在夜里阅读,大量地阅读,仿佛青春期伊始那样。她读一些杂书:神秘小说,诸如奥哈拉、马昆德和毛姆等人的社会讽刺作品。比这些更深刻、更沉重一点儿的书,她就感到有心无力,看不进去了。

◆ 第8章 >> 我崇拜的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反感阿诺德·贝内特的写作方式。>> 我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他会提到这些细节,却不过多描写。>> 就我而言,我不太喜欢哈代、德莱塞或华顿的书,他们把外部世界描绘得太过强大、不可抗拒,让个体毫无机会。>> 她坐在昏暗的起居室里,在身体两侧放上靠垫以支撑她的大肚子,脚搭在脚凳上,读着《追忆似水年华》。

◆ 第9章 >> 正是这种失去自我的感觉,使孕妇们常常看上去眼神空洞。

◆ 第10章 >> 她们给孩子分类,并按那些类别讨论他们:第一种爱耍脾气,第二种腼腆,第三种聪明,第四种与爸爸合不来。

◆ 第11章 >> 男人们为了维持生计而工作,女人们为了让生活舒适一些而工作。

◆ 第12章 >> 每次发烧都是一个潜在的杀手,每声咳嗽都让你心如刀绞。

◆ 第13章 >> 米拉在照顾孩子的同时,世界依旧在前进。

◆ 第14章 >> 她看完了图书馆里所有詹姆斯、赫胥黎、福克纳、伍尔夫、奥斯汀和狄更斯的作品,不加鉴别地看,毫无区分地看。>> 她还借出一些关于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通俗书籍和学术著作一起读,过了很长时间,她才逐步弄清浅显的通俗作品和深奥的学术著作的区别。

◆ 第15章 >> 伊索曾说过,二十世纪的色情电影就像希腊悲剧,只凸显女性的情感。

◆ 第16章 >> 你就跟一本没有字的书一样无趣。

◆ 第19章 >> 贫穷,她们知道什么是贫穷吗?是母亲那布满皱纹的脸,是因长年用洗衣板搓衣服而关节粗大的手,是因为提着大桶打水洗衣服、给孩子洗澡和擦洗地板磨出的老茧、累弯的腰。她的母亲在杂草丛生的、干枯的菜园里挖菜根。没错,这才是贫穷。

◆ 第20章 >> 对这种玩笑话,米拉应对起来已经得心应手:“为什么不去呢?这里的冬天漫长又寒冷。不过,我好嫉妒,他都没邀请我。”

◆ 第21章 >> 书里常说,如果婚姻很美满,夫妻之间是不会吵架的。

◆ 第22章 >> 米拉读完了琼斯写的关于弗洛伊德的传记,还读了几本弗洛伊德的专著,现在正在读其他心理学家的著作。

 ◆ 第23章 >> 于是,她对桥牌老师说,她觉得他非常有魅力,这阵子她太孤独了,需要找个知己说说话。可是她爱她的丈夫,她不能这么对他。她很抱歉,但他们还是再也不要见面了。

◆ 第24章 >> 大多数社会的问题在于它们是排外的,而大多数现代国家的问题在于人们过于疏远。她刚读过《理想国》一书,引发了如此思索。

◆ 第26章 >> 因为孤独并非渴望陪伴,而是渴望友善。>> 你的整个人生都会处于维持生活的状态。

◆ 第27章 >> 彼得·斯捷潘诺维奇[5]的话:“你不得不爱上帝,因为他是你唯一可以永远去爱的人。”

◆ 第28章 >> 可是,俗话说得没错,离开家,女人什么也做不了。

◆ 第29章 >> 他养成了一种习惯,无论莉莉怎么和他吵嘴,无论她说什么,他都回答:“好了,莉莉,没关系,会好的。”

◆ 第30章 >> 爱啊爱,头上苍天在,我们都以爱之名搞破坏。

◆ 第32章 >> 米拉说:“来,我们坐下,你慢慢告诉我。”

◆ 第33章 >> “我觉得,你最好送她去医院。”米拉轻轻地、慢慢地说,她惊讶于自己如此轻易地想出了办法。

◆ 第34章 >> 她只会说:“为什么呢?”然后听你解释,再试着去体会这种感受。

>> 米拉想起了“爱情就是嫉妒”的理论。

◆ 第36章 >> 他们圆滑世故,不偏不倚,正是这种过于礼貌的举止,让人很难和他们亲近。

◆ 第37章 >> 我读过叔本华、尼采、维特根斯坦、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松的书,读过蒙泰朗、乔伊斯、劳伦斯的书,还读过一些不如他们聪明的人写的书,比如米勒、梅勒、罗斯和菲利普·怀利。此外,我还读过《圣经》和希腊神话,也并未质疑后来的修订本中为什么将盖亚、特勒斯和莉莉丝放在脚注里,还说是萨杜恩(罗马神话中的农业之神)创造了世界。

>> 我读了又读,从来不去质疑,印度教徒、犹太人、毕达哥拉斯、亚里士多德、塞尼卡人、加图、圣保罗、路德、塞缪尔·约翰逊、卢梭、斯威夫特……嗯,你明白的。

◆ 第38章 >> 可米拉内心深处仍有疑问:为什么他自己没有准备好,却要逼着玛莎先离婚呢?

◆ 第39章 >> 她不想逼他,不想让他生气,只想欢迎他进入她的黑暗世界。在那里,他们可以一起望着黑夜,与它融为一体。于是她小声说:“今晚的月色真美。”

◆ 第40章 >> 米拉去大学报了名,准备秋季入学,学校还承认她之前的两年学历。

◆ 第41章 >> 我们骂他们骂到吐,也不过是把导致消化不良的东西吐出来而已。

◆ 第42章 >> 现在我只想拿到学位,然后出学校。我已经在学校里待了太久了。天哪,我都三十六岁了。

◆ 第43章 >> 不管怎样,他们是什么都不缺的年轻人。他们什么都懂,就是不懂分寸。

◆ 第44章 >> 她染了头发,也在节食,她还会花很长时间戴假发,研究适合自己脸型的发型。

◆ 第45章 >> “瓦尔不只是一个人。她是一种经历。”塔德在认识瓦尔几周后如此总结道。

◆ 第46章 >> 大多数情况下,女人就应该微笑、倾听、做饭。

◆ 第47章 >> 她感觉,这种深入、广泛的阅读让她的思维打开了。她主要阅读原始文献,而且只将各种选集作为研究指南。

◆ 第48章 >> 瓦尔笑了笑:“我想要的并不多,只想改变世界。”

◆ 第49章 >> 人类喜欢想方设法感谢苦难,他们将跌倒视为幸运,将死亡看作重生。

◆ 第51章 >> 据说人类行为的两大动机就是性和侵略。

◆ 第52章 >> “无论你做什么,你都会遇到问题。毫无疑问,你是知道这点的。如果人们认定你是女同,那么,不管你和谁在一起,他们都会中伤你。”

◆ 第53章 >> 她没有帮忙,她唯一所做的只是倾听。

◆ 第54章 >> 瓦尔挖苦地说,“从前他们把你拒之门外,因为你是黑人;如今他们让你进来,也因为你是黑人。这就是所谓的进步吗?”

◆ 第55章 >> 偏见是藏在骨子里的。

◆ 第56章 >> 如果一个女人出门时必须穿紧身褡,穿摇摇晃晃的高跟鞋,花几个小时梳妆打扮,那么多少能看出女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阶层。

◆ 第57章 >> 总之—我查了一下词典,无政府主义的意思是‘没有统治者’。

◆ 第60章 >> 那些书里说,一个人生活中的所有毛病都是他母亲的错——所有的。

◆ 第61章 >> 社会主义总是在理念上说得好听,但实践起来很糟糕。

◆ 第62章 >> 爱情就像黑板擦吗?不需要我的时候,她就把我一脚踢开?

◆ 第86章 >> “不负责任,简直不负责任!她还有女儿要照顾……她总是这么不负责任……”他看着远处的云,我们看着他。他转向克丽丝,揽住她的肩:“亲爱的,走吧,跟爸爸回家。”他笑着说,然后优雅地和我们道别。

◆ 第87章 >> 格蕾特和艾弗里结婚了。>> 格蕾特要参演一部电影。>> 艾弗里在南加州的一所特殊学校教书。

>> 艾娃也结婚了。

>> 伊索过得很好。期望值越低,越容易满足。她花一年时间写完了论文,几乎同时,她的论文发表了。她申请到了学术补助,同时在牛津大学图书馆和大英博物馆兼职,长期住在英国,并开始着手写一本书。

>> 本去了非洲……从此,米拉再没有他的音讯。

>> 我听说,塔德去修禅了,但也可能是谣言。格兰特在俄勒冈还是华盛顿的某个大学里教书,他在那里可是一个活跃分子。还有克丽丝。每次想到她,我就感到心痛。我不知道克丽丝后来怎么样了。

>> 米拉,她写完了论文,等它通过后,就带着离婚时拿到的补偿金去了欧洲,一个人游历了八个月,独自品味那种感受。

>> 最终,她去了缅因附近的一所社区大学教书。她每天都会去海边散步,每晚都会喝白兰地。她总想,自己是不是会发疯。

>> 我打开了头脑中的每一道门。我打开了身体里的每一个孔。可只有浪花涌进去。

醒来的女性(全集)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2)篇


《醒来的女性》是本长篇小说,年底事多,断断续续花了半个月才看完。看完总体认为是用小说的形式诠释了波伏娃的《第二性》。波伏娃这部大作我是少年时代看的,当时老姐在看,我也拿来啃了啃,当时看的似懂非懂的,不记得有没有全部看完,反正有个印象就是波伏娃认为女人之所以成为“第二性”是社会塑造的结果,是遵从于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文化的安排而成的。虽然对波伏娃的《第二性》没看透,不过也没妨碍我日后在有人提到这书的场合虚荣地表示自己也看过,尽管有点心虚,看来啥时还是再瞅瞅这书,补补课。嘿,扯远了,说回这本小说吧:


小说主要述说了女主角米拉前半生的故事。一个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小镇的早慧女孩,成长于保守的40年代,在50年代像大多数当时的女性那样早早嫁为人妇,但在60年代失婚后开始寻求自我。小说多用第三人称叙事,但是有时候又会插入一个自称“我”的第一人称,作一些大篇幅的观察、思考和评论。这个“我”看着好像是客观的第三者,但是又很熟悉米拉和她的朋友们,知道她们的各种故事,这引起了我的兴趣,很想知道这个“我”是谁,不过,按照小说的惯常写作方式,神秘人物总是最后才表露身份,所以为了追查“我”,我耐着性子把这本长长的小说看完了。


看这本书的过程就像坐船游河:一开始波澜不惊,慢慢发现风景在你面前展开,但是再往前走发现还是那些风景,不免觉得沉闷,正闷得想要透口气的时候,忽然这船折出了原来的航道,绕过一道弯,别样的风光突然出现眼前,让人愿意继续凭栏而望。米拉的故事或者说她的前半生可以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她从少时求学时满脑袋的想法和想做的事情到无奈收起这些想法按社会要求嫁为人妇并渐渐接受沉闷的婚姻生活打算妥协的人生阶段;后一部分则是她被离婚后重新回学校深造开启不同人生的阶段。在她不同的人生阶段,她遇到了不同的朋友,和她们一起经历了生活的高高低低,欢笑、悲伤或者是狗血,所以米拉的故事其实是一群背景各异但面对同样困境或问题的女性们的集体故事。


小说前一部分花了很多篇幅描写米拉成为家庭主妇后的生活,她带孩子、做饭、打扫、购物、和住在同一社区的家庭主妇们相互交往,因为当时女性除了结婚成家,在家持家,就没有更多的机会让自己在社会上自立,女性们都只能以丈夫、家庭为中心每日营营役役,还要时刻担心这苦心经营的一切不保,我一边看一边脑海里就浮现出美剧《绝望主妇》的画面,封闭的社区、看似光鲜美满的外表下,各主妇们的黯然、悲苦、绝望……米拉的内心里是荒凉的,但是在丈夫提供的日渐舒适的生活面前,她慢慢也开始认命了,只是世事岂如人意,就在她接受了自己的生活的时候,她被离婚了,原因很简单,丈夫提出要迎娶新太太。于是猝不及防间,米拉的生活不知何以为继,后来看到她原来的一个主妇朋友去学校进修,她也决定重拾当年想继续读书的想法,于是她的新生活展开了,在小说的后一部分,米拉在大学里认识了新的朋友,她们个性各异,经历各异,但是因为都能主宰自己的生活而过得很开心,米拉在学校里收获了友谊甚至还有爱情,只是最后米拉还是和爱人分道扬镳,并且随着毕业,朋友们难免各散西东,米拉选择了在社区大学教书自力更生,生活虽然孤独,但她决定继续努力过下去,毕竟她已经能自立于这个社会了,这也是她和她的朋友们在学校里无数次地倾心交谈和讨论后,还有参加各种活动(嬉皮的、反战的、种族平等、女性权力等)的过程里,她慢慢明确了女性需要独立自主的意识。到最后的最后,小说结束时,那个第一人称“我”的身份才被揭示,原来正是米拉自己,凡是属于反思或议论的部分,作者都安排从“我”的角度去陈述。


看完整本小说,最大的感想是很庆幸晚生了若干年,可以享受争取女性权利的先锋们的成果,十分感谢包括像波伏娃、米拉、瓦尔(小说里米拉重返校园后结识的好朋友)等许多勇敢的女性,她们用她们的生活和影响力改变了局面,让更多的女性可以有机会争取权利、自立、自强。

醒来的女性(全集)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3)篇


作者语言冗长繁琐,时常会陷入流水账式的自我呢喃,但是不失为一本女性自省与抗争的好书。

主人公米拉内心有追求,却在社会大环境下浑浑噩噩度过了半生,直到最后婚姻以离婚告终,她是一个完美的妻子,一个精明能干挑不出毛病的母亲,可是最终她依然会面临无措的境地,以及与孩子分离而撕裂的痛苦。

在剑桥的生活看上去是那么完美,有好的朋友,有自己喜爱的工作,有契合的爱情,可是最后依然一步步走向消逝。瓦尔一生激进,为了女权而奋斗,最终死在了信仰中;伊索依然予取予求,在不同的爱情中飘荡;克拉丽莎和凯拉,依然在婚姻与福利中不停挣扎;米拉失去了友情和爱情,孑然一身……

女性的醒来,到底是好是坏?混沌度日不去争取自己的权益,个人的生存空间会被挤压到窒息;努力抗争的,最后依然没有逃脱痛苦的宿命;米拉最后拒绝了本,一个人醒着,却感觉自己随时会疯……问题从来都没有得到解决,因为只要这个世界存在一天,歧视与压迫就从不曾停止,这本书描写的是20世纪6.70年代,几十年过去了,女权运动依然如火如荼,甚至被不断抹黑和妖魔化,可是即便如此,只要有一丝希望,我们也不应放弃努力,正是有许许多多瓦尔式的人物,我们才能在女性独立这条道路上,艰难地负重前行。

以前的问题在于觉醒,而现在的问题,在于梦醒之后,无路可走,没有任何可以借鉴可以被指引的路,那么就摸黑前行吧,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不必理会冷笑和暗箭,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不用等候炬火。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就蕴藏在这无限的努力与抗争中。而女性的独立之路,更在于每一位女性,甚至男性,以自身的微末力量,去推动那历史变革的巨轮。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