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海:探索寂静的未知读后感(3)篇
(2019-01-15 08:16:32) 读后感 -
作者:詹姆斯·内斯特
《深海》是关于这样一些体验:在水下六层楼深的海底实验室生活是怎样的感受?和牙齿长达二十厘米的鲨鱼、体形最大的有齿类鲸鱼抹香鲸,以及剧毒的水母共游是何种体验?不借助任何潜水装备,只凭一口空气潜入海下一百六十米,究竟是神迹还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潜能?迄今为止,大部分海洋研究都在船上进行。而《纽约时报》《户外》专栏作者詹姆斯·内斯特,以一年半时间走访离经叛道的民间海洋研究者,身怀绝技的自由潜水员,以赌上性命的勇气,亲身体验潜入深海,获得令人震撼的生命体验,写进了《深海》。在这里,海洋呈现出深邃宇宙一般令人胆战心惊的美,而人类则展现出陌生而奇妙的,另一种生命形态。
深海:探索寂静的未知读后感 第(1)篇
1988年的时候吕克·贝松拍了一部电影,叫《碧海蓝天》,《我是杀手不太冷》的男主角让·雷诺也有出演。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自由潜水运动员的故事。杰克自出生起就生活在蓝天大海的希腊海边,虽然他在很小的时候就亲历了父亲潜水身亡的事故,但是依然无法离开大海,甚至对深海产生了难以言说的眷恋。在故事的最后,杰克沉静地放开安全装置,自愿永远沉于海底,而那时,他已经有了世上的爱人。这部上个世纪的片子,不仅呈现了海洋的旖旎风光,更重要的是,它有一种沉静的气质,它探讨了占地面积70%的大海和数十亿分之一个人之间深沉而又幽微的关系。就像《深海》这本书一样,它们让我发现,大海和人类的关系比通常认识中的还要深刻、直接这一切,要从一项运动说起:自由潜水。在日本有一个存在了数百年、十分传统的群体:海女。能年玲奈演的晨间剧《海女》讲的就是这些人的故事。海女是一群以潜水摘取海洋生物为生的女人。这些女人不借助任何器械,潜入到海底几十甚至上百米的深度采摘贝类、珍珠,或者捕捉海鱼。她们一般都全身赤裸地在海底待上十分钟左右,有的时候一天潜水能上百次。但是,从古至今都没有听说过海女潜水身亡的事故。无独有偶,岭南也有这样一群人,她们被唤作采珠女。之前有一部法国戏剧《深海采珠人》就是以这些人的故事为背景的。海女也好、采珠人也好,她们的潜水秘笈无外乎潜下去。她们对大海报以最为原始的敬畏和热爱,适可而止、予取予求,而海洋,回馈给她们的是安全、富饶和愉悦的生命。生命,是这本书的主题。大海似乎和人类有着从远古遗留至今的生命联系。在潜水的过程中,第一感觉是耳压上升,再往下则体会到了中性浮力,也就是失重的状态;到海平面以下40英尺时,形势发生转变,大海浮力不再起作用,大海拖着你往下滑去;到了150英尺,人会进入梦境般的幻觉,250英尺,巨大的压力挤压身体,肺缩小到仅有原来大小的四分之一;但到了300英尺,一切都变了,身体出现“末梢血管收缩”的现象,全身的血液流回身体的核心,生命总开关开启,你能感觉到自己被大海拥抱着。大海开始展现出它对人类的奇特作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可以无限下潜。目前已知的潜水最大深度不过1000英尺,而那几乎是九死一生。自由潜水是世界上第二危险的极限运动,缺氧、氮醉、减压病、心理浮动,任何一项都能让你命丧大海。从300英尺往下,大海将通过神奇的海洋生物来展现它与人类的密切联系。海平面以下650英尺到3300英尺是暮色带,也叫中层带。在650英尺处只能接收不到百分之一的光照,光线晦暗难明,而鲨鱼却能在黑暗的深海中沿着看不见的路线洄游数千英里,并分毫不差地回到起始地。科学家认为,这是因为鲨鱼有着强大的磁场感应能力。这种能力,人类也有。在人类的颅骨中有磁铁矿颗粒,这个颗粒能让人类在不借助外力的情况下判断方位。1769年,詹姆斯·库克船长曾参加过“奋进”号的航行,在20个月的时间里,无论船行到何处,无论天气、时间如何,船上的一位酋长图帕亚都能准确地指出家乡的方位。如果说,磁场感应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是那么的明显,那么更加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回声定位能力。鲸鱼和海豚长期生活在海平面以下1000英尺的地方,这里一点光线也没有,但它们却能准确判断出同伴以及猎物的方位,避开种种障碍物,而这和它们的回声定位能力有关。回声定位,是海豚或者鲸鱼通过自身发出的嗒嗒声,以及接收到该声音的回声,来判断物体的方位、距离、类别、大小等等,从不出错。这种功能人类同样具备。最为典型的例子是一个叫作布莱恩·布施特的盲人。他自小全盲,但是生活全部都能自理,甚至还可以打篮球,靠的就是回声定位系统。他会不断地用舌头发出嗒嗒声音,来判断四周的环境,当然,看菜单是不行的。最神奇的是,这种方法,即便是视力正常的普通人也能通过练习快速上手,简直就和人的第二视力一样神奇。地球上70%的面积是海洋,而海洋的深度远远大过最高的珠穆朗玛峰,在无数我们认为应该是荒漠的地方,都出现了蓬勃奇特的生命。比如海平面2500英尺以下的发光生物,在漆黑的环境中,一个个闪烁的、恍如阿拉斯加霓虹灯的生物游过,好似梦境。还比如在海平面35850英尺以下的超深渊地带,这里有长着糖果棒条纹、如田野中的麦子一样的蠕虫,这里没有阳光、没有氧气,只有由热液喷口带来的临时家园,但它们独一无二、永远存在,是永恒的伊甸园。而生物体发光也好、海洋生物的起源也好,都能在人类身上找到相同的印记,这一切仿佛都在说明,人类来自海洋,海洋是那个巨大的羊水,孕育了最初的生命。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科技足以支撑每个人到几万米的深海中一探究竟。但那一天究竟是哪一天?海洋环境在以可见的速度被毁坏、被分崩离析,没有人能预测在这一片静默的消逝之中,又有多少关于我们的过去、我们的未来和我们自己会被永远埋葬。借用书中的最后一句话做结:我们是什么样的生物?
深海:探索寂静的未知读后感 第(2)篇
海洋真奇妙,不看不知道,看看吧这对海洋冰山一角的描述和叙说,会有耳目一新的体验。
这个占地球百分之70面积,深达万米之深的海洋世界,奥妙无限,趣味无穷,书中主要介绍了自由潜水员的生理极限勇于探险的步步闯关体验,而不惜为此献出生命,最可敬的是作者也为此深深的爱上了自由潜水运动,深有感触的叙说了潜水的奥妙与感受,介绍了人类身体的潜能和极限,实属难得。
下面摘录一段海洋有趣奇观:
《每年的同一天,同一个时辰,通常是在同一分钟里,同样种类的珊瑚,即使相隔千里之遥,也会突然以完美的同步性一齐产卵。在各年中,具体的日期和时间都不相同,其中原因大概只有珊瑚们才知道。更为神奇的是,当某一类珊瑚在某个小时内产卵时,它身边近在咫尺的另一种珊瑚正安静地等待着和它同种的珊瑚在另一个不同的时刻,或者是不同的日子,或是不同的星期,一齐产卵。距离看似毫无影响。即使你折下一簇珊瑚,将它放到伦敦某个水槽下的水桶里,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簇珊瑚也会在同一时间,和世界上其他同种珊瑚同时产卵。》
书写的语言比较紧凑,内容比较真实可信,值得一读!
深海:探索寂静的未知读后感 第(3)篇
《深海:探索寂静的未知》中有激动人心的故事,又有扎实严谨的海洋科学知识背景,正因如此,它同时获得了《科学美国人》《纽约时报书评》科学与人文两大媒体的严肃推荐。翻译这本书的白夏本人是专业潜水教练,在翻译过程中也对自由潜水相关内容做了补充和修订。国家海洋局的曾千慧也为这本书做了专业知识把关。在这里,海洋呈现出深邃宇宙一般令人胆战心惊的美,而人类则展现出陌生而奇妙的,另一种生命形态。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作家,詹姆斯·内斯特,他是《纽约时报》《户外》《男士期刊》等著名期刊的专栏作者,也是一位天生的冒险家和海洋爱好者。这本《深海》在2014年被选为美国亚马逊年度最佳科学类图书,得到了《科学》杂志,科学美国人的严肃推荐,并被翻译为多种语言。在这本书之前,以作者亲身经历为主要内容的海洋科普类书籍,少之又少。所以詹姆斯·内斯特亲自探索海洋,获得第一手资料撰写的这本书,也显得更加珍贵了。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