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版图解菊与刀读后感心得体会(3)篇
(2019-02-21 02:13:54) 读后感 -
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作为文化人类学家的本尼迪克特接受美国政府的委托,从文化的角度对日本人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模式进行研究,本书即是这个研究的成果。“菊”本是日本皇室的徽章,“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本尼迪克特则用这二者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本书共分13章,从对战争的看法讲起,讲到明治维新,再分别阐述了日本社会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甚至还包括日本人如何进行“自我训练”和怎样教育孩子等方方面面。本书甫一出版便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它也直接影响了美国战后的对日政策。事实证明,美国战后的对日政策是成功的。整整70年过去了,《菊与刀》因其巨大的影响和经典的学术价值,已然成为人们了解日本的必读书目。
新版图解菊与刀读后感心得体会 第(1)篇
抗日战争结束,日本天皇站在人高马大的麦克阿瑟将军对面,向全世界人民承认日本战败。天皇自此面诸众人,走下神坛。作为战胜国,如何管理日本,是个难题,因为日本与众不同,日本民族文化与众不同。本书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受命去研究日本文化,从而为盟国管理战后的日本提供理论参考,于是就有了这本书。此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开创了“日本学”之先河,内容十分严谨和实用,作者分章节讲述了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备忘如下:n1,【二元对立的矛盾统一体】日本人巧妙绝伦的融合了以下对立的特征,好战又温和,尚武又好美,傲慢又礼貌,僵化又灵活,驯化又桀骜,忠贞又反叛,勇敢又懦弱,保守又包容。一面点头哈腰的哈衣哈衣,一面又趾高气昂的八嘎八嘎。2,【严格的等级秩序】日本人讲究严格的等级秩序,强调“各守本位”的重要性,这与自由平等的民主文化相去甚远。在日本人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的整套观念中,对等级的信奉居核心地位。他强调各安其位,各守本分。他们不光要求自身成为等级秩序严格的执行者,甚至将这种观念付诸行动,意欲扩展到其他国家和地区。他们提出大东亚共荣圈,希望不同的国家都能够按照他们的等级秩序行事。但是每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的文化和价值观,什么大东亚不大东亚的,也只能是小日本的意淫而已。3,【精神完全战胜物质】日本将一切都看作是精神层面的东西,认为精神完全能控制物质。军舰和枪炮只是精神的外化而已。即便战败了,他们从不承认自己的失败,而是固执地认为一切尽在掌握。话说“神风特工队”呼啦啦直往太平洋上冲,最后灰都不剩,指挥官还坚称“一切尽在掌握,早在预料之中”,可笑可叹。4,【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即便是战争失败,鲜有日本人认为应该将罪责归于天皇。在日本最能刺痛日本人,也最能刺激其战斗欲望的,莫过于对天皇的侮辱,或明目张胆的攻击。所以,二战之后,美国为首的战胜国保留了日本的天皇制度,是十分明智的决定。说正经的,如果当时要取消他们的天皇制度,日本本土战争很可能无法避免。5,【武士道精神(本书作者并不赞成武士道这个说法,蚊香兄注)】。日本人认为投降就是耻辱,视死如归才是德行,预防措施毫无必要,所以他们战场上怠于救伤,拒绝投降。投降就是耻辱,深深地烙在他们的民族意识里,战死才是最高荣誉。但为什么二战他们投降了呢?因为对天皇的忠诚,神圣而不可违背的。故而天皇宣布投降,举国服从。6,【对天皇和国家的绝对忠诚】美国人认为政府是侵犯个人自由的祸害,日本则不然,他们认为国家近乎完美,日本人对于国家和天皇的忠诚是至高无上的荣誉。7,【历史与社会的亏欠者】日本是一个亏欠感特别严重的国家,他们羞于受人恩惠。礼尚往来都讲究平等。回报的礼物,大约收到的礼物,这是日本人的禁忌。如果送礼100元,回礼1000元,他们认为跟高利贷一样,是罪恶的体现。8,【难以回报的万分之一的偿报】日本人认为忠与孝都是无条件的。对天皇和上级的忠,对父母和其他长辈的孝,都是无条件的。但孝的领域和妻子无关,父母则位居中心位置。对妻儿的善,充其量不过是仁的领域。日本的孝文化领域只有对父母的孝顺,没有对子女应尽的义务的说法,对后代的照顾和培养也只是对祖辈的报恩的一种形式。9,【日本十分注重“义理”】这是一个很大程度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词。大概就是道义,道理的意思,但是不完全是这个意思。行仁义可以让他们忠孝两全,或者摆脱道德上的两难困局。比如将军A让下属B帮杀掉自己的敌人C,而C是B的朋友。那么B对上级要尽忠,只能杀朋友C,杀了朋友又要符合道义,就自杀用来洗刷罪名。10, 【日本人认为,羞耻是德行之本】日本人十分注重自己的名誉,他们认为名誉关乎齐天,杀人犯是谋杀人类肉体的人,而讥讽者是谋杀他人灵魂与内心的人。为此,日本人因为宿怨而报宿仇,往往都被认为是正当的。日本人是典型的耻感文化,授予外界因素的制约,依靠外部约束力来达到善行,因而他们十分注重别人的评价。而很多信奉基督教的国家,是典型的罪感文化,依赖内化的罪行自觉,可以通过忏悔来化解。还有很多不同于其他文化的地方,比如——n日本男人在家里是个好丈夫,在外面却可以是个花花公子,堂而皇之的找个情人,都是被认可的行为。冷修,绝食,等对身体健康极为不利的行为,他们也认为十分必要,可以修炼自身。这可能就是忍者文化的体现吧。日本只有儿童和老人享有相对的自由,成年人则受缚与各种各样的社会秩序,道德伦理的约束。读完全书,抚之深思,要说日本文化其实基本是隋唐以降的中国文化被他们吸收过去并加以传承的。而美国文化则跟咱们八竿子打不着。结果呢,咱们的文化跟美国倒是更像一点,日本与吾国虽一衣带水,却跟其母文化即大汉文化相去甚远,甚或背道而驰,实在百思难解。
新版图解菊与刀读后感心得体会 第(2)篇
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且多变的民族,从隋唐就开始向中国学习,从汉字到文法再到忠孝仁义,然而日本又是一个有自己的思想而不全部依靠外界的民族,他们可以调整吸纳外来的文化为己用。本书作为二战后写给美国政府的工作报告,目的是探究日本的民族背景和其中的文化烙印,揭示日本人发动战争的背后原因。
作者对于日本民族文化性的分析,借用了菊花与刀,菊花本是号称“万世一系”的日本皇室的家徽,刀则是日本武士阶层及其精神支柱——武士道的象征。作者将这两种事物放在一起,意在表明日本民族心灵深处两种迥异的特质,正如作者本人所说的那样:“菊花与刀,两者构成了同一幅画。”通过对于日本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的解读,解答了很多人心中的疑惑:为什么有时日本人给人的印象是讲究礼仪,温良谦和,而有时又很野蛮;为什么有的文献中说日本人喜欢追求美好的事物,就像沉湎于菊花的栽培,而有的文献中则说,日本人行为中充斥着暴力,崇尚刀剑和武士的荣誉。造成这些矛盾,固然有日本人个体之间、阶层之间的差异,但普遍来讲,这也确是日本人身上的一种共性,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发展并对个体产生影响而造就的共性。
日本人不愿意欠债,尤其是人情债,这种对于名誉的过分看重,有时会造就极端不理智的行为。出自忠、孝、情义的“报恩”心态让他们备受煎熬,刻意的压抑内在带来的是整个社会的沉闷,对于“耻”的铭记和过度在意让人迷失自我。直至今日,仍然有很多日本人活在家族、社会对于他们的期望中,他们无法跳脱无形的捆绑,压力巨大。
然而,没有一个民族是一成不变的,战争后的日本也在发生改变,他们意识到单纯的依靠武力和对等级制度的盲从只是他们发展前进的绊脚石。他们的民族特点让他们得以快速调整方向,向美国学习优秀的管理理念,在战后重建和工业发展上,日本充分吸纳美国黄金时代的管理原则,加之日本人严谨的特性,实现了对于美国制造业的超越,同时也完成了经济的逆袭,这不得不令人惊讶,也恰恰印证了日本人民族特性中独特的韧性。
作者曾预言战后的日本会成为一个飞速发展,让世界称奇的国家,如果有机会看到今天这样一个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却依然不那么“老实”的日本,不知又会作何感想。
新版图解菊与刀读后感心得体会 第(3)篇
此书源于作者向美国政府的报告,所以严格来说这并不是系统研究日本民族的著作,缺乏系统的框架,没有什么理论支撑。作者了解日本的途径非常有限,没有实地考察,也没有与日本人一起的生活经验,她对于日本的认识可以说仍然浮于表面,带有极强的主观性。简而言之,就是这本书足够通俗,不够深刻。大概这也是此书畅销的原因?
作者将日本民族的性格当做一个一成不变的东西,是我最不赞同的。一个民族也许真的有固有的性格,但是它在不同人的身上表现的程度相差很大,在不同的时代表现更是天壤之别,甚至在某些时代是被完全抛弃的。一个懂得反思的民族,才能保留有值得传承的优秀品质。中华文明历经改朝换代、多次战乱、焚书坑儒、文革,民族性格中的中庸之道到今天又被提倡,就是因为懂得反思。日本并不是这样,它如今的强大是善于学习,敢跟强者跪下—是真的折服,也敢跟弱者亮刀子—是真的敢捅你。作者对于日本文化的论断容易误导我们,其实很多论断不值得采信,比如多神论、对于天皇的极端忠诚、将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归咎于幼儿与成人教育的不连续等等。
比较喜欢的是作者对于日本等级制度的描写,因为我对这些不是很懂,等级思想在日本社会的政治、家庭、社交中有诸多体现,对于了解日本人的品格还是很有帮助的。至于其他的品质类似忠、恩、孝嘛。。其实说白了,应该往中国身上靠一靠,很明显,那是学习中国的。
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各个民族都在舍弃着也在保留着那些所谓的性格,能拿来就用的就留着,能留着的就是最好的,适应时代的就是最正统的。阶级社会从来都是这样。
作为一份政府报告,作者想必也是严肃认真的在做这件事,对于日本文化有自己的解读,也对比了美国的西方文明,对于我们了解。一个从未踏足日本的人类学家能写出这种作品,不能不说是值得敬佩的,读起来虽然略显啰嗦,不过作为简要了解日本的作品,它还是胜任的。另外这个版本内配有不少精美的日本浮世绘及说明,还是挺不错的。
饿了去吃饭,胡乱打点字就交代了吧。祝大家周末愉快。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