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生之见:子东时间读后感1500字(3)篇
(2019-06-08 11:22:12) 读后感 -
作者:许子东
《书生之见:子东时间》是著名媒体人、学者许子东的随笔集,共分为“人生”、“书中”、“世间”三部分,以独特的角度,点评社会热点问题、文化现象和文学生态。切中时弊,指出当下国人种种焦躁心态;又以诚恳态度,为当今社会提供一种思路和方向。书生观点,热辣文字,有趣有料。
书生之见:子东时间读后感1500字 第(1)篇
对于许子东先生的这本书的点评是非常困难的。许先生的评论的方面是广阔的,我的所知是有限的,所以不敢班门弄斧去评论。但是,许先生所提到的教育的功能之一:阶层流动。有关这一点,我有些想要补充的内容。
在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一书中:教育的功能被视为是文化再生产。统治阶层在通过教育,即在学校这一文化再生产的场地内,将统治者自身所认同的价值观念通过“符号暴力”即教育活动加诸于被统治阶层身上;而被统治阶层把这种统治阶级认同的价值观念“错识”成整个社会都应该遵从的价值观念。统治阶级通过这一过程实现文化的再生产。而被统治阶层的个体通过教育赢得在统治阶级的社会位置网络上占据一点,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
在《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为何子承父业》中,工人阶级的子弟们也意识到教育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因此,产生了反学校文化。但是在阶级分层和阶级固化的社会中,这种反学校文化对改变整个工人阶级的地位来说,作用微薄,反而使工人阶级子弟丧失改变社会地位的机会。
总之,教育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生产社会所需要的劳动者。但是,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是,中国当今的高等教育,在发挥作者所说的阶级流动功能时,是将出身不同的学生聚集在一起,而不是简单地强化某一阶层之间的强关系。但是,出身下层的学生能否利用这些资源,缔结新的社会关系,改变自己的命运还不得而知。
简单评点中国的高等教育,也是像西方国家一样发挥着类似的功能,但是却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就像许先生说的,在中国教育核心功能是促进阶层流动,中国人民也最重视这一点。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从根本上来说,教育是为意识形态,是为国家,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通过教育或许可以改变一个人,一个家庭的命运,但是却无法改变整个下层阶级的命运。
书生之见:子东时间读后感1500字 第(2)篇
看完好久了,一直说安静下来好好写书评,结果一直忙累忙累,拖拖拉拉到现在。其实已经开始了许老师的《许子东的现代文学课》,许子东的这两个书都是很有意思的。
说回子东时间,我最喜欢的是第二部分的“书中”,文化人的八卦看的好有意思,尤其是这种熟知中国现代文学的教授讲起读书名人的历史简直信手拣来,风趣又好玩儿。关键是还能引经据典就像是旁观了已逝的那些文化界名人的生活一样,通过这种方式的描写勾引我不断在待读书单上加书,因为你了解了那些人那些事儿就对他们留下的经典更有一番兴趣。譬如鲁迅,譬如张爱玲…
第三部分的“世间”让我看到了一个读书人的善良,犹如书名一样,虽是书生之见,但许老师对实事的观点看法一点都不迂腐,反而处处可见过来人的洞见,也有读书人的忧国忧民。观点客观而不古板,批评但不批判,关键还针对各种不满的现状从文化的角度提出各种建议和解决方案,很值得学习。
唉!又想念锵锵了~
书生之见:子东时间读后感1500字 第(3)篇
因为是从专栏文章中选出来结集出版的,时事性太强,让过后读起来有种结合不起来的感觉,造成一种不能感同身受。还有就是中文系教授的作品,可能受了理论指导,有规范,就对抗了随心所欲,少了一分激情。成为一种“殿堂级”作品。就像他写方言这一篇中,讲到自己家乡天台南边的黄岩,说是各县都有不一样的方言。而黄岩一直只是个县级市,现在成了区。可能是笔误,也可能是脱离开家乡时间太长了。也有点像是讲课形式,太多的点、要仔细读去连成线。受阅读水平所限,要想读起来舒服,还得回头再读,可能还需要带着应付考试的态度去读,学会从文学理论角度读。比较前面读的同是专栏文章集结的作品,村上春树的《大罗卜和难挑的鳄梨》和比尔·布莱森的《全民蠢萌的美国》,因为写的内容大多是生活日常,不需要太多背景知识,写的东西又总是有根线系着作家本人,作为外国人读起来,反而比本土作家的作品读起来轻松。当然写作风格也有关系,看是否对自己的胃口。但其中一篇关于为什么中国人喜欢看国足,从心理角度分析,读起来就平易近人多了,让我这个几乎不看比赛的足球不迷,也能达到无障碍阅读。总体来说,这第三部可读性比较好。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