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会写作读后感(3)篇
(2019-01-10 06:57:34) 读后感 -
作者:刘杨
《学会写作》7步方法,让你从提笔就怕、无从下笔到能够持续写下去:快速热身、积累素材、掌握叙述方法、把握逻辑、锤炼语言、写作套路、适应新媒体写作。这本书你既可以从头到尾按照线性阅读,一步步掌握写作需要的技与道。也可以用来快速查缺补漏,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重点突击。书里还提供了18个写作模板、50个关于写作的Q&A,方便每个人“对症下药”。这是一本让你从什么都不会写、不知道写什么,蜕变成可以持续写下去的书,成为一个真正会表达的人,用写作收获个人的影响力。
学会写作读后感 第(1)篇
一本写作类书籍,围绕“七步写作法”开展论述,旨在让读者学会写作。
这本书干货多,逻辑清晰,更可贵的是每节的开头有导图,结尾有总结,易于理解,是一本写作入门级好书。我读了几遍,虽然还没学会写作(写作实践性较强),但这不妨碍让你对写作的认知更上一层甚至几层楼。
一、基本框架
核心——“七步写作法”:心态、资料、叙述方法、逻辑、语言、写作套路、新媒体
(一)理解写作
1.什么是写作:想法→语言→文字
2.写作目标:记录(记叙文),表态(议论文),抒情(散文),说明(说明文),应用(应用文)
3.读者:倾诉对象,传播对象,影响对象,每个看文章的人
4.克服恐惧:无素材,把事讲清楚叙述方法(故事、逻辑、发散),语言和逻辑,写作套路
5.写作方向:个人表达,品牌塑造,虚构创作,写作治疗
(二)素材
1.利用六感:眼耳鼻舌身意
2.采访法:准备、采访、整理
3.笔记法:日常笔记,读书笔记,笔记作用
4.网络:搜索引擎,内容大数据(百度指数index.baidu.com)
(三)叙述法
1.故事叙述法:时间推移法,事件脉络法,主旨发散法
2.金字塔叙述法:结论先行
3.脑洞大开式叙述:原理(跳转→联结→迂回前进);训练方法(故事接龙)
(四)行为逻辑
1.开头:作用,设计开头原则,4种开头方法
2.结构与内容整体性:布局,语意,结构,形式,引用。
3.文章主线:行为结构症状,三方法捋顺思路
4.结尾:恍然大悟、开放、揭秘、场景
(五)语言
1.语言三层结构:用词,句式,风格
2.无废话:词义,句意,语意,结构
3.细节:场面,侧面,环境
4.对话:情节发展,立场展示,隐喻双关;
5.修改:文章,句子,段落,结构,点睛之笔
(六)模板
1.四种模板:通知,分析,计划,总结类
2.模仿:(套路)哲理式散文,传奇人生,转折式广告,爆款时评
3.讲故事:36戏剧情节,9剧情模式,模板—起、承、转、合
(七)新媒体写作
略
学会写作读后感 第(2)篇
读书不能只记住了故事梗概,还要注意小说如何编排布局,使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有哪些写作技巧n日常笔记:自己所思所想快速记录 回家尽可能详细地记录下当时画面n读书笔记:从他人中获得自己所思所想n开头的四大套路——故事开头、总结开头、悬疑开头、自然叙述开头。开头万变不离其宗的原则是——重要的话要放在开头说。列提纲法。确定文章主旨,想清楚开头如何写,中间分为几部分,引用哪些资料,提供哪些数据。有了提纲,再去填充提纲需要的支撑材料,所有的资料都为提纲服务,为中心服务,这样的写作就比较容易有整体性和全局意识。所有的铺垫都是为结尾服务的。结尾的四种形式:恍然大悟式、开放式、揭秘式、场景式。每一句话都不应该是多余的n时评文章最重要的三点,一是事实,要陈述最接近事情真相的事实,包括事态最新进展、视频、各方评论、当事人反应等;二是观点,各方观点碰撞,写作者对此有何看法;三是升华,在事件背后,隐藏着什么道理,为何大家有如此反应,此类事件如何规避,作为读者可以得到什么教训,等等n基本套路:强调事态的严重性+罗列各方观点+事件进展+评论n套路二 传奇人生故事写法大揭秘n应用场景:场景加简历的叙述模式,放大人物的传奇性n基本套路:现实场景+简历+典型场景+评论模式n先用热点和新闻引入话题,展示人物现实生活的场景,然后引入人物介绍,最后再回到现实生活,引发感慨或者做出评论。36种戏剧情节结构,分别是:1.机遇;2.求助;3.救援;4.竞争;5.反叛;6.复仇;7.追逐;8.绑劫;9.奸杀;10.诈骗;11.冒险;12.不幸;13.灾祸;14.壮举;15.革命;16.恋爱;17.不成功的爱情;18.恋爱被阻;19.偷情;20.寻找;21.发现;22.释谜;23.需求;24.野心;25.牺牲;26.丧失;27.误会;28.过失;29.重逢;30.磨合;31.疯狂;32.鲁莽;33.嫉妒;34.悔恨;35.恐惧;36.滑稽。九大剧情模式:1.爱情;2.飞黄腾达;3.灰姑娘式;4.三角恋爱;5.归来;6.复仇;7.转变;8.牺牲;9.家庭。
学会写作读后感 第(3)篇
我看的第一本写作入门书n记得高中时曾看过一本张爱玲的传记,里面提到张爱玲很爱看书,甚至朋友家随便一本工具书都能捡起来看得津津有味,问她看什么,她说看作者的用词和表达。然后,我也随手拿起一本教科书,看了一会儿就放弃了,觉得除了枯燥还是枯燥,实在看不出什么精妙之处。心中于是认定,我大概没有什么文学天赋。上大学后,学校指定的教材看不懂时,就在图书馆参阅各种同类教科书。也就发现教科书和教科书之间也千差万别。同样一个《量子力学》的定理,有的作者能写得你每个字都懂,但是合在一起就是不明白他到底在说什么。有的作者却能深入浅出,让你一下就明白了定理的含义。这有时体现了作者对学科理解程度的高低,有时纯粹是作者编排和写作水平所限。所以,当我看这本《学会写作》时,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作者的“庖丁解牛”法。“价值观是文章的筋,你摸不到它,但它却暗暗发力;行文框架是文章的骨头,看起来简单的几根,却决定了文章的走向;叙事技巧是文章的肉,能否牢牢抓住读者全靠肉的那个劲;最表层的语言是文章的皮,好不好全在外头,是别人可以一眼看到的,也是文章最后呈现出的样子。”n“观摩样板文章,不能停留在“真好看”这个层面,要按照庖丁解牛的方法,先把文章拆解开,去了解文章背后的价值观、文章的逻辑框架、文章的叙事技巧和文章的语言。各部分都了解清楚了,再去模仿就简单得多。”n因此,当张爱玲看工具书时,她在看什么?大概在看书的“筋、骨、肉、皮”吧。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