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了凡四训读后感600字(3)篇

(2019-07-14 00:23:36) 读后感

了凡四训

作者:袁了凡

本书由《金刚经修心课》作者费勇教授精心翻译并作序。曾国藩、胡适、稻盛和夫提倡阅读的生活方式手册。明代思想家袁了凡留给子孙的家训,以毕生学识、经历与感悟为根基,谆谆讲授“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道理。行善事、得善果——以入世心劝人向善、谋求磊落的生活,堪为一部历久弥新的生活方式手册。

了凡四训在线阅读地址

了凡四训读后感600字 第(1)篇


《了凡四训》读后361352821020621213

四个方面来讲人的一生如何能过得好些,不至总囿于人生苦短去日苦多。四个方面是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认真读后认为了凡有了很系统的生活方法,虽举了一些虚妄的例子,但道理是实质有效的,很值得借鉴。

一,立命之学,人生之根本。这里的立命可以分两部分看,一是立目标,二是立标准。而标准就是现今的价值观,什么人生观、世界观、宇宙观的,就是你要确立一套标准来衡量及运用到处理你与周围的人、事、社会及至世界与宇宙的关系。就如钱币几乎可以衡量一切并处理一切,没有它就只能以物易物,会造成整个关系网的不方便,并复杂化困难化交易进程。所以没有也可以,但有了之后就绝不想再失去。

了凡曾被算命先生算定命运,近半生框于其中。后经指点了悟,命由天,福由己,自此脱框。

《易经》所讲,都是为君子的生命成长所谋划,并具体教导如何趋吉避凶。如果天命是不变的,怎么能趋吉避凶呢?

孟子说过,那些仁啊义啊礼啊智啊,是人本性中本来就具有的,只要想要,就可以得到。所以,仁义道德,是我们想求就可以求得的。但是,功名富贵怎么可能我们想求就能求得呢?

人的命运好坏,离不开人的心。假如从心这个层面上去寻找,那就没有不感应的,求不求在于自身,不只是道德仁义我们想求就能求得,功名富贵其实也是我们想求就能求得。我们既可以向内求得道德仁义,同时也可以向外求得功名富贵,内外都有所得,这才是正确的追求。


二,改过之法,走上叉路的抉择。

人生一世错漏不可避免,但如何面对却是人生考验,不得法误终身。一般而言,最好的方法是从心灵上彻底根治,一旦心念上清净了,你的每一个当下也就清净了。不好的念头,在还没有冒出来的片刻,你就能觉知到,而一旦觉知到,就不会再冒出来了。如果做不到从心灵深处彻底解决,也要想清楚道理之后再去改正错误。如果连想清楚道理都做不到,就应该针对具体的事情加以改正。既着眼于根治心灵,又兼顾具体事务的话,也不算失策。但若眼里只有具体的事务而忽略了心神的修炼,那就很愚昧了。

事实上,那些罪业深重的人,在平时生活里也有反映:有的会心神闭塞、头昏健忘,有的会无缘无故就心烦意乱,有的见到品德高尚的人就会消沉沮丧,有的听到正确的言论就会闷闷不乐,有的帮助了别人却招来怨恨,有的甚至会口出狂言、失去理智。这些都是错乱应对失矩累积之怪相。一旦出现这类状况,就必须奋发图强,痛改前非,千万不要耽误了自己。

凡是说祸福都是自己造成的,乃是圣贤之论;凡是说祸福都是天注定的,都是世俗之论。

幽闭了一千年的黑暗山谷,只要有灯光照进来,就一下子除掉了千年的黑暗。

谓一念猛厉,足以涤百年之恶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灯才照,则千年之暗俱除;故过不论久近,惟以改为贵。


三,积善之方,人间正道是沧桑。

善从正,正念积,则善养浩然之气,身心俱上佳。

要常常反省自己,是否做得还不够纯粹:要么想做善事而行动却不够勇敢,要么帮助了别人但心中其实有迟疑,要么虽然勉力做了好事却言语失当,要么醒的时候能够自律,而醉的时候就放纵自己。自己认真反省,觉得所做好事与所犯之过相比较,过要大于功,实在是虚度了很多光阴。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四,谦德之效,君子以厚德载物。

满招损,谦受益,上善若水。吉凶的预兆,一般是先萌动于内心,而后在言语行动里体现出来。一个人如果心地淳厚,就常常会有福气;一个人如果待人刻薄,那就常常会有祸害。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动乎四体

做得不够好,或是因为自己的德行、能力不够,感应还没有到来。我们需要的是自我反省,即使别人毁谤我们,也把它当作是自我的磨炼和考验,欣然接受,有什么好愤怒的呢?

如不愿意做过于繁琐的事情,不能包容别人,心胸狭窄,经常恃才傲物,说话轻率,随意议论,这些都是福德浅薄的表现。


总体说来人要先有目标及价值观,然后持之以恒的前行中不断修正,逐渐积累正念正觉并谦恭有德,自然有志者事竟成。但今之所谓有志者,初未尝有真志,不过一时意兴耳,兴到则求,兴阑则止。故无恒不谓志。

作者“了凡”,意思是证悟了关于创造自己命运的深刻道理,不想像凡夫那样被命运束缚,觉今是而昨非。了凡名字本身就是从宿命开始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一次领悟,先了解平凡再了结平凡。

了凡四训读后感600字 第(2)篇


本书的译者总结的很好,说,千百年来,中国人最关心的人生问题是两个切身的功利问题:一是保平安,二是获功名利禄。但大多数中国人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既不会深入到生死、真理这样的终极层面,也不会深入到制度、道德等社会层面,而是把它们看作个人问题,是需要自己找到解决方法的问题。为什么没有深入呢?或许,应该是因为,大家都不思考,我为什么要和大家不一样呢。

         就这本书来说,袁了凡先生根据自身经验,写就家训,劝子孙后代一定向善,定得好报。满纸的仁义道德,实则是自私自利。其实这算是苛责,能做到了凡先生这样,已然算是对得起大家了。但我总归是有收获,在书中得一词曰:因循。

         百度,归纳三个意思:一是,道家的认识世界的方法,遵循自然法则;二是,佛家将因循释义为,听天由命;三是,遵循世俗社会的规则和价值观,也是我们通常认识的。世俗社会的规则和价值观是特定的历史塑造的,并非是自然如此,不可避免、无法改变的。但因循的力量太大,人们已经忘记了他并非如此,他可以改变。了凡先生说“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阁一生”。真的是耽搁一生呀,这因循害人不浅。这个锅得儒家背了。

        与人事业来说:如果因了循,大清还能亡吗;如果因了循,还能思想解放,破除制度牢笼,改革开放吗;如果因了循,还能打破专家学术垄断,创造创新吗;如果因了循,都找稳定工作,没人追求梦想,社会还会发展吗;如果因了循,人人自扫门前雪,社会还能开明开放吗……总有那些破除因循的人,为众人抱薪,为大众谋福利,为自由开路……

       与人精神来说:是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三六九等、功名利禄、房车票子等等等……新中国70年,改革开放40年,依然根深蒂固。好多人拿着油腻的因循来说教,一副哀你不幸、怒你不争,可惜了哦的表情。若你不服,便拿出一种叫责任的东西,再次来否定你。这因循和它油腻的拥趸们,桎梏普通人的思想,困顿自由的萌芽,折磨着已经觉醒的精神。人们往往自囚在这样的精神状态下,耽搁了短暂的一生。

         如果重来这一生?对不起,人生不能重来!

        特意翻看了一遍迅哥的《狂人日记》,回味一下百年前他已经写就的,而今依然未改变的因循。“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些个人呢,一面被人吃,一面还吃着人。迅哥继续追问“从来如此,便对吗?”迅哥最后说“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这都一百年了,几辈子的孩子了,都没救得。不过还是要肯定成绩的,独立思考的人,确实多了起来。

        我想说的是,从我们自己做起,先从思想做起,不被桎梏、不被困顿、不去折磨自己,破除因循的路上,我们就是孩子本人。

了凡四训读后感600字 第(3)篇


了凡四训:


1、立命:修身,养心,积德,境由心生。

2、改过:羞耻心(过即是耻辱),敬畏心(日月鬼神共鉴),勇猛心(践行改过)

3、积善:


若复精而言之,则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皆当深辨。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


随缘济众,其类至繁,约言其纲,大约有十:第一,与人为善;第二,爱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劝人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兴建大利;第七,舍财作福;第八,护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长;第十,爱惜物命。


四不食之戒,谓闻杀不食,见杀不食,自养者不食,专为我杀者不食。


有利于别人的,就是善;仅利于自己的,就是恶。如果你是利于别人,那么,骂人打人也是善。如果只是为了自己的私利,那么,礼敬别人,也未必是善。


4、谦德:谦虚


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