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脚与西服读后感1000字(3)篇
(2019-06-11 07:56:02) 读后感 -
作者:张邦梅
张幼仪在不重视女性的传统中国社会长大,离婚后力争上游,成为上海的银行家、服装公司的总经理;而她的后辈,在上一代在东西方冲突的恩怨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张幼仪和张邦梅各自为中国妇女的经历书写了值得记忆的一页,对生活在现代的女性而言,更是一件宝贵的礼物。
小脚与西服读后感1000字 第(1)篇
这几个人的生平系列暂且先告一段落了。也是看了将近快两个星期,孰是孰非真的不好讲,似乎关于于人的东西都不好讲,我只谈谈我的感受吧……
一开始被那本《你是人间四月天》所吸引,好美的句子,好美的名字--林徽因,于是我认识世间还有这样一位作家。开篇便是悼念徐志摩的文章,他似乎对她很重要。评论里三言两语偶尔听到了更多主人公的名字,她是谁呢?他又是谁呢?
你要知道这些人物并不是虚构的小说,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没有什么小说里的讽刺铺垫对比反衬,选择,那个动荡不安新旧交替的年代,全部都是选择而已。
带着这样的疑问,开始了第二本书《林徽因传》。原来她是一位如此幸运的女人,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同时被他们三个人所爱,这一生真的足够了。可是能走进婚姻殿堂的只能有一位,选谁呢?以至于前段时间我也在思考,如果是我,我会选谁呢?为什么呢?最后读到了林徽因的选择--梁思成。我又不理解了,爱的明明是徐志摩,为什么呢?原来,那叫婚姻。你要说这些个主人公里,最能给女性以思考,最贴近现在的生活的,我觉得非她莫属。有人说她聪明,有人说她深谙世道,我不做评价,只以思索。
--我只是开始理解爱情与婚姻是两码事这句话。
第三本书叫《徐志摩传》。作者是徐志摩家的世交,可以说也是近距离的观察,而且这回是男性视角。他记录了两人人物,一个是徐志摩,一个是陆小曼。徐志摩为什么成了徐志摩,大背景依旧是那个新旧思想交流的年代,一是他的理想主义,而是他理想主义的失败,活在云里活在爱情里的一代大诗人,所以,那些条条框框家庭理念,什么责任什么赚钱通通不存在。他到底是不是“渣男”,我不做评价,只以思索。
第二位是陆小曼,又是一个新女性,她的条件的确比徐志摩的第一位夫人张幼仪好太多。只能说也是半个新思想的人,为了爱,勇敢爱,而那也仅限于爱。你一句“摩”,我一句“曼”(眉),你侬我侬。那么婚姻呢,生活呢,两个人的生活呢?张幼仪有一句话说得很对,他们并没有过过两人个的婚姻生活。所以她到底是不是“拜金”,我不做评价,只以思考。
--我开始理解有些人只适合谈恋爱,却不适合结婚这句话。
最后一本书才是这本《小脚与西服》--也出现了我们最后一位主人公,张幼仪。很奇怪,如果你把上面的书全部都读完,你似乎也不会发现一个叫张幼仪的人。对,她就是这么卑微的存在,以至于徐志摩的自传根本不想提到她--因为她是旧时代乡下来的“土包子”;同样林徽因的自传也不想提到她--因为她却可以是徐志摩的妻子。就是这样一个旧时代不想裹小脚前半生却还是裹住了思想的女人,完美的诠释了那个年代中国的儿媳(不是妻子)该是什么样子。责任,听话,只有“是”,没有“不”。被残忍而无情的结束婚姻之后,自我的觉醒,才使人生大放光彩。她似乎才是最应该获得掌声,最励志的那一位。所以她到底恨不恨徐志摩,我不评价,只以思索。
--我开始理解男人们想要的是会撒娇的女人,而不是把家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妈妈这句话。
至此,结束。
我又问了自己一遍,我想当里面的哪个女人。
答案是,我谁都不想当。
我一直都知道,
再那个男人出现之前,我可以照顾好自己。
再那个男人出现之后,我还是可以照顾好自己。
无非是把放在自己这的心,
从此换一种方式继续跳动,
而前提是,我是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
小脚与西服读后感1000字 第(2)篇
小脚丫西服是张幼仪的侄女张邦梅所做,大部分的内容均由张幼仪口述,文中除了张幼仪的一生,作者还阐述了自己从传统家庭长大,但却成为一名自由独立的西方女性的内容,我并未细读。小脚与西服这本书我在别的地方已经看过一遍,此次是第二遍,读出了不少与第一遍不同的感受,起初我一直未读懂徐志摩为何要带那个上海女子去见张幼仪,这次我才明白,那是徐志摩的讽刺,他不愿意接受张幼仪,无论是传统的张幼仪,还是学习西化后的张幼仪,他都不愿意,即使幼仪并未裹小脚,即使她非常愿意学习新的思想新的知识,她始终都是那个上海女子的小脚,而他是西服,他们两个人在一起就像那个上海女子,即使身穿小洋装可是确裹着小脚。我始终觉得,徐志摩似乎前半生都没有仔细看过幼仪,始终没注意到那个时代幼仪的一双大脚,这双大脚让幼仪不能完全融入旧传统里的生活,确也没让徐志摩接受她。丹阳告诉我那个时代的男人,始终觉得家里娶的夫人都是传统的,她本身实际怎样都没那么重要。只要她是家里娶的,那就是厌恶她。不能说这是时代特征,还是怎样,到这一点造就了幼仪前半生的悲哀。徐志摩,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梁思成,张幼仪,这几个人复杂的关系,这些那个时代卓越的人,无论他们是多有才华,我始终觉得徐志摩不是个好男人,一个在任何人面前都能表现的让人十分喜欢的人,却在接受新思想坚决不想和张幼仪生活的情况下,还有了阿欢,如果说阿欢是徐志摩为了尽孝,那么为什么在德国还是与幼仪行了床笫之事,嘴里叫嚣着厌恶,却未能控制自己的身体,着实令人厌恶;而且将自己怀孕四个月的妻子独自丢在异国,突然消失,在妻子刚刚生产完毕,要她签署离婚协议,真是可气;反之幼仪,我觉得,似乎离了婚,她才真正活过来。她是爱好新世界新思想的,只是婚姻束缚了她的手脚,让她在15岁就不得不停止了学习,而离了婚的她,独自在异国生存,独自学习,抚养阿欢,最后即使在离婚的情况下,还是为徐家二老送终办了葬礼,甚至料理了徐志摩的后事,挽救了一个女子银行,成为了服装公司的总裁,把自己的后半生过的熠熠生辉。在了解徐志摩和林徽因陆小曼张幼仪的故事以后,我还是更偏爱张幼仪,无论是从西方思想来看还是从传统来看,我觉得这个女子都十分成功,作为离婚的第一个女性,她并未自暴自弃,还成功的度过了后半生。虽然也读了不少民国时期的故事,但是我想我也还不够客观,希望接下来能够再深入阅读,从徐志摩,林徽因,陆小曼的角度来好好看待这些事。
小脚与西服读后感1000字 第(3)篇
在种种关于徐志摩的韵事里 张幼仪这个名字往往是以一种打上了旧式 离婚 标签的形式而出现 这本书的内容确是摘掉了这些所谓的标签 借人物口述的方式平述了其的一生 完整了张幼仪人生中那些艰难的 转折的 不与人言的一切经历n他们祖孙之间的对话如同书中所言 就像是两个时代的不同内容和经历 一个是沧桑过新旧阶段 最终不再执拗于旧世枷锁 勇于抛开依附 人生都在不断追求自我的高龄老人 一个则是出生于传统中式家庭 却全盘接受西式教育 因此对自身价值观 人生观 甚至爱情对象选择上也倍感迷茫的妙龄少女 而最终他们都在与对方交流的内容中共同完整了一部分关于自身的沉淀和完满n所有人都在这个名叫时代的空间中生存 我们并不该总以时代作为第一借口或者契机 去解释成功或者失败 这是只关于张幼仪的故事 她不是小脚 也并未完全洋派 她只是源于自身 当了一辈子 坚韧 不甘平庸禁锢 富有责任感 从不忘学习的中国女人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