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错吗? 读后感(3)篇
(2019-05-23 21:08:50) 读后感 -
作者:KnowYourself 主创们
“新媒体排行榜”心理健康类第一公号KnowYourself首度结集,专业、犀利、直戳人心。原生家庭是如何影响我们的?个性背后是怎样的心理成因?恋爱关系中有怎样的心理机制?那些你在困惑时向自己提出的疑问,都可能在这本心理学科普书中,找到答案。直面真实,永远是改变的第一步。
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错吗? 读后感 第(1)篇
有相关方面困惑的书友可以看看[呲牙][呲牙]
◆1. 为什么说原生家庭不是决定你的唯一因素?
每个人都有一个精神胚胎,它决定了你的基本气质和你未来可能发展变化的范围,这意味着我们不需要对自己有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期待和要求。你一定有天然的极限,但同时也会有天生的优势。接受最本真、最核心的自己,同时在一个合理的、现实的范围内努力成长和进步,这会是一个让你更少自我苛责、更少焦虑的状态。你的精神胚胎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你会选择什么样的环境,意识到这一点能帮助我们避免自己变成一味埋怨外界和他人的人,并对自己的环境多一分警醒。同时,如果你的环境持续地不如人意,你需要看看你自己的人格特点是否在其中有一些影响,即你是否选择了进入和留在这样的环境里。如果你希望更多地了解自己身上不被自己理解的性格特点,你可以考虑去了解自己生命最初的经历,这也许会给你一些不一样的启发。布莱恩·利托认为,人们并非基因或环境的受害者,即使在人格形成之后,人们依然可以自由地选择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他指出,我们“每个人都至少有3个自我,一个是由基因决定的,一个是在环境与文化影响下的,还有一个是由我们自己所追求的人生目标与价值所定义的,而最后这一个,才是最重要的、完全属于自己的自我”。
◆2. 为什么自负可能是自卑的一种伪装?
自卑情结源于人们的自卑感,但它更持续,有自卑情结的人会在很多方面、很多时候,持续感到自卑。它更像一个让人难以逃脱的恶性循环,最终使得个体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或否定。自卑情结,由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最早提出。他认为自卑可以被分为原生自卑和次生自卑,而原生自卑与次生自卑之间的纠葛会使人陷入一种自卑的恶性循坏,于是产生了自卑情结。
◆3. 我们为什么不愿意谈论自己的真实感受?
在沟通的过程中,我们并没有说着同一种语言如果你注意自己和伴侣争吵的方式,就会发现更重要的不是你们所争论的内容,而是你们争论的状态和立场。有时候,虽然你们说的是同一个词语,但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用自己的理解去体会他人的意思。你们对对方的行为、举动、语言的理解,未必是对方真实所要表达的。争吵经常会进入这样的状态:你并不能够识别出自己在生气什么,也不明白对方真的在说什么,你们都是基于自己的语境,在和自己想象中的对方对话。
◆ 4.为什么有些人比大多数人更敏感?
高敏感人群对于外在的周围环境有很强的感知力和洞察力,他们通常能够很快发现一些场合的异样,也因此往往更愿意一个人安静地独处。
◆5. 明知自律有益,为什么总是做不到?
>> 明知自律有益,为什么总是做不到?明知道是垃圾食品,却忍不住吃吃吃;明知道运动有利,却总是宅在家里,躺在沙发上;明知道东西都不需要买,却疯狂购物;明知道该早睡,却凌晨两三点还在刷手机;明知道deadline快到了,却一直拖延……明明想要过得更好,为什么我们总是管不住自己,总是无法做到那些明知道对自己有利的事?
◆6. 为什么说有些付出是“过度”的?
健康的付出是以充分尊重对方的意愿为前提的。这种意愿不仅仅指对方在什么时间需要什么,还应当包括对方有权利选择接受或不接受我们给予的东西。而过度付出,会显现出急切地想让对方全盘接受自己的给予的样子。一旦自己的给予被拒绝,过度付出的人就会愤而指责对方“不识好人心”。
◆7. 如何更科学地拒绝别人?
明明不是自己想要或想做的,但无法拒绝别人的请求;尽管有自己的想法,却碍于面子、感情而无法说出口,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些想法如此难以启齿;不知道如何在争吵中表达出真实的想法,而一旦争吵发生,总是以互相谩骂,或者回避、冷战收场。以上这些场景看起来没有太多的联系,但它们都和“自我坚定”有关。我们之所以无法应对这些情境,是因为我们对自己还不够坚定。
◆8. 当恐惧婚姻时,你在恐惧什么?
婚姻心理咨询中经常提到,婚姻中的斗争往往都围绕3件事:钱、性、家务分配。而双方对边界的一致认识,对于处理这3件事都有帮助。
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错吗? 读后感 第(2)篇
No.60 直面现实 没啥大事
这本书,通过心理学的角度,讲述了很多关于原生家庭、自卑、自律、社交恐惧等等很多人都会面临的问题。回答一下书名,不是的!童年不幸确实会引起很多人心理不健康,但是幸福与不幸的界定是什么,毕竟每个人的环境都不一样哦。所以还是自己心态的问题,认清自己,直面本我胖。分享一些点胖:
布莱恩·利托认为,人们并非基因或环境的受害者,即使在人格形成之后,人们依然可以自由地选择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他指出,我们“每个人都至少有3个自我,一个是由基因决定的,一个是在环境与文化影响下的,还有一个是由我们自己所追求的人生目标与价值所定义的,而最后这一个,才是最重要的、完全属于自己的自我”。
觉自卑感,是指一种“比不上”的感觉。自卑感来源于“比较”,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它可能是在与外界他人的比对时,所产生的一种“比不上”或者“比较弱”的感受,也可能是在与自己理想标准的对比中,所感受到的“无法实现”或者“能力不足”。
布瑞恩·格里森说,他的临床经验和亲身经历都让他认为,伴侣越多地通过对方的外在行为做出反应,越容易感到恼怒和失望,也越容易对对方做出不真实的批判,而只有体会对方内在世界正在发生什么,才会有更多的“爱的感觉”。
林恩·普尔认为,因为害怕脆弱,而不愿意建立情感的联结,是情感流动性失败的核心障碍。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与人建立联结是基本的需求,但是,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结、传达真实情绪,同时也就意味着我们“允许自己脆弱”“允许自己有被伤害的可能”。我们在更亲近彼此的同时,也更容易被彼此伤害,因此,为了避免被伤害的可能性,我们会拒绝流露和传递真实的情感。
如果你注意自己和伴侣争吵的方式,就会发现更重要的不是你们所争论的内容,而是你们争论的状态和立场。有时候,虽然你们说的是同一个词语,但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用自己的理解去体会他人的意思。
成人之间的亲密关系里,触摸、拥抱等身体接触不仅能提高催产素水平、舒缓心跳(这些好处不仅对于接受动作的一方,对发起动作的一方也是如此),而且当你不知道怎么去用语言表达情感的时候,触碰是开启情感交流的好方法。
内向者的人格特征和行为习惯,比如敏感、擅长自省、表述具体客观等都在社交中有独特的好处。
你需要学会健康地付出。健康的付出符合以下5个方面:·只对他人明确提出的需求,做出相应的回应,永远不把你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强加给别人。·这种帮助不以获得对方的感恩戴德为目的。·允许别人拒绝你提供的帮助。·愿意倾听他人分享对你的付出的感受,接受他们对于你所提供的帮助的评价。·将他人看作独立的个体,把你们的关系看作平等的伙伴关系,而非“救世主”与“受助者”。
洛克认为,有3个因素影响目标实现成功与否:a.达成目标对你来说有多重要,即认为这个结果对自己来说越重要,对这一结果的期待越高,越容易成功实现。b.自我效能,即对“自己能够达成目标”的信念有多强。研究发现,越信任未来的自己,越能够提高你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表现。c.建立(与他人有关的)目标承诺,即针对目标的实现有所承诺,且最好这些承诺不要只与自己有关。例如,如果这个任务不完成,我就请××吃一个月饭。
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错吗? 读后感 第(3)篇
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错吗?
说全部都是童年的错,未免有些太过肯定,因为长大成人后形成的三观也会影响一个人的脾性;说不关童年的错,又不太可能,毕竟童年遭遇过的一些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一个人后期性格的形成。
最初了解到Know Yourself是通过好友分享的几篇微信公众号文章,看的时候心想这文章里分析的不就是我自己吗?分析的太好了,所以后来也有关注其微信公众号,不过因为后来不怎么阅读公众号文章,索性在清理公众号时就把它取关了,不过这不代表我不认同它所传达的理念,反而每次在知乎里阅读到它撰写的答案都特别赞同。
这次是在偶然的机会看到微信读书里有他们创作的这本有关心理研究的书籍,正巧此刻自己也面临着与父母相处有问题的时期。总的来说,从书中我了解到了不少心理学上的专业性词汇,比如“自我坚定”、“大五人格”、“社会性投入”、“PTSD”,那么何为“自我坚定”呢?自我坚定就是不带攻击性的自我确定和自信。“大五人格”又是什么意思呢?指的是责任心,宜人性,外向性,开放性及情绪稳定性。“社会性投入”就很好理解了,那就是在成人社会角色上的投入和承诺。“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会频繁出现的一个词,记得我上一次听到这个词就是在奇葩大会里听到的,怪不得这次看的时候感觉好熟悉呢。
这算是我看的第一本心理类书籍吧,以后会看更多这类书的,flag立在这里,希望不要倒!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