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山夏牧场(珍藏版) 读后感(3)篇
(2019-05-17 12:32:22) 读后感 -
作者:李娟
羊的生命足低暗、沉默的,敏感,又忍耐。残疾的小黑羊和没有耳朵的绵羊,不知它俩在不在意自己的与众不同,会不会因此暗生自卑和无望?然而这世上所有的,一出生就承受着缺憾的生命,在终日忍受疼痛之外,同样也需要体会完整的成长过程,同样需要领略幸福。……更多地,它们总是一次又一次忘记自己的病痛,忘了自己更容易死去。因此,羊的生命又是纯洁、坚强的。
深山夏牧场(珍藏版) 读后感 第(1)篇
我脚下的路,恰从这世界正中间通过,像是天地大梦中唯一清醒的事物。我稳稳地走在路上,但是,真正属于我的世界只有那么宽。我从不需要多么宽阔的通道,我从不渴望全部的世界,我只是经过,去向唯一一个小小的所在。我只依赖熟知的事物,心有牵挂,不想迷路回不了家。我在山野里,在节制中游荡,但已经感到足够的自由。
李娟是大自然的女儿,是大草原的精灵。
她温柔克制,她热情奔放,她能做自己。
不贪心,是在大自然中最宝贵的品质。
对自然不贪婪,她深知并坚决维护自然的本性;
对同伴不贪婪,她了解尊重并竭力融入牧民的生活方式;
对自己不贪婪,她接受并享受自己所有的情感并都能坦然对待,愤懑和怨怒,在她的口中都变得可爱而恬淡。
看过了微读里八本李娟的书之后,我已经不能再用浑然天成的老话来简单概括她的写作了。她写作的宽度和笔触都来自于她的经历和骨性,我向往她的人生态度,轻清的,又红宏的。
—————————————————————
看这本书的时候,还看到了思达的一段话:人们都吐槽狂妄自大不自知,自我感觉良好,对别人态度感知能力为零。可是,在自大不自知和自卑敏感多情善于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之间,他想义无反顾地选择前者。因为受够了自我砥砺,只想要灵魂上的随便,把苦恼全都丢掉。
看这句话的时候,辛酸加心塞。
我们生活在一个畸形的世界里,反倒是自私自利的人才更容易活得自在。
而又有多少人,打着救世的旗号狂妄地批判别人,认为自己多么的正气凛然,可事实上做了多少真正有贡献的事情?
反倒是谦卑静默的人,到处被欺负被逼得无路可走。哪怕是偶尔反抗一下子吧,就又有人扛着道德的大旗来评头论足了。
多少次被教化受约束的时候,自我克制让我总是默默地收起自己的锋芒去接受那些内心认为完全无理的规则和状况;
多少次被误解受委屈的时候,自我砥砺让我总是习惯性地去了解甚至理解对方的想法,却从来不忍心去拒绝去抗争;
多少次被信任受重视的时候,高兴之余深刻的使命感又把我推向无极的失去自我并不断付出的困境。却依然不能,哪怕一瞬,为自己任性一次。
甚至于会在有的时候,什么事情都还没有发生便开始自责今天那句话说的不妥,那件事还可以做的更好更恰当,平生生怨怼自己半天。
木心说,我们不是被人奴役就是被事奴役着。
毛姆说,人生没有意义,放弃自己的各种枷锁吧。
李娟说,身体里有着怎样的沉重深厚的事物和想法才会投下那么暗的影子。生命总会自己找出路。
当你能把一切陌生的美景看成永恒,却眼神依然温柔安静且坚定热烈,那么,还有什么会让你感到害怕的呢?
深山夏牧场(珍藏版) 读后感 第(2)篇
读完这本《深山夏牧场》,算是读完了李娟到目前为止出版的所有散文集(《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九篇雪》、《走夜路请放声歌唱》、《冬牧场》、《春牧场》、《前山夏牧场》、《深山夏牧场》,最近出版了《遥远的向日葵地》,电子书还未上线)。初次接触李娟的文字是偶然间读了她的博文《外婆的世界》读到泪目,后来开始接触更多她的文字,读到停不下来……一直在想该用什么词来形容她,觉得“平凡”这个词似乎很贴切,李娟这个名字一定算得上平凡,在她的微博里看过她的照片,的确是一个平凡的女子。但她的经历却算得上足够丰富,从小在四川老家和捡破烂为生的外婆相依为命,后来和外婆一起被母亲带到新疆,开过小商店、裁缝店,在小黑作坊里打过工,在机关上过班,开始时为生活所迫、后来大概更多是为了创作而跟随哈萨克牧民转场亲身体验了一番艰辛的游牧生活,她的散文就是对这些生活经历的记录。
与之前的文字相比,《羊道三部曲》在文风上显得更加成熟,之前的散文里或多或少有一些抒发情感类的文字读来总给人一种似懂非懂的朦胧感,后来的文字则几乎全部都是纪实性的,是那种完全脱离了写作技巧的亲切、朴实的文风。
之所以喜欢李娟的文字大概是因为它们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有着满满的烟火气,简单来说就是足够接地气。她的文字大都写日常生活中与家人的相处、写很多琐碎的生活杂事,但她极善长写生活中的小片段和身边的景物,并且多用比喻和对色彩的描写,每次读起来都觉得无比生动,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她的笔下,无论多艰难的生活都会让你觉得有情趣、充满希望,她的文字是乐观的,是充满力量的。此外,总觉得她的文字有着某种魔力,每次心情烦躁的时候读似乎就可以变得平心静气。
深山夏牧场(珍藏版) 读后感 第(3)篇
羊道让冬库尔、吾塞、耶克阿恰以外的全中国甚至全世界那么多人认识了十五岁做事风风火火,有时又丢三落四的牧羊女卡西;又瘦又高,却绝对可以保护家人的斯马胡力;还有常年劳作,腰背微弯,善良的扎克拜妈妈。李娟在讲述跟随哈萨克族扎克拜妈妈一家的游牧生活时语言里带着同情和思考,虽然是对实际生活的真实描述,但从中看到游牧生活太艰辛、艰苦、艰难。一颗糖,一个小小的发卡,一个瘪气的球,都是生活中绝对的调味剂。哈萨克人对信仰的敬畏,邻里之间的相互帮助,对待客人的真诚热情。而更多的是生活中他们对待困难的方式。生病了就来句“豁切”,最多躺躺或呻吟就好。肥皂自己熬制,羊毛绳自己揉搓,羊毛毡自己擀制。在哈萨克牧民眼里只要可以解决的都不是困难。每每搬家时,都会遭遇雨雪,大家和驼队浑身湿透,搬家次数多了,就特别能理解李娟说的那种坚硬的冷到底是哪种冷。
有时就想,要是我吃的馒头能给扎克拜妈妈一家就好了,那样好狗班班和小狗怀特班就可以吃饱一顿饭了。
特别想知道当卡西知道自己被写进书里,被那么多人认识时的表情和想法了。一定不仅仅是“豁切”吧。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