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地图:大历史,130亿年前至今(上)读后感 读书赏析(3)篇
(2019-04-13 03:25:48) 读后感 -
作者:大卫·克里斯蒂安
《时间地图》打通时间线,将人类的历史置于生物圈甚至整个宇宙的历史之中,讲述从宇宙大爆炸至今,宇宙、地球、生命、人类的“大历史”(BigHistory)。大历史是一种新的尝试,在一个学术和知识日益碎片化的时代,打破学科界限,综合生物学、考古学、物理学、历史学等多学科,为今天的读者提供统合性的新知识。
时间地图:大历史,130亿年前至今(上)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1)篇
《时间地图》是将人类的发展置身于整个宇宙,又将自己抽出来看整个世界的发展!
从宇宙的形成,地球的到来,四十亿年前的单细胞演绎,50万年前猿猴的进化,再逐渐发展到现在的我们。对于地球又有一个宏观的把控。我们只是宇宙的一粒尘埃,历史进化的一部分!
这里他每章都有小结
1.星际形成
自从最初的星系形成以来,恒星际空间之所以元素丰饶,是由于大恒星的寿命都很短,超新星不断产生新化学元素所致。你所戴的金戒指或银戒指的原材料就是在超新星内部形成的。没有超新星,我们根本就不会存在。[插图]
2.早期宇宙
大约30万年之后,以包含氢元素和氦元素的巨大星云为主体,构成了早期宇宙。这些元素就是未来形成恒星和星系的原材料。宇宙诞生之后大约过了10亿年,在氢元素与氦元素较为集中的区域出现了第一批恒星。引力推动这些致密的气态星云形成许多不同尺寸的旋转圆盘。尺寸最小的是与太阳系体积大致相当的物质星云。当它们塌陷之际,中心温度开始升高,氢元素开始聚变为氦元素。核聚变反应所释放的能量,阻止了中心进一步塌陷,并形成了恒星稳定的内核。一旦氢元素全部耗尽,巨大的恒星开始以氦元素乃至更为复杂的直到铁为止的元素作为燃料,此时聚变反应所需要的能量已入不敷出。体积最大的那些恒星迅速燃烧,最终在超新星大爆炸中坍塌。大部分复杂的化学元素是在超新星内部产生的。体积较小的那些恒星燃烧较为缓慢,温度相对较低,生存时间更长,当燃料耗尽,它们最终会像煤渣一样逐渐冷却。
正是由于恒星的诞生与衰亡,才最终形成了我们所居住的化学物质更为复杂的宇宙。的确,在宇宙早期相对简单的环境中,支配地球以及我们历史的复杂事物根本无法存在。3.有机体的形成
在一个充满二氧化碳的大气层里,天空看上去是红色的,而不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蓝色。然而,随着地球的冷却,集聚在大气中的水蒸气转化为一场持续几百万年的滂沱大雨。大雨造就了最早的海洋。最早的海洋在35亿年前形成,因为我们知道那时已经有活的有机体存在;它们的出现说明地球表面温度已经降到了100℃以下。海洋溶解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人们所看到的天空渐渐变成了蓝色。
4.地球历史故事
20世纪60年代以前,地理学和地质学早已是非常成熟的研究领域,积累了大量关于地形和海洋构造方式的坚实证据。但它们缺乏一个核心的、系统的理论来解释地球如何从早期恶劣的环境转变为今天这个样子的。60年代末,随着板块构造论的出现并被大众所广泛接受,地球科学获得了如同天文学中大爆炸理论那样强有力的核心观念或范式。从此,我们第一次有可能连贯而科学地讲述有关地球历史的故事。
5.太阳来历
太阳和太阳系是在大约45.6亿年前一片云状物质的引力坍缩过程中形成的。太阳形成于这片云的中央,并吸收了它的绝大部分物质。而散落在太阳以外的物质,围绕着新出生的太阳,在一个扁盘状的平面运行。在轨道内,由于碰撞和万有引力的作用,物质聚结成块状,最后每条轨道只留存了唯一的一颗行星体。由于太阳风将不稳定的物质驱出了太阳系的中心区域,近日行星就倾向于岩态,而远日行星则多呈气态。
6.达尔文进化论
达尔文的进化论经过20世纪的修正,为现代生命科学提供了重要的基本理念。达尔文认为,物种哪怕一点点随机的变异都能解释,为什么一些个体要比其他个体更具有繁殖后代的可能性。那些能较好适应环境的个体更有可能存活至成年期并产下健康的后代,因而可以把基因遗传给下一代。这样,物种通过我们所称“自然选择”的方式而慢慢变化,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全新的物种。
在地球历史的早期,这样的过程也可能塑造飘浮在太空中、地球表面以及地表以下的有机化学物。这些有机物中的“成功者”幸运地存活下来,历经几十亿代之后,通过化学形式的自然选择,形成了更为稳定和复杂的有机化学物。在地球诞生后不到10亿年,最早的生物体就以这种方式被创造出来了。这些生命体是一切现代生命形式的祖先。7.种群变化
经过大约40亿年,进化过程造成了现代地球上显而易见的生物多样性。事实上,现存的物种仅仅只是曾经在地球历史中进化过的物种总量中极小的一部分标本。
在30多亿年时间里,生命只是由单细胞生物体组成。然而,即使在细菌世界里也有了变化。细胞获得了先是从日光、最终从氧气中汲取能量的能力。真核细胞获得了内部细胞器。大约从6亿年前,一些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多细胞生物体,这是地球上最早的不用显微镜就可观察到的生物体。自从寒武纪的生命大爆发后,树、花、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灵长目动物都进化了。许多其他的进化试验也一度繁荣、消失,但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在生命进化的同时,地球本身也在进化,这两个过程在许多关键点上相互关联。活的生物体创造了石炭纪的岩石和富氧大气层。同时,板块构造的过程不断塑造并重塑地球表面以及气候模式,其结果是加速或延缓进化改变的速度,一些暴力事件如陨石碰撞和火山爆发有时候会在一些特定地域改变进化的过程。生物圈和地球作为一个复杂的相互关联的系统的一部分共同进化。
在这个不断变化的系统里,基本的生态单元便是特定的物种。每个物种都有它们自己的历史,受到它们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的支配。每个物种的历史主要取决于该物种特定的生态龛以及它从周边环境汲取资源(包括食物)的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物种的生态龛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微妙的改变,而这些变化可能会影响到这一物种的种群。每个物种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这些波动的影响,而这些波动反过来又和环境的改变、和物种利用环境的方式有关。种群变化的特殊方式为我们探讨现存物种的普遍历史以及人类这一物种的历史提示了一种方法。此书将大历史有机串联结合起来看,再去看历史,还是蛮不错的!整体认识
时间地图:大历史,130亿年前至今(上)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2)篇
《时间地图》将自然史与人类史结合在一起,将人类历史置于生物圈、地球甚至宇宙的历史之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线,在非常宏大的视角下解析130亿年前至今的历史,克里斯蒂安将此称为“大历史”研究。但因为历史学家无法兼顾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生物学家等多重身份,这就使得大历史的研究必须借鉴二手数据和他人的研究成果,这也是大历史研究被质疑的重要原因。正如霍金曾尝试寻找一种统一理论以解释万物之理,克里斯蒂安也在试图寻找一个大一统的理论来研究宇宙、地球、生命、生物圈和人类历史。他的成就真正令人惊讶之处在于他发现了暗藏于“混沌和复杂性的无尽的华尔兹”中的统一规律,发现每一层面的变化都是相似的模式。这本书其实是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断断续续听完的,并没有很认真地阅读,但一点好处是听书可以听完整本书,而目前阅读材料只有上半部。初时,只是将其作为摄取知识的一本书,对其大历史学科的研究并没有什么感受。但在听完此书后,我仔细阅读了从开篇到第一章的内容,从开始的对大历史的不以为然,渐渐觉得,有必要把自己抽离出来,从非常宏观的视角看世界、看历史。当视野无限开阔时,我相信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感悟,引申到历史研究中,同样如此。
时间地图:大历史,130亿年前至今(上)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3)篇
前后累计读了十一个半小时,这确实是半部大历史,因为这是《时间地图》上嘛。关于宇宙的诞生,太阳系的诞生,地球的诞生,生命的诞生。现在我们可以理解宇宙大爆炸,可以说这是科学家的创世神话。然而并没有解决“第一推动力”的问题,那个大爆炸的奇点,物质能量极度密集的点,为什么会大爆炸,谁或者什么规则推动的?大爆炸之前的奇点位于什么地方呢?有没有多个大爆炸呢?是否巨型黑洞收集了无数的物质和能量后在宇宙的另一侧开始了大爆炸?形成了母子宇宙?等等。而我们的地球,孕育了生命,但却也不是单向度的存在。在生命进化的同时,地球本身也在进化,这两个过程在许多关键点上相互关联。或许盖亚假设是正确的。我们整个生物圈具有了共性的泛意识。它或者就是神。弦记,2018年11月3日阅毕。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