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时间地图:大历史,130亿年前至今(全集) 读后感(3)篇

(2019-06-04 15:48:47) 读后感

时间地图:大历史,130亿年前至今(全集)

作者:大卫·克里斯蒂安

《时间地图》打通时间线,将人类的历史置于生物圈甚至整个宇宙的历史之中,讲述从宇宙大爆炸至今,宇宙、地球、生命、人类的“大历史”(BigHistory)。大历史是一种新的尝试,在一个学术和知识日益碎片化的时代,打破学科界限,综合生物学、考古学、物理学、历史学等多学科,为今天的读者提供统合性的新知识。

时间地图:大历史,130亿年前至今(全集)在线阅读地址

时间地图:大历史,130亿年前至今(全集) 读后感 第(1)篇


 这是我在微信读书买的最贵的一本书。买之前我犹豫了很久,我告诉自己这样的价格,完全可以买七八本很不错的书,事实上我也觉得我说服了自己。然而每次当我打开书架,还是忍不住鬼使神差的去点开了这本《时间地图》,我仔细地想了下,大概是因为这霸气外露的书名,以及彰显出的宏大的世界观吸引了我,让我很难再降低视野把注意力放在其他的书上,所以也就干脆放弃了挣扎,一起与作者徜徉在了大历史的长河中。

书的副名叫大历史,何谓大历史?我们分门别类了很多学科,这些学科帮助我们认识世界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隔阂,我们有时会下意识地觉得这些学科之间是互不相干的,于是很多人沉浸在自己的领域不屑他顾,就是因为这样的局限于某个单一学科,缺乏整体看待世界的眼光,致使我们可能无法更好的把握现在与着眼未来。历史不应只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研究,它也应包括人与自然,及对自然本身的研究。万事万物都是互相关联的,任何仅对单一问题的研究都是管中窥豹。大历史与世界史明显不同的地方,在于它的跨学科本质,及其试图在看似不相关的学科中,寻求某种潜藏的一致性。大历史的目标,也和其他各种的知识一样——帮助我们认识这个世界,从而赋予我们力量。

那该如何了解大历史呢?其实光看这本书的目录就能猜个七七八八,无非是宇宙的形成与演化,人的形成与演化,人类的社会活动等等。这些知识细分起来错综复杂,如果掌控,需要具备极其丰富的学识水平,而本书作者果然也没负众望,其表现出来的知识面之广令人咋舌,天文地理,五花八门,可谓应有尽有。而这么多知识浓缩在一本书里,显然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所以本书虽然涉猎面广,但是缺乏重心,很多的内容罗列起来像是在读课文,这也是我减一星的原因,当然也更可能是因为我个人缺乏足够的耐心。

下面说一说我对书中的一些理解。首先自然是宇宙的产生,我们的书本以及老师都告诉我们,让我们在一片漆黑的空间中想象一个四溅开来的点,我记得当时我的想象是夜空中一束绽放的烟花,直到现在我依然保持这个想象,虽然我知道自己的这个想象是错的,但还是无法脱离这个范畴。因为时间与空间一开始都是不存在的,我们是不可能想象一个不存在于时间与空间之内的点的。然而就是这样的一的点,突然间神奇地在138亿年前发生了爆炸。

于是宇宙开始了无中生有,有生万物的自化。在最初的那一刹那,正物质和反物质开始了“抢座位大战”,抢到座位的(也就是正反物质相遇的),会立刻发生湮灭,没抢到座位的便是我们现在所见的夸克,胶子与电子。它们又在引力的作用下,汇成了大团的气体和尘埃,然后不停地旋转,碰撞与融合。约过了70万年,“上帝”说:要有光。于是第一颗恒星发出了光芒,接着陆陆续续的行星也开始了循规蹈矩的旋转。

了方便想象,我们把宇宙从诞生之初到现在的138亿年压缩在1年的时间中。1月1日,宇宙诞生了;1月10日,最古老的一批恒星出现了;3月15日,我们的银河系形成了;8月31日,我们的太阳闪亮登场;9月21日,地球上诞生了生命;12月28日,第一朵花开了;而我们有书写历史的人类,则出现于12月31日午夜11点59分46秒,对,你没看错,只存在了14秒!人类的发明创造,王朝的兴迭更替,所有的人类的故事,都只发生在这14秒中。这短短的14秒里,有太多的悲欢离合。

1990年,携带着婴儿哭声和贝多芬音乐的旅行者1号,于距地球64亿公里处回望地球时拍下了一张照片,在这张照片中,地球只是一个不足针尖大小的白点。当时美国著名的天文学家卡尔·萨根深情的说道:

“我们成功地拍摄了这张照片,当你看它,会看到一个小点。那就是这里,那就是家园,那就是我们。你所爱的每个人,认识的每个人,听说过的每个人,历史上的每个人,都在它上面活过了一生。我们物种历史上的所有欢乐和痛苦,千万种言之凿凿的宗教、意识形态和经济思想,所有狩猎者和采集者,所有英雄和懦夫,所有文明的创造者和毁灭者,所有的皇帝和农夫,所有热恋中的年轻人,所有的父母、满怀希望的孩子、发明者和探索者,所有道德导师,所有腐败的政客,所有 ‘超级明星’,所有 ‘最高领袖’,所有圣徒和罪人——都发生在这颗悬浮在太阳光中的尘埃上。”

没人知道宇宙是怎么产生的,就像没人知道生命是怎么诞生的,一切就是这么诡异地发生着。我们非洲起源的祖先智人们以势不可挡的姿态,打败了其他直立人后成为了地球霸主。然后逐渐掌握了符号语言,在一代又一代的知识累积中,不断地变强,慢慢从采集狩猎时代,过渡到农耕时代,工业时代,再到现在的信息时代。我们团结过,迷茫过,纷争过。我们在这个小小的星球上载歌载舞又互相提防,如同那些在宇宙中互相碰撞的尘埃一样,磕磕绊绊又满怀希望。

如今,我们人类亲手打造的人工智能出现了,它们也将和我们一起向未来眺望。而未来,人类又将何去何从?

钱钟书说,目光放远,万事皆悲。这句话在这本书里也得到了很好的印验。作者在书本的最后,选用了一个很多的物理学家都相信的理论,那就是热寂——随着时间流逝,宇宙的熵将会达到最大值时,然后所有的能量将全数转化为热能,最后所有的物质的温度达到热平衡,万物将归于寂灭。“上帝”说:要有黑暗。于是最后一颗恒星熄灭了光芒,宇宙重新回到黑暗。

然而我们人类也许是等不到那天的,因为在30多亿年后,太阳温度会逐渐升高到人类无法在地球居住,此时也正是仙女座赶来与我们的银河系相撞,那时混乱加上烘烤,正是赤裸裸的人间炼狱。如果到时人类还存在,并且还没发展出跨星系航行技术的话,那么我们辛苦创造的文明也终将毁于一旦。

当然热寂理论也存在很多争议,未来到底是怎么样,其实以我们的认知是根本没有能力去想象的,有人说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过好当下,并且尽力地保护好我们的地球就行了,很对。还有人说,怕什么,说不定人死后会进入另一个世界呢。嗯,这个说法很美,我喜欢。

让我们学着用大历史的眼光来看待身边的人和事吧,当我们不断的把视野拉高,就会发现那些曾让我们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事情,其实不过如此。人类所有的大惊小怪,不过是因为自己的眼界太狭窄。

时间地图:大历史,130亿年前至今(全集) 读后感 第(2)篇


本书将人类史和宇宙史融合为一体进行述说,换了更大的时间尺度来描写人类,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本书是大历史的开创之作,荣获美国世界史协会2004年度最佳图书奖。全球史奠基人威廉•麦克尼尔将本书与牛顿、达尔文的成就相提并论,《美国科学家》杂志称它“开创了一种令人眼前一亮的新史观”,比尔•盖茨则称它“改变了我们看世界的方式”。本书提供了一种新的世界观,更新了我们对历史和现实的认知。

书中把130亿年比喻成13年,那么宇宙大爆炸就发生在13年前,太阳系出现在4.5年前,最早的生命有机体出现在4年前,恐龙大约在3个星期前灭绝,最早的智人在非洲进化大约在50分钟以前,农业繁荣大约在5分钟以前,工业革命发生在大约6秒钟以前,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在大约2秒钟以前,此后,第二次世界大战,首次使用原子武器,人类登月,电子革命……都只不过是最后1秒钟的事。

更换了时间尺度,人类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呢?《时间地图》打通时间线,将人类的历史置于生物圈甚至整个宇宙的历史之中,讲述从宇宙大爆炸至今,宇宙、地球、生命、人类的“大历史”。

何谓大历史?实际上就是以一种更大的时间尺度来看待宇宙的变化和进程,把人类的历史放到宇宙历史中去,对比下凸显出人类历史的渺小与可贵。

大历史是一种新的尝试,在一个学术和知识日益碎片化的时代,打破学科界限,综合生物学、考古学、物理学、历史学等多学科,为今天的读者提供统合性的新知识。

本书所描写的大历史刷新了人类的三观,将人类置于大尺度下,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存在的意义,推荐阅读。

时间地图:大历史,130亿年前至今(全集) 读后感 第(3)篇


从宇宙到地球、人类,跨度之廓大,视野之广阔,完全遵从大历史的写法。大历史追求一种普遍史,放眼宇宙,纵横古今,是连横,也是统合。现在学科林立,层层叠嶂。分科越来越细,人们障限于自己的小学科之内,不及其他。原来学贯中西、视瞰多科的大家、通才则越来越少。同时人们的碎片化阅读也越来成为日常,视野则受到极大的局限,这对社会的发展是不是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呢?大历史有打破学科的壁垒,找取更大视野的野心。它恢宏的气势、廓大的雄心,的确让人感佩。

大历史假如从威尔斯写就《世界史纲》算起,已有一个世纪的历史了。域外有关这样的著述已经蔚成规模,对国内则较为寡闻。追求大历史其实也符合分合的规律,当我们将学科细分到一定程度之后,一叶障目,不见森林,人们又想到统合的问题。寻找大视野,寻求新通识。

不过对我们普通读者来讲,便没有太多感觉。不过这种视野的获取,也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感受,我们的视界马上不同起来。与碎片化阅读决然是不同的感受。改变改变口味,也未尝不可。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