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 读后感(3)篇

(2019-02-10 08:01:14) 读后感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

作者:祈莫昕

这本书,是一群误入歧途的天才的故事,也是一群入院治疗的疯子的故事。这个世界上有很多“非常态人类”,他们散落在世界各地,也潜伏在我们身边。但凡正常人,遇到这些人唯恐避之不及,然而却有少数人在关注这些人的内心世界,他们就是心理疗愈师。本书作者作为一名资深的心理疗愈师,认真倾听各种疯言疯语,在不让自己发疯的前提下,尽可能深入这些人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恢复健康。作者经过多年潜心研究,总结剖析各种精神病案例,作成此书,意在让更多人认识并了解这群“少数人”,还原出一个值得更多人关注的真实世界。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在线阅读地址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 读后感 第(1)篇


最近太忙了,写个书评换换脑子。

这本书好像也看完了好久了,一直没想好形容词来形容,书评也就一直搁置没写。

最近一周都忙到每天寝室断电后电脑都造没电了才结束一天的工作量。突然间就想起这本书里的一个情节,讲躁郁症的那个段落,一个在国安局工作的人,因患有躁郁症,工作过度紧张时,她就会不间断的工作,直到解决问题。某种角度上来说,她是个天才。

我就总在想何为天才?在某个领域做到极致的人,应该都可以称做天才吧,我想我这样讲应该不过分。

我又开始想,天才都具备哪些特质?我想,凡是天才,一定是都具有极强的专注力(当然,说错了我也不负责,毕竟我不是天才,仅凭推断,幻想自己有那么一点理解天才的世界。)

哦,我又扯远了。

这本书看完之后,我第一想法,其实是,按照书中的说法,好像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会有些许的心理障碍。它并不妨碍我们的正常生活,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都是有问题的。就此,我对心理学方面产生了很多疑惑。我总觉得,医学是所有已知的学科里颇为稚嫩的学科,而心理学更甚(当然,前提是医学和心理学分开来说)。而在这么稚嫩的学科里,已知的太少,而在这么少的范围内,都能让很多人对上号。那么,有没有,能让人知道自己没有患心理疾病的判别标准呢?

很多人都觉得自己这一辈子是不需要看心理医生的,但,我想,心理医生每个人都需要。而不是用很讽刺的语气说:你应该看心理医生了。

嗯。每个人都还是要关注自己,身体上,心理上都不能忽视。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 读后感 第(2)篇

恍然感觉一些知识在大脑通上了电,多巴胺分泌,整个人兴奋起来,想起万维刚老师说的: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还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天才和疯子这一线之隔是否头脑中这件事达到了极致,在政治家中占17%的人有明显的精神病症状,如希特勒、林肯;科学家中占18%,如安培、哥白尼、法拉第;思想家中占26%,如罗素、卢梭、叔本华;画家中占37%,如梵高、毕加索;小说家和诗人中占的比例最大竟达46%,如劳伦斯、普鲁斯特、福克纳,上帝关上了一扇门,也为你开启了一扇窗。突然联想起晕车这件事,如果真的是因为自我疆域的狭窄,但是学会开车治愈了晕车,开车激发了人类本能的自恋,完全掌控的感觉,接受不了自恋被打击,像路怒等……这种自恋正好治愈了自我疆域的狭窄,人的心灵和大脑就像一个潘多拉盒子,你永远不知道他能带给你什么[机智][机智]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 读后感 第(3)篇


不得不说是很有趣的一本书,众多稀奇罕见的心理学案例,也会有似曾相识,我们身边或许也会有这类人,不过情况或许没有如此严重

看完更加尊重人与人之间想法的差异性,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心理,即便在常人看来不太正常,却不代表是错的,没有谁生下来就想有病,各种生活环境的扭曲,在他们年轻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的阴影,以至于在整个人生都很难走出来,如果没有及时认识到这件事情,对他们投来异样的目光,那对他们是不公平的。

还有人是环境的产物,在不同的环境下,人是会变的,比如在德国纳粹时,那些医生本该去治病救人,却不断的杀人,同时竟然也会学着宽慰自己,说与其看他们痛苦,不如让他们离开人世,多荒谬的理论,却被他们堂而皇之的说出口。而本来他们是行医救人的,在那样环境之下,自己不断变坏,却意识不到自己变坏。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