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空的琴弦:天文学史话 读后感(3)篇
(2019-02-12 00:22:17) 读后感 -
作者:汪洁
从托勒密到哈勃,从大地的形状到宇宙的尺度,本书用讲故事的方式历数人类在天文上的重大发现。今天,在微观上,我们已经可以探测到100亿亿分之一米大小的尺度;在宏观上,已经拍到了距离我们132亿光年的天体图像。人类已经对自己身处的这个宇宙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跟随作者,我们将回到过去,在那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天文大发现的历史现场,和科学家们一起感受当时的兴奋,也体会他们探索的艰辛。
星空的琴弦:天文学史话 读后感 第(1)篇
天文学史话。准确来说应该是天文学家史话吧,对天文学中的好多事情并没有深入讲解,但时不时地对科学精神的渗透这一点倒是挺不错的。
《星空的琴弦》是我看汪洁老师的第二本书了,上一本是《时间的形状》,二本书都是文字版和音频版一同听读,所以难免想把两次的体验进行对比。初读《时间都形状》时,真的是惊为天“书”,里面的好多情节都会花时间去深究探讨,但到了《星空的琴弦》这本书时,总感觉作者只是在一味地摘录其他文章,然后拼凑成一本书。可能也像作者所说的,这本书是他的第三本书,不像《时间的形状》是他第一本书,可以以“玩”的心态来做科普,本书更像是急着要完成一个多年前未完成的任务。
还有一点,作者可能对中国古代的一些东西有偏见,至少是对现在还没有科学依据的东西进行一味的否认(就像是有人说中医好,作者就强调中医没有科学依据)。还有作者会时不时地表现出“中国确实有好多东西不如外国呀”这种思想,其实这种想法是正确的,我也不反对,但是我想说的是,你把这本书定义为科普书,而且是孩子们的读物,是不是应该少点这种思想引导?如果读者是成年人,那么他会有自己辨认真伪的能力,可是小孩子看了是真的会被潜移默化的(前段时间在做教育行业,发现当今好多孩子均受到此类思想的影响)。作者的这些想法不止表现在本书中,《时间的形状》中也有,不过较少,本书有加深的趋势,我认为科普书最好单纯地做科普会比较好,这一点我认为吴京平老师的系列书和音频读物都挺不错的。
总体来说给4星,值得一看,但不推荐小朋友看。
星空的琴弦:天文学史话 读后感 第(2)篇
这本书看了44%,理应一本书连看都没有看完,不应该高谈阔论来谈论它,但还是想提前评论,所以尽量不提及内容,因为现在对内容的掌握是缺失的不完整的。其实刚才看这本书,讲到了怎么测量日地距离,讲到了一光年是九万四千六百零七亿千米,现在看这个数值那是相当的庞大,不好记,但是别忘了,我敢肯定你一定曾经记住过它,什么元素周期表啦,光速啦,地球半径啦,至少我记得在我的初中课堂里老师曾讲过1AU就是一个天文单位,她没细讲,说这个是高中内容。可我并没有顺利考取普通高中,身边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可能这个人数学很行,科学他甚至能考全班第一,可他英语看不懂,或者国文的阅读理解他不爱做,这就导致了不能顺利通过中考或者高考的测验,但你仿佛不能说他没有努力过。所以教育实际上是很不科学,我不敢说它不公平,你以为我是谁,敢高谈阔论说中国的应试教育不好,但它至少现在看来不科学,因为连科学都无法保证一个人的左右脑均衡发育。以上仅个人观点,说起这本书本身,它好看,至少封面就很吸引人,很推荐大家再重新温故一下曾经可能了解过一点的知识,可能一翻开,哦,牛顿,哦,伽利略,我曾几何时仿佛听过他们的名字。
星空的琴弦:天文学史话 读后感 第(3)篇
因为某人的推荐,看了这本书,前半部妙趣横生讲了天文史的起步,中学物理课的大牛竞相出场。中后段涉及一些专业词汇,我这种科幻和天文盲,多少有点理解不了!但绝佳一部培养科学精神,了解星空起源,人类发展的一部好书!
关于科学精神,个人理解是理性思维下的怀疑精神和实证精神!下面摘选部分很是认同的观点:
首先,一个科学理论必须具备可证伪性,可证伪性的含义就是从理论上来说,它是有可能被证伪的。
其次,每个科学理论都有适用范围,而且必须能够解释在这个适用范围内所有已知的现象。
科学理论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有自我纠错的能力。任何一个科学理论都不会宣称,自己是毫无条件地绝对正确的,这是科学与神学、哲学最大的区别之一。
每一个科学理论都有边界,而科学探索活动就是不断地延伸现有的边界
技术发明不是科学发现。
每当仰望星空时,对于我来说意义非凡!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