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小波集(全8本)读后感心得体会(3)篇
(2019-05-25 09:53:35) 读后感 -
作者:王小波
王小波集(全8本)包括了《爱你就像爱生命》、《沉默的大多数》、《革命时期的爱情》、《红拂夜奔》、《黄金时代》、《万寿寺》、《寻找无双》、《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王小波被誉为中国的乔伊斯兼卡夫卡,亦是唯一一位两次获得世界华语文学界的重要奖项“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的中国大陆作家。他的小说为人们贡献了迄今为止现代汉语小说所能达到的最高的阅读快感。
王小波集(全8本)读后感心得体会 第(1)篇
这本书一共收录了王小波八本书。
以下,是我读完这八本书的感悟。总得来说,不是特别喜欢……(短期不会再看他的书了)
思想境界太低,看得我难受。读不懂难受,不理解难受,找不到阅读的乐趣我难受。也许要更成熟才能理解小波老师的内涵吧~
《黄金时代》
不回避所有存在的东西,无论丑恶凶险。用不屑的态度去看待这人世间的荒唐琐事,存活一时,便要享受这片刻的欢愉,黄金时代的幕布下遮挡着的是我对年华已逝,我却活的浑浑噩噩的痛惜。这支嚣张的笔硬是写下了那个独特年代的荒谬。杀戮在和平岁月也很常见,时光的大砍刀架在王二的脖子上,他的青春岁月像是灰蒙天气里的柳絮,绝望里点点生机,嗷嗷待哺的欲望张开了血盆大口,吞掉了所有人的黄金时代。我们只能笑笑,在这个无奈,被人挟迫的年代,每一个人都是挖坑高手,挖了别人的坟,埋了自己的梦,没有灵魂的躯壳在世间游荡,直至生命不知去向。
《沉默的大多数》
这本书我觉得就是王先生发表在杂志和报刊的文章综合。大体上是对时事,文学,历史,小说,电影,艺术,尊严等问题和存在争议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类似评论,体会,看法。虽然说的隐晦,但也看的过瘾。
#感悟#
挂羊头卖狗肉的做法实在高明,既不得罪人,又能表达出自己的意思。这本书中作者说的不单单是个人的建议。还有呼吁和劝告的意思。看了有些体会,但是杂文缺乏连贯性,我的心情也是高低起伏,多大的感悟算不上,我大概还没完全领会王先生写这些文章的良苦用心吧。
《一只特立独立的猪》
多是文章序言,作品感悟和评论。里面关于人类关于意识形态关于社会的思考,还是挺有用。是有用的,虽然我觉得没多大趣味。大概是因为书中的作品作家大多不了解,很多都没读过,难有共鸣,不过囫囵吞枣,匆匆一瞥。不过书中提到的书,倒有些兴趣~~~
《革命时期的爱情》
主角依旧叫王二,只是这时的女主角是三个女人,X海鹰,姓颜色的女大学生,王二老婆。这本书好像在说爱情,又好像在说其他,叙述的口吻像十几岁懵懂无知的孩子,语言直白的有些过头。动荡不安的年代,连爱情也是无色无味的。感触不大,好多话没懂,但我唯一明白的是王二他自己在这段时间里面也是浑浑噩噩的,大概他也不知道自己经历了什么。所有的事都是那么荒唐,革命时期的爱情,也只是这诸多荒唐事中的一件罢了,是点缀,不是全部。
《红拂夜奔》
三个古怪的人,一段摸不着头脑的故事。好像很有趣,又好像狗屁不通。没有针对作者的意思,单单就这本书,谈谈我的第一感受。
《爱你就像爱生命》
这本书很暖,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我喜欢。我仿佛感觉了小波老师的存在一样,还有他对李银河女士真挚的爱。令人羡慕的一对,这种相知相惜的关系真的不多,遇见了真的算缘分啊。真好,一路有说有笑,轻轻松松的白头到老。此外,除了李银河女士信,还收录了小波老师给好友,兄弟和老师的信。读者对小波老师的了解又加深了一分。
《万寿寺》
关于这本书,我要疯了。
作者反复切换人称来叙述。我都找不到故事的主线。所以这本书没感想。我的感受就是一个字—乱。
王小波集(全8本)读后感心得体会 第(2)篇
断断续续地,可是看完了,虽然某些还是云里雾里,但是大部分也算是有所明悟,简单说一下现有的记忆。
总共八本,做一个总的概括,文章的很多主题可以说或多或少都贯穿了这样的一些内容,也可以理解我作者或者我们思考的节点。
最大的主题应该是性,那么,性是什么呢,什么时候想要做爱呢。从文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会做爱,无疑是因为爱,而不是因为好奇,为什么会因为爱,是因为共鸣,或因为赞美与感动,而性,无疑也是爱的众多表现形式中最自然的一种。再来说说性器的象征,它很多时候都是直撅撅的,硬硬的,也可以说是巨大或者丑陋的,但它通常只在一些情况下会变成这样,那就是反叛的时候,那就是在激动热情的时候,也可以是在爱的时候,这无疑也或者是一种象征,告诉人们,反抗那些条条框框,也就是反抗庸俗的时候,应当硬且直,对爱的人,也该有足够的热情,并要认识到,这该是一种很自然的反应。当然,有的时候他也会焉掉,尤其是因为注意力被转移的时候,也或者是工作的时候,工作通常都是无聊的,这很容易使人疲软,使人丧失热情,再有就是不爱的时候,自然也不会有性欲。
第二个主题也许是真与假,好与坏等等的辩证,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学院派有时候是好的,自由派有时候也是好的,什么时候我们会不自觉的成为学院派,或者落入到学院派的圈套,也就是社会的“圈套”,这是防不胜防的,我们什么时候会憎恨我们自己,这也是防不胜防的。什么时候,我们看到无数的选择,又有哪些是我们能够很好确定好坏的东西呢,我们又如何区分哪些只能是我们美好的想象,哪些却是实实在在的真实?什么是真善美,有些时候真不是那么好界定,诗意的终点是什么,就是庸俗。
第三个主题也许是记忆,万寿寺与寻找无双无疑都是这个方面的一个辩证,如何寻找到自我,什么是我们的厌恶,什么又是我们的接受,什么又是我们的反抗,生活的终点又通向了何处?上天在我们的前方立下无数种可能,最终却好像默默指向了同一个终点,那就是庸俗,我们的记忆,有些是很不堪的,有些又是很美好的,好的,我们希望它不是梦,希望它不会醒来,坏的,我们希望失忆掉,永远不会想起,但时常会有一些物事,是我们知道,它是真实的,还是只是异想的一部分。不管如何,我们都该做一个特立独行的人,该怼的还是要怼,换着法儿怼最好,哪怕过去曾有过与之有关的美好记忆,一朝他变了质,从此也该当路人。
王小波集(全8本)读后感心得体会 第(3)篇
王小波集(全8本),终于看完了,作品的精髓似乎没有领悟,雾里看花,总算看到了花的模样。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n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n很明显 王小波属于后者。4月11日,他本是与他的作品一起沉入另一个世界,然而他的作品却一再的加印,仿佛突然之间,他成为了一种时代的风尚,被人们熟知,怀念。他活着的时候其实他并不为很多人知道,他也没有什么朋友,没有倾诉的对象,他曾这样写到:“我是一个内心尝尝会感到孤独的人,虽然我和朋友、亲人亲密无间,但我仍旧常常感到可怕的孤独。”n王小波的文章之所以在主流文学界没有一席之位,是因为他的文章体系似乎是个不速之客,一个全新的体系,无法置予评价,只能保持沉默。王小波说:“智慧本身就是好的。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却还有人继续走。死掉之后的事我看不到,但是我活着的时候,想到这件事,心里就高兴。”n他更想哲学家思想家,他不断探索,不断探求人类生存本质的终极关怀。他的文字闪烁着无穷光辉,给人思维上极大的享受。那篇《一直特立独行的猪》,猪拥有着人类难以启迪的智慧,这又如王小波自己,传递着一种理性的启蒙之声。他走了,可他似乎从未走远,他的文字,他的思想,他的智慧却得以永存下来。没有人知道在最后一刻,王小波在想什么,或者还有未说完的话。是对死亡的畏惧,还是对生命的呐喊,亦或无声的沉默?n愿王小波的天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没有任何的限制。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