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怒目少年:回忆录四部曲之二读后感(3)篇

(2019-04-09 14:16:56) 读后感

怒目少年:回忆录四部曲之二

作者:王鼎钧

1942年夏天至1945年抗战胜利,一个中学流亡学生辗转安徽阜阳、陕西汉阴等地的经历、见闻与思考。在这一场艰难困苦、颠沛流离之中,作者如散落的一颗小小的棋子,深味流亡学生的生存境况,见证一个个普通国人的遭际命运,也从细部揭示出兵痞、乡村自治、青年军形成的因果及社会的众生百态。

怒目少年:回忆录四部曲之二在线阅读地址

怒目少年:回忆录四部曲之二读后感 第(1)篇


我们对于抗战和内战的了解,基本都是通过历史课本和政治课本。其实小人物回看历史、了解一个时代,最忌站在时间长河之外,事不关己地那样去看。以前我们看到的那个时期,可能就是饱满有力、充满韧性和毅力的四个大字“救亡图存”,我们想象它们由无数百姓的支持、青年的热血以及精英的理想和坚持组成,我们以为拿起放大镜端详这四个字,看到的只有这些,那个时代的绝大多数人都那么意气风发、坚定理想。


王鼎钧先生讲述的内容,有这些,可很多不是这些,但我们看了之后,只觉得真实。

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长辈们回乡拆庙兴学,给多少小孩子植下了一生启蒙的影响,老师的以身作则、春风化雨让他们得到关爱,并学习要成为一个好人;

而那些勇于出头,有胆识、敢作为的行动派,也有分帮别派,搞些诛心的事情互相攻击;

伤兵路过县里的时候,得到了很好的帮助与照顾,多少妇人看他们如同自己的孩子一样伤心落泪不能自已。这种共情是多么地易得,可之后我们也看到共情并没有延展到其他很多地方;

山东的中学,校长和教员着学生流亡到后方,多少老师给予这些学生无私的关爱与照顾,而也有很多老师不想与这些贫穷无根、只有愤怒还难以管束的学生扯上关系;

国民政府里仍有很多愿为教育奔走、为青年奔走的人,我们当感激在亡国的威胁之下,当局并不如很多百姓一样短视,以这个国家真正的未来来解决燃眉之急;

我们看到流亡的学生、过路的官兵真的亏欠当地父老太多,一切以国难为先只看到了对国家的责任,而没有看到对百姓的责任。二十二中迁到阜阳,得到当地人多少物资上的照顾,而学生们怎会以为足;

后来大批的高年级学生报名从军,他们对待主任、教员,对待百姓、店家的态度,就与那纪律涣散的杂牌军也无甚区别;他们既然不爱惜自己,也就不能爱惜别人,已经不爱惜肉体,也就不爱惜精神。


一切都因为当时太苦了。

书里有一段自问自答很好,他说,那时候,世人爱我们吗?大概不爱。我们能爱世人吗?大概不能。


我想这才是把“救亡图存”四个字放大来看的样子,这就是让作者惘然怅然的样子:

壮丽的河山,憔悴的人民,丰润的草木,凋敝的民生。

怒目少年:回忆录四部曲之二读后感 第(2)篇

在《怒目少年》那样的年纪,开始窗隙窥月,雾里看花,一路挺胸昂首,没有天使指引、先知预告,自以为是,坎坎坷坷。没关系,只要你长大。人活着,好比打开一架摄影机,少年时底片感光,不曾显影,一直储存着,随年齿增长,一张一张洗出来。 ──王鼎钧流亡是逃命,是拚命,是乩童跳灰过火。流亡不是东张西望,看山看水。流亡不是前仰后合的唱歌,看见一块草地就坐下来。流亡者,没有那份闲心。《昨天的云》里那位不识愁滋味的少年,到了《怒目少年》那样的年纪,渐渐知悉世事道理。因为战争,离别、劳碌、疾病、饥饿、欺骗甚至死亡交集;因为战争,忍耐、锻炼、担当、觉悟与理想,皆于是觉醒。此为王鼎钧回忆录二部曲,记述一九四二年前往抗战后方,到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为止,少年事犹如血的化身,是作者对中国社会所作的见证。

怒目少年:回忆录四部曲之二读后感 第(3)篇

历史的真实和深度,民族与国家命运的幸与不幸,都在每一个个体的生命岁月中,没有具体的、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个人,把个体抽象集合为整体,只谈面目不清的所谓国家、所谓民族,是粗暴和冷酷的。所以,十四岁少年离家流亡,步行穿越半个封锁线,经历抗战时艰直至最终惨胜的求学求生的每个回忆篇章,读来都十分令人感动和值得回味,特别是抗战中乃至胜利后国共两党的局部争斗,史料新鲜,史实生动。
“出门一步,就是江湖”,作者这本回忆录的开始,文学意味虽不浓厚,但却让我想起龙应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那本书我很喜欢,开篇讲述战火纷飞时母亲独自一人走出淳安老城的文字,朴素而沉痛。
看好的回忆录就是穿越真实的历史,期待下一部《关山夺路》。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