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300字(3)篇

(2019-01-19 04:42:20) 读后感

沉默的大多数

作者:王小波

李银河独家授权,并亲自校订全稿。自从我辈成人以来,所见到的一切全是颠倒着的。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本书收录了王小波的杂文代表作,他以卓越的文采,众醉独醒的姿态对社会道德伦理、国学与新儒家、个体尊严以及小说、艺术等方面进行了酣畅淋漓的剖析,表达了有理有趣的观点。时隔二十年,依然如同清流一般,读来让人沉思,让人捧腹,让人拍案叫绝。王小波说: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我开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么,但我总得申明我的态度,所以就有了这本书——为我自己,也代表沉默的大多数。

沉默的大多数在线阅读地址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300字 第(1)篇

《沉默的大多数》

真正的学问,不在于字句,而在于思想。“思想可以给人快乐”,不堪的日子里尤其如此。可幸在那样的饲养方式下,作者没有成为一直普通的猪。特立独行,桀骜不驯,值得敬爱。

像作者所历经的荒诞不经的日子,以前有过,现在以及今后也必然存在,只是各有各的荒诞。这些日子里保证思想的独立与正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因为大部分像猪一样的人,会把你拱反。猪也挺可爱的,只是不知道还有像白菜一样的猪食。其实在他们的眼里你也是头猪,最丑的那一只。

作者有一天这样觉得:

“傍晚时分,你坐在屋檐下,看着天慢慢地黑下去,心里寂寞而凄凉,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剥夺了。当时我是个年轻人,但我害怕这样生活下去,衰老下去。在我看来,这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

显然,作者找到了自己所被剥夺的。

我现在也是个年轻人,也总觉得被剥夺了什么,一些和社会有关,大多其实和我有关,由于我的无知,由于我的懒散,由于我的懈怠…好在我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如果不存在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话,我想应该可以找到被剥夺了的东西,首先我是好人,再需要变的有用一些,智慧一些。读书思考可以解决一些问题,包括孤独与黯然,但最重要的还是要知行合一。

致此,我又想起《明朝那些事儿》里的一句话,非常狠。

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干点正经事吧,为了你我所热爱的。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300字 第(2)篇

第一次读王小波,可能选错了书,很难说喜欢这本《沉默的大多数》,一开始读到作者反对应试教育,我还颇为赞同,也反思了下自己这十几年的读书生涯,确实弊端不少。但越往后读,越感觉作者“戾气”太重,孔孟一概不对,甚至人身攻击。我不敢说作者过于偏激,经历了文革,下过乡,那些无奈和绝望是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无法感同身受的,加之这些杂文都写于一九九几年,当时有这些想法并且敢于表达,这当然值得推崇。我在2018年读作者一九九几年感怀一九七几年的文字,有所不适也属自然。但看到评论里有那么多人追随作者去肆意抨击,我的确十分不解。读这本书的确没有体会到作者为何会有今天的名望,可能是时代不同,可能是我已经被所谓的主流儒家文化所浸染,也可能是没有找对书、了解不全面,所以阅读过程中那些个牢骚自不必提及也不敢提及。我以前是个随大流者,不管是电影、书籍,只要大家说好的我一般都觉得不错,这可能是少有的觉得自己跟主流评价相悖,这可能也是一种成长。读完书,去简单搜索了下作者,才知道他已于1997年英年早逝,读了一些他的介绍,对现代文学的贡献很大,有机会再读一读《黄金时代》吧。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300字 第(3)篇

王小波的这本书有点像波兰作家米沃什的《被禁锢的头脑》主要讲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代一些古板的条规对于人的负面影响,只是米沃什早移居美国,他的资料都是二手经验,王小波经历的上山下乡算一手经验。有几个槽点不得不提,比如对北京外地人的歧视,还比如两个矛盾的地方。一是他说中国人比较重视精神生活,外国人重视物质生活,这种观点很难让人赞同,且后来一篇文章跟他这个论点完全反过来。另一个是,他在说到沉默时引用苏联作家肖斯塔科维奇不喜欢说话的事情,我以为他很喜欢古典音乐;然而到了另一篇文章他却以自己和另一个妇人听不懂布鲁克纳为例抨击听古典音乐有装高尚的成分,而事实是大多数进音乐厅的人都是听懂才去的,听不懂的只会来一次感到厌烦不会再去,只有听得懂的会一直去,王小波不能因为自己不喜欢就揣测这种艺术门类的虚伪(虽然布鲁克纳确实冗长,德国音乐又有些沉闷)。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