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益向右 商业向左读后感500字(3)篇
(2019-04-06 03:31:59) 读后感 -
作者:徐永光
这正是一本从宏观上介绍中国的社会企业发展之路的书。它旨在帮助读者理解什么是社会企业,社会企业的模式有哪些,社会企业能否参与分红,为什么需要社会影响力投资,以及社会企业的未来在哪里。
公益向右 商业向左读后感500字 第(1)篇
本书是希望工程创始人,南都公益基金会秘书长、理事长,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徐永光写的。徐永光号称中国公益界的拓荒者,也是一位备受争议的社会投资家。从1994年香港《壹周刊》对希望工程资金使用的质疑开始,关于徐永光的争论就从未停息。有争议说明不是庸才,何况都跨入“才”列了。徐永光老师从认识公益和商业讲起,到公益应该市场化,再到社会企业及其影响和走向。
作者从我国公益现状入手,“布施式”扶贫,“年年扶贫年年贫”的怪圈。列举了“民非”(沿用老叫法)“五不”政策困境;悉数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公益市场急需的钢性需求;如何让公益组织变“输血”为“造血”的可持续发展方法等引出社会企业概念。引用中外大量案例,来说明社会企业如何应用商业手法,推动公益良性循环。国内的新东方、残友、香港的“黑暗中对话”、尤努斯格莱珉银行到Facebook(脸谱网)捐出所持有的Facebook的99%的股份,转型—陈–扎克伯格计划。从社会企业痛点出发,开出了社会创新‘良方’:公益铺路——商业跟近——产业化扩张——可持续发展——有效解决社会问题……观点新颖、阐述简单明了。或许可以看作是,作者信手拈来的30年公益人生的随手记。
照猫画虎,悉数10年我与公益那点事……
2008年,我国第一次进行社会工作师的认证考试,有幸成为全国首批社会工作师。有人该说拽啥啊!考个证,就敢来扯蛋?就敢说公益?哈哈 我是文盲我怕谁!非专业人士,业余选手。何况又不是写论文,搞研究。反正不是科班出身,属于半路出家,属于杂牌军,属于边角料。扯不到调上也情有可原。
每年参加大大小小的公益活动N多场次,看到过食不果腹,衣不裹体的孤儿;见证过白血病大学生与病魔和贫穷抗争;体味过“失独家庭”父母撕心裂肺的痛;见证过“渐冻人”的求生之路……给环卫工人送过米,给残疾人送过油,给贫困大学生送过助学金……扫过街道,铲过小广告,站过文明交通岗……为节约能源努力过,为环境保护呼吁过,为抗震救灾募捐过……为农民工找过工作,为下岗职工培过训,为残疾人开辟绿色服务通道,为孤寡老人重组家庭……
我想公益应该是唤醒,是带动。正如马云所说:“世界的穷,你救不完,这世界的病,你治不光,但是我们可以把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的善意和善心给唤醒,这就是我们到处每年参加各种公益的初心。”是的,即便我们是救世主,也救不了世界的穷,但我们可以量力而行,每个人都做一点。因此有必要写个书评广而告之。篡改作家王蒙的一句话吧,我觉得每一场公益活动都是一次抛砖引玉。是排练亦是演出,无须谢幕也不要鼓掌。因为公益只有开始,没有结束……
公益
公益是公共利益事业的简称。这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种通俗讲法。指有关社会公众的福祉和利益;慈善:“慈”是指长辈对晚辈的爱,“善”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互助。慈善事业是人们在没有外压力的情况下自愿地奉献爱心与援助的行为和从事扶弱济贫的一种社会事业。(来源于百度百科)
小时候眼中的公益就是: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面……抢着擦个黑板,扶盲人过个马路啊之类的好人好事,虽然是举手之劳的小事,但受到老师表扬后特自美。再大一点,眼中的公益就是给同学捐款,为山区孩子捐文具,无偿献血,后来就是扶贫救困,助残照孤,抗震救灾,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失独家庭,环节保护……
从98年抗洪抢险开始,我国的公益事业逐渐浮出水面,走进公众视野。逐渐摆脱了“忧遮琵琶半遮面”的尴尬局面。但伴随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万元帐篷的出现,到“郭美美”、“卢美美”事件,再到嫣然天使基金风波,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17年初,又因摩拜单车入围首届“中国社会企业奖”,引来一片质疑声:如果膜拜算慈善,那其他共享东东算不算?步行上班族,岂不要入围年度环保贡献奖啊?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不是当事双方,不敢乱加评判。 好在,2016年9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简称《慈善法》。将从法律上规范慈善活动,保护慈善组织、捐赠人、志愿者、受益人等慈善活动参与者的合法权益。
公益组织
公益组织,西方学者一般把公益组织归于非政府组织,就是常说的NGO。我国一些学者则把它称作第三部门或非营利机构,以区别于政府组织和企业组织等。也就是NPO。不管是NGO还是NPO,都是一种合法的、非政府的、非营利的、非党派性质的、非成员组织的、实行自主管理的民间志愿性的社会中介组织,其主要活动是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和解决各种社会性问题。据了解,目前我国公益组织,主要是民政注册的NPO和工商注册的NPO。另外还有一种介于半官办,半民办的公益组织。
从业人员
有公益组织,就有公益组织从业人员。目前,公益组织的从业人员分为两种,一种是义工,就是常说的志愿者,另一种是社会工作专业从业者,就是社工。为避免刘老太太我的这块裹脚布过长,我就简单明了的介绍一下义工与社工的区别。社会工作是大学里的一个专业。社工是需要考取资格证的,就跟律师,教师一样。社工不仅仅需要爱心和时间,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方法,比如医务社工、禁毒社工、心理辅导等,所以社工是职业,是有薪酬的。而义工则是志愿服务,就是无私奉献。一句话:如果说义工是业余雷锋的话,那么社工就是职业雷锋。
公益的“囧”
首先是人们对公益组织的认识有失偏驳,大多数民众都认为公益就是无偿的,无私的奉献,如果有成本就会觉得是对公益二字的亵渎。可是公益是有成本的。如果你在公交车上给老弱病残孕让个座,随手捡起果皮纸屑,不在公众场合吸烟等等,那的确不需要计算成本。可是真正的公益活动是有成本的,比如:组织行动不变的空巢老人外出踏青,需要一对一陪护,需要许多必要装备,比如一对一陪护志愿者,为防止意外需要购买保险,要租赁交通工具,需要配备医疗志愿者及紧急救护药 。需要饮用水甚至午餐等等,即便除去人工成本,也必须有必要的资金保障。活动经费匮乏是目前民间公益组织最大的困境。这就需要“以战养战”,可是低偿收费又违背大众对公益的解读。其次是公益组织人才短缺,志愿者流动性大,资源整合不足。这很好理解,公益组织中不管是项目社工,还是岗位社工,政府购买都是有限的,而且好多地方还只限于“民非”(2016年民非更名为社会服务机构)。如果公益组织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就不得不自掏腰包,可是公益组织本身是民办非企业,不以盈利为目的,更不进行分红,资金从哪里来?社工是专业人才,可他也是人,是逃脱不了人的需求,衣、食、住、行的需求。所以无偿、无私、奉献就是海市蜃楼,美丽而不现实。志愿者正因为基于自愿,所以就有喜好,就会有选择性参与。另外志愿者激励机制不完善或者缺失。最后是资源整合不足,由于各个公益组织各行其是,缺乏行业沟通与合作。
末了再说服务对象,公益活动中,服务对象一般都是被动的,缺少选择权的被服务。比如要送米面油给困难群体,他们没有选择要那个牌子的油,那种面,是饺子面,还是儿童面。或者说由于是免费赠送,他们不好意思选择。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对服务对象的过度依赖,无形中形成的惰性。比如:我们经常会给低保,低收入家庭,残疾人送生活必须品。会定期组织一下针对这类困难群体的就业培训,就业招聘会等等。但你会发现有些人不愿意从事劳动,不愿干看起来力所能及的工作。他们习惯于受助,更有甚者,会打电话给我,问啥时候再给他们发东西。每每这个时候,心里都特别不是滋味,有说不出的悲哀。志愿服务应该是助人、自助、互助的良性循环,是授之以渔,甚至是授之以鱼塘啊!为什么结果会是助长贪婪呢?
贾平凹在《极花》里有这样一段话:“祖传三代庸医,第一代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虽然去不了病根儿,但起码能减轻症状,让你自以为治好了。 第二代是头痛医脸,脚痛也医脸,因为对他们来说,医好医不好不要紧,面子最重要。 第三代更邪乎,头痛堵嘴,脚痛也堵嘴。只要不喊出来,病就算是医好了。”拿来说少部分受助者,一点也不为过。不同的是,他们头痛时你给头疼药,脚痛时你给脚痛药,虽然不去根,但他们受之坦然。第二种是他头痛你教他如何医头,脚痛你教他如何医脚,医好医不好都是你的事,与他无关。第三种是他们头痛喊疼,脚痛也喊疼,只要一直喊,就有人关注,有人来医……
理性公益
切格瓦拉说:“我们怎能在别人的苦难面前转过脸去?”是的,人之初性本善,我相信人都有善的一面的。前段时间,在新闻上看到有位妇女跳楼自杀,一路人恰巧经过,本能的冲过去接跳楼者,结果双双毙命。令人痛惜,当然救人者的行为是高尚的,是值得称赞的。但是我个人认为不应该提倡。 公益应该倡导理性而为,量力而行。不会游泳,就不要遇到有人落水时,不假思索跳下去施救。应该呼喊,应该辅助救援。尤其是青少年千万不要盲目施救。没有紧急救护知识时,就不要进行心肺复苏,因为不当救援会雪上加霜。应该救助有专业知识的人士,拨打120等等有效救助。
尊重才是大善
给予尊重的善,才是大的善。个人是不赞成陈光标式的“暴力公益”,践踏尊严、高高在上的、赤裸裸的金钱施舍。
基于国情民意,在公益这条路上,吾辈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责无旁贷。
公益向右 商业向左读后感500字 第(2)篇
70《公益向右,慈善向左》,徐永光/著。此书是我拜读的第二本公益事业类书籍,其阐述的观点与《慈善的商业模式》相向。《慈善的商业模式》强调:公益慈善组织可以不商业化,但可以用商业手段进行管理,更偏向“义”。而此书在此观点基础上,更进一步深挖拓展。作者在此书中以国内外知名公益慈善组织为例,深刻地分析了公益和商业的亲缘关系与转化关系,甚至是同一关系——比如公益市场化和社会企业。从而倡导:要想将公益的盘子做大、做广、做长,让公益能够有机生长,公益慈善组织应向社会企业转型。更强调“义”“利”并重。以往,或出于旁人道德绑架,或者同行、或自身的道德审判,我偏执地认为做公益事业必须无偿,但凡涉及到私利,便不在纯粹,便是对公益的玷污。如今,读完此书后,自思自省,我的态度观念有所转变,开始倾向作者的论点。毕竟,做公益组织,单靠满腔情怀,以及政府补贴,爱心人士、企业捐资的的“输血”能支撑多久呢?即便支撑下来,组织机构顶多维持也不死不活状态,且不说组织机构自身难以做大,对别人提供帮助服务质量更是难以保证。或许,正如作者所说:社会化是公益的目标,市场化是通向这个目标的路径。社会为本,市场为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唯其“义利并重”,才能让“授渔者”和“受鱼者”都能彻底摆脱资源的掣肘,才能实现助者云集,受者珍惜,供方可持续,求方有尊严。然而,即便知道了公益组织机构宏观发展方向——公益组织应向社会企业转型,真正具体实施起来,与平庸如我辈来说,却是道长且阻的。不过,好在中国公益行业虽然尚在起步,各种机制尚不健全,不成熟,然而,我们可以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以期少走不必要的弯路。随后,在此书中,作者还指出社会企业的发展方向——社会企业的方向就是国家的方向。而国家的方向也就是养老,有机农业,环保等社会痛点,社会刚性需求。总之,此书的观点言论,于我来说很有前瞻性和革命性,推荐给热衷公益事业的同侪们,或可镜鉴。经典摘录:更为可怕的是,有的“慈善家”用暴力慈善来侵害受助者的人格尊严,违背慈善伦理,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知道”是背会的,“得到”是体会的。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大善无痕。公益和慈善从来不是少数人的专利,人人公益、人人慈善正在成为潮流,因为人们越来越清楚:帮助别人就是成就自己,庄严自己就是庄严世界。实现公益规模化,一是通过转型为社会企业,商业化运作;二是借助公益平台,实现项目的品牌化复制。
公益向右 商业向左读后感500字 第(3)篇
人为什么会读书?读书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去了解世界。《公益向右 商业向左》这本书里面很多观点都会让你眼前一亮,让一些困惑豁然开朗,拓展我们的眼界,用更多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公益现状。做公益的人就能现在道德高处?做公益的就可以效率低下?不,公益评判的标准不在于你是否一直在公益的岗位上,而是你在这个岗位切实做了什么,是否真的有效地帮助到了需要帮助的人。有些人在公益行业得过且过,混日子;有些人在公益行业假公益之名,实赚钱之实。需要加大对公益标准的监管,提高效率,打击剔除公益群体中的害群之马,维护大众对公益的信任,防止公益陷入“塔西佗陷阱”中去。文中对社会企业的定义和部分社会企业成功的例子都深深的打动了我。让我发现原来公益还可以这么做,打开了我对公益的另一个认知。做公益的盈利模式,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发现一种可以持续解决问题,并可以做到盈利。我觉得这是一种非常棒,非常考验人的眼光,人的创新性与想象力。如果能够做到行之有效,有益,那么这就是一种开源的方法,何乐而不为,又有什么可以去指责的呢?那些指责的人的动机无需探究而人所共知,不一一细表。如果能够每一个社会痛点问题都是商机,但这个商机不是简单的商机,和做任何事情一样,如果你在确定准备进入之前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那么任何商业都是危机。所以在进入之前务必清晰自己的目标,明确自己的发展模式,了解自己及团队的能力,在向目标前行,内心坚韧,不断学习,优化改进实际与预期的差异。公益之路任重道远,多一些思考,多一点尝试,多一些模式,多一点鼓励,达者为师,当戮力同行。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