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一种孤独读后感 读书赏析(3)篇
(2019-04-26 13:10:13) 读后感 -
作者:理查德·耶茨
《十一种孤独》以冷峻的笔触描写了美国二战后五六十年代普通纽约人的生活,写了十一种孤独的人生,主人公都是缺乏安全感、生活不太如意的人:曼哈顿办公楼里被炒的白领、有着杰出想象力的出租车司机、屡屡遭挫却一心想成为作家的年轻人、即将结婚十分迷茫的男女、古怪的老教师、新转学的小学生、肺结核病人、老病号的妻子、爵士钢琴手、郁郁不得志的军官、退役军人等。耶茨笔下都是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描写的是普通人的孤独、失落与绝望,他自己曾说:“如果我的作品有什么主题的话,我想只有简单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没有人逃脱得了,这就是他们的悲剧所在。”
十一种孤独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1)篇
这本书我原本是打算在纽约的时候读的,好契合这些故事的一些背景,比如西四十二街,比如公共图书馆,比如第五大道和时代广场。然而在纽约的那些天里每日黑白颠倒地过着,睡到中午才起床出门,吃顿饭喝个咖啡就已经天黑,然后在午夜搭乘满载困倦的地铁回到住处——根本没有读书的心思。在纽约的那些天,我总说纽约是个浮夸的城市,声色犬马灯红酒绿(当然可能也和圣诞新年的气氛有关,也和我一个无所事事的游客身份有关吧)。那时我真的不喜欢纽约,它有一切国际大都市的通病:拥挤,喧闹,让人不安。而当我真的开始读这本书,终于深深地觉察这种浮夸的背后是难以被无声消解的焦虑和压力。在游客无法触及的街巷深处,在纽约人日复一日的生活里,在耶茨的十一个故事里,纽约是压抑的,焦虑的,表面平静之下兵荒马乱的。我看不到转学后被排挤的小学生,看不到一腔抱负无处实现的小作家,看不到被世界遗忘的退伍军人,也看不到被解雇后用“追求失败”来安慰自己的失意白领。这些光鲜亮丽背后的失魂落魄,是一个我未曾见过的纽约。就像我只看到华尔街铜牛前排起合影拍照的长队,却从未想到那条路上该有许许多多一手提着公文包一手端着咖啡或三明治匆匆闪进纽交所或其它哪栋叫不上名字的办公楼的身影。就像我只感受到午夜的酒吧里喧嚣的人群,却从未设想他们在下班后的某个狭窄卫生间里换上适合狂欢的行头,只为一杯胜似百忧解的Whisky。我坐在新年夜那个沟通基本靠吼的酒吧里,脑子里转着阿桑的歌,“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n我所生活的这个年代,离这本书所描写的那个年代已经有些远了。可我所见过的这个纽约,和耶茨笔下的那个纽约,却是一脉相承的。它看着一代又一代延续的孤独,它默默消化着歌舞升平遮掩下的焦虑的暗涌。大都市的通病是令人不安,这不安的本质是快节奏和高强度下的精神紧张,是养家糊口升职加薪的压力,是个人成长跟不上社会发展的焦虑。而我看过这本书才懂,焦虑不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专利,它是一项人类世代相传的“遗产”——至少从几十年前,从耶茨所生活、所描写的那个年代起,就有人开始与它为伍,被它摆布。它催促科学技术大步向前,它也推搡着人们每一天都要脱胎换骨以适应一个全新的世界。有人就在这种推搡里失去重心跌倒下去,于是成为生活这场大踩踏事故中无名的牺牲者。这本书就是十一位牺牲者的生活志,而它们没有墓志铭。孤独的人不需要被怀缅,这世界上,众生皆孤独,谁怀缅谁啊?n焦虑的人不值得被可怜,这时代里,焦虑是常态,谁可怜谁啊?nn2019.1.15于多伦多
十一种孤独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2)篇
看整本书的过程中情绪都没有很大的起伏,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冷静地看着他们的故事。故事里的都是普通人,但十一个故事并不只十一个主角,每个人都像主角,这是我看过最“散”的一部小说。它讲述的是现实生活中平凡人的故事,他们中有转校生,新婚妻子,排长,追求体面的失败者,肺结核病人,怀才不遇的作家,年老的教师,与女儿沟通困难的父亲等等。他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作者没有任何的“慈悲之心”,不给他们一丁点怜悯,所以每个故事的结局依旧是灰色的,很现实。怪不得有人说这就是一本写“失意者”的书。我印象较深的是《与陌生人共乐》中对斯耐尔小姐的描写:“她的脸融化在施予者才有的柔和而颤抖的笑容里。她看上去很无助。 ”还有《绝佳爵士钢琴》中的这一句:“ 坚守理想的人固然孤独,可你怎知放弃理想的人就不孤独呢? ”
这本书让我想起大二上文学课的时候,老师问我们的一个问题:“这个世界上什么东西是平等的?”有人说是生命,有人说是时间,有人说是法律……但她认为最好的答案是——孤独。当时我不理解,后来觉得这个答案太妙了,就是这样的!每个人的阶级地位,家庭条件,身体素质,气质样貌都存在差别,我想只有在孤独面前,是人人平等的。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人,拥有什么,都逃不开孤独。
一直很喜欢宫崎骏的那句话:“我们的孤独就像天空中漂浮的城市,仿佛是一个秘密,却无从述说。”所幸孤独不是绝望,就像周国平说的那样:“孤独是人的宿命,爱和友谊不能把它根除,但可以将它抚慰。”所幸还有爱,还有友谊。
十一种孤独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3)篇
在读这十一种孤独的时候,我并不觉得孤独。相反,似乎每个故事都能使我想到身边的一些人,甚至在一些情节上还会有我自己的缩影。众生百态,又有谁能摆脱命运的无情和现实的枷锁呢。其实人最孤独之处,在于你清楚地意识到那不是属于你的世界,但有时又不得不,或因为极度渴望着某些特殊的东西而促使自己必须这么做。这个过程充满痛苦和挣扎。当然我们也可以选择做独行侠,不求任何人的理解,也不求封闭的建筑何时能透进一道久违的光。只是我也不知道这份骄傲的孤独又能支撑一个人走多远的路。认清吧,孤独是常态。即便身处繁华,花团锦簇,一样可以是茕茕孑立,一无所有。BTW,第一次接触耶茨的作品,很是欣赏,鼓励大家勇于揭开伤疤,一探究竟,我们太需要灵魂深处的东西了。另外后记也写的很棒,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