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松堂自序 读后感(3)篇
(2019-07-22 13:00:12) 读后感 -
作者:冯友兰
《三松堂自序》是作者晚年的回忆录,之所以名为“自序”,是继承古人著述的传统,作为此前所有著作的总序。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社会,讲述自己的成长环境及人生经历;哲学,叙述自己的学术思想及成就;大学,回顾一生求学与任教的经历;展望,表达自己对未来的信心。本书所述,起自19世纪90年代,迄于20世纪80年代,忆往事,述旧闻,怀古人,望来者,对于理解、评价作者及其著作具有重要价值。
三松堂自序 读后感 第(1)篇
恨没有早点阅读冯友兰大师的作品,给我很多人生启示。儒家者流盖出于文士。墨家者流盖出于武士。道家者流盖出于隐者。 名家者流盖出于辩者。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方士。 法家者流盖出于法述之士。作为五四一代学人,冯友兰尤以其悲剧命运和现实表现具有时代的代表性。以今视古,有一部分人对在文革中丧失气节的知识分子颇有不满,这类知识分子就有冯友兰、郭沫若、周扬等人。甚至有些人以知识分子应具有反抗性为标准去苛责在文革中逆来顺受的知识分子,如钱钟书、老舍等人。对过去知识分子的这种种评价,虽看似站在道德高地以现代化的视野、规范化的礼义来品评人物,其实是因为才疏学浅的粗狂、对历史情境的陌生。陈思和在《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前言中谈到“当代文学史教学的三种对象和三个层面”时说:“对于全日制高等院校的中文专业的本科学生来说,光读作品当然是不够的,还需要掌握这百年来整个文学发展的过程及其经验教训,掌握中国知识分子的整个追求、奋斗和反思的大致历程,虽然不需要很深入地思考这些问题,但应该对此有所了解和感悟。而在精神层面上的学习、感受、探讨,对现代知识分子人文传统的继往开来,薪尽桂传。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去了解知识分子的追求、奋斗和反思,这样学到的知识就是和知识创造者联系起来的,是和人在一起的,是心怀感慨、口带喟叹的,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
三松堂自序 读后感 第(2)篇
说来惭愧,这是我大学期间唯一一本两个星期内看完的跟哲学沾边的书。
看完有两点感触,在这里总结一下:
一是大师之所以能成为大师,跟从小能接触到的教育很有关系。那个时代的大师大都有这样的优势。这点令我神往不已。
二是不懂政治者最能为政治所用。冯有文革四大文化流氓之一的恶称,不能不让人叹息。他在自序后半段,对自己当时的行为颇多无奈与遗憾。
从大学伊始就立志要在哲学上有所收获,缘于高三有幸读了冯先生的《人的四种境界》这篇文章。所以对冯先生很有好感。同是中国哲学史,总感觉胡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没有冯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好。
当然这次重读《中国哲学史大纲》,胡先生在序章里开宗明义,提出了治中国哲学史的相关问题,深受启发。可知当年是多么的年幼无知。
此自序对于我们了解冯先生的生平为人和哲学思想有很大的裨益。如果对中国哲学的思想观点,流派承续的关系,对冯先生的哲学思想和治学态度感兴趣,这本书不可不读。三松堂自序 读后感 第(3)篇
九个半小时,结束了本书的阅读。
我看书往往是“丢了西瓜捡芝麻”,
兴之所至,不以为意,也不推敲深究。
所谓“内行看门道 ,外行看热闹”。
看这本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作者的母亲,年轻丧夫,独自把好几个孩子拉扯大,在那个未开化的时代仍坚持送女儿读书,“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这是这位母亲在经济拮据仍然“抱定宗旨”,默默坚持的“宏愿”吧。
还有传记特有的以时间轴为记载顺序的,家族脉络传承,记忆中几乎每个出场的人,都对你这一生有过影响,就像平静流淌的溪水下面深藏的鹅卵石,随着岁月打磨,越发的圆融,越发的剔透。
其实,如果用回顾的眼光看问题,带着“大局为重”的意识,你会发现你曾经所遭遇的磨难,在漫漫的人生长路上,只是沙砾,不过尔尔。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