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这不是你的错:海灵格家庭创伤疗愈之道 读后感(3)篇

(2019-04-15 04:38:17) 读后感

这不是你的错:海灵格家庭创伤疗愈之道

作者:马克·沃林恩

家庭代际创伤目前越来越被大家感兴趣,随着科学越来越深入的探索,我们知道创伤的影响可以从一代传到下一代,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严重问题,其原因并不在于我们个人,而是由我们的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甚至很多代以前传递而来,深入骨髓。即使经历了初的创伤的人已经死去,或他的故事已经随风而逝,但这些创伤会潜伏在记忆和感受里,传递给他的后代。遗传学上的身体特征很容易被觉察到,而这种情感的遗产通常是十分隐蔽的。作为核心语言疗法的创造者,作者花了20年的研究语言和创伤病人的表现症状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他们所使用的语言,可以让我们看到根源问题,一般创伤是家族传递或者发生在童年早期。核心语言可以让我们从不属于我们的错误中释放出来。

这不是你的错:海灵格家庭创伤疗愈之道在线阅读地址

这不是你的错:海灵格家庭创伤疗愈之道 读后感 第(1)篇


神经科学家迈克尔·默策尼希(Michael Merzenich),作为脑可塑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他表示,在正确的指导下练习一项新技能,这能够改变我们大脑地图中上百万,甚至可能是上千万神经细胞的连接。[插图]一旦新的大脑地图建立起来,新的思维、感觉和行为便会有机结合起来,在过去的恐惧唤起时能够丰富我们的应对。

当我们建立了与那些内在的恐惧与症状的关系时,我们就已经为解决问题开放了新的可能。有时,仅仅是一种新的理解就足以转变我们过去糟糕的意象,并从内在深处感受到释然。但另一种情况是,建立了连接仅仅只是增进了我们对问题的认识,但我们还需要更多地将我们所认识到的整合起来。我们会需要一些表达、仪式或是练习来帮助自己形成新的内在意象。新的意象会为我们注入平静的力量,它会成为我们内在对平静的参照,我们可以不断地回归这种平静。当我们拥有新的思维、感觉、体验,并生成新的大脑地图时,我们便重新建立起对于幸福的内在体验,由此开始与过去那些使我们迷失的创伤性反应进行对抗。

我们越多地去经历体验新的大脑路径模式,就会越多地对随之而来的舒适感感到确认。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舒服的感觉会逐渐变得熟悉,甚至是当新模式的基础偶有动摇时,我们也会开始信任自己回归到牢固基础的能力。

这不是你的错:海灵格家庭创伤疗愈之道 读后感 第(2)篇


我们不能用言语来描述体验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在我们二三岁以前,那时我们大脑的语言中枢还没有发育成熟;第二种是我们在创伤阶段,那时我们大脑的记忆功能会被抑制,从而使我们无法精确地对信息进行加工。

正如巴塞尔·范德考克所说,记忆功能受到抑制时,重要的感受性信息会绕过大脑额叶,因此无法通过词汇或语言来表述。我们的体验不能用言语表达时,通常就会“无法说出来”,因此它们更多会以记忆片段、身体语言、图像和情绪这些形式保留下来。语言使我们可以以故事的形式存留我们的经验。一旦我们用故事这种方式,我们就能重新回顾某一次经历(甚至是创伤),并且不用再重新体验当时的不安。

在面临巨大的冲击时,尽管我们的语言可能首先受到限制,但我们从未真的失去了言语的表达。它就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在我们没有想到的地方,难以被我们察觉。就像心理学家安妮·罗杰斯说的:“潜意识一直不断地叩击着意识之门,以使有人可以听到。而要听到它唯一的方法,是邀请它进来,停止给它强加赋义(这些大部分都来自你自己的理性观点),认真地去听那些未能说出的部分——它们其实无处不在,可能是在公开的讲话中,在一些规定里,在你的梦里、身体里。”

这不是你的错:海灵格家庭创伤疗愈之道 读后感 第(3)篇


父母最终想看到,是他们的孩子替他们来处理未完成的事情。作为一个孩子,我们以为我们能比父母更好地去承受,这其实是很“自大”的想法,也不符合生命的自然定律。我们的父母先于我们存在,他们养育我们,使我们得以生存。而当我们只是小婴儿时,我们却无法带给他们什么。

当一个孩子有意或无意地承担起父母背负的重担时,他(她)实际上忘却了曾经被“给予”的体验,并且在以后的生命里很难在关系中去“接受”。(此处的意思是,一个人其实从小是被养育和给予的,但他习惯地去背负后,在以后会难以学会去自然地接受别人的好。)一个关心父母的孩子,他通常会形成一种长期过度担忧的状态,并且会习惯性地感到不知所措。如海灵格说的,不管多么残酷,先辈应该独自承担起他们的命运。我们不能去想着分担父母所承受的一切。因为这样做的话,我们会一直延续家庭里的痛苦,并且阻断生命力一代又一代地流动。

甚至是在我们照料生病或年迈的父母时,我们只能为他们做他们无法自己做到的事情。我们需要尊重和保护亲子关系的完整性,而不是贬低他们的尊严。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