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帝的图书馆读后感500字(3)篇
(2019-05-19 15:57:11) 读后感 -
作者:司各特·霍金斯
一片普普通通的住宅区里,有一幢普普通通的房子,里面便是上帝的图书馆,现任上帝“父亲”六万年来积累的知识存放其中。而现在,父亲失踪了。他的孩子们将展开可怕的竞争,争夺图书馆的控制权。因为,拥有这座图书馆的人,可以完成各种奇迹,包括改变星星运行的轨迹、熄灭太阳、创造自己的宇宙——也就是,成为下一个上帝。
上帝的图书馆读后感500字 第(1)篇
9 hours with The Library at Mount Charn这本书很妙,故事通过一间图书馆及众多继承者身上展开,一点点抽丝剥茧,最后才让大家窥清全貌,至少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我的注意力始终被吸引。正如许多书友提及的那样,本书的格局很大,延展性很强,但读罢全书,却觉得有些地方没有得到很好的阐述,如:未明确介绍十二种门类及十二个继承者,而且故事始终围绕着特定的几个人,其余人则直接按住不提。读者的注意力倒是都集中在主角身上,然则故事的情节,人物的刻画,人物关系及走向就略显单薄。另外是,感觉书中对人对哲学的思考挺多,但一些值得更深入讨论的地方没有得到延伸,例如总是伴随斯蒂夫出现的宗教观点(佛教)等。全文翻译的很流畅,许多小句子不时让人惊喜,例如“水泥长凳对他的中年屁股也没啥吸引力”等等。但书中一些口头语的翻译或许可以再调整一下,例如“耶稣啊”(本书第一页),个人感觉或许翻译成“上帝啊”或“天啊”会更贴近大家的阅读习惯。n另说几个触发点:n1.印象最深刻是reissak ayrial这个概念,扎根在悔恨位面的防卫机制。卡萝琳设置的触发点是鹿肉,每当忆起那两头鹿,悔和恨意都在她的意识表层撕扯着她吧,正如杰克之于斯蒂夫一样。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几乎立刻想到了自己的ayrial,那些我想做却未做的事,让我产生悔意却逃避的事,其实一直在我的脑中徘徊,只是我常常装作看不见。2.心煤,这是另一个有趣的词,詹妮弗对此的说法是:回忆总是跟现实有差别。我想补充的是:想象和现实同样有差别。人无完人,事亦如此。很多时候人们因落差产生失望情绪,只是因为自身先在心中无限神话了对方。3.Uzan-iya,心灵初次谋划杀人的时刻。谋杀的罪孽是次要的,心灵堕落才是主要的。看到这的时候想起了《恶意》中的日高和野野口,当时我发了一条想法:“心里若是早已填满恶意,往后真能完全摈弃,不再泻出一丝邪念?”个人对此的答案是否定的,正如斯蒂夫金盆洗手十几年后再次答应盗窃一样。4.最好的谎言都含有真实的核心。5.上帝不好做,亚当布莱克亦然。有句话是:欲在其位,必承其重,作者通过卡萝琳历经的种种表达了这点。没有什么是容易的,成败的区别就是看个人的付出和决心。就像卡萝琳在最后说的:“我跟你其实差不多。我做的事谁都能做。但这得付出代价啊。”n这些土味大道理相信谁都懂,但懂了和开始践行真的是两码事。
上帝的图书馆读后感500字 第(2)篇
一部格局很大的一部魔幻小说,站在宇宙创造者的视角来探讨人性和终极真理,佛学和人类的穿插让整个故事更有趣味和对比性,结局也有点“道可道,非常道”的意味。
纵观人类历史,那句“宇宙的创造者是个出色的手艺人,多年来,我一直在研究他的作品也学到了一些技巧,但我对宇宙的整体框架的了解并不比刚开始的时候多多少”则有极大的象征意义。而“我要去创造自己的宇宙,一个属于我的地方,设定自己的规则”也在暗示只要身在其中,万物都无法逃避规则。所以一切抗衡都是无意义的,因为“宇宙是个‘始终回到原点’的东西,无论你有多了解它,无论你解开多少宇宙之谜,总会有另一个更深层的谜在等待着你”,答案有点虚无主义的味道…
木心说“研究宇宙、世界,必然涉及衰退、毁灭,必然导致悲观主义。”深以为然
上帝的图书馆读后感500字 第(3)篇
1、整体都充满了怪诞的幻想,幻想又渗透到日常平凡的生活。2、这群孩子残酷的生活经历让他们抹去了人类的某些印记。3、某个人来当太阳,投射到这个宇宙世界中就是人类看到的太阳的样子吧——圆圆的发着光。4、不同的犯罪进入监狱待遇不同。5、印象最深刻着装是大卫和卡萝琳的,大卫上身夹克,下身芭蕾舞裙;卡萝琳上身毛衣,下身自行车短裤,暖腿套、雨鞋。6、父亲去哪儿创造宇宙呢?宇宙之外吗?7、斯蒂夫就像个线索人物,引出图书馆中过去发生的事。8、勇武过高,会忽略智慧的发展;智慧过高,会忽略勇武的发展;如若两者都发展,必定成为一个强大的存在。9、比起说没有魔法,不如说所谓的魔法都是可理解的,可用该宇宙规则解释的。10、痛苦位面只有痛苦,愉悦位面只有愉悦,很不错的想法。就像地狱和天堂。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