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全集) 读后感(3)篇
(2019-05-04 10:49:31) 读后感 -
作者:《中国诗词大会》栏目组编著
1.中央电视台热播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官方授权;2.本书按《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文字脚本整理润色;3.《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强大的收视率;4.董卿、王立群、康震、蒙曼、郦波等著名节目主持人及文化学者的强大号召力;5.与现行中小学通用《语文》课本接轨;6.集知识性、趣味性、竞赛性、高雅性于一体的通俗读物。7.全书4色全彩,制作精良。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全集) 读后感 第(1)篇
诗词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
不知何时,刮起了一鼓汉语热浪: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但不得不说,这浪起得真好,就像杜甫诗言: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断断续续的读,《中国诗词大会》竟成了第一本跨年度读物。这么说,倒不是因为耗时多么长,也不是因为蓄意拖拉…实则是因为不忍心一下把她看完…哈哈,好东西当然需要慢慢品尝~而说她好,又好在哪里呢?首先在编排上:即使编册成书也能给人很强的代入感,完全还原了诗词大会中那种数风流还看今朝的霸气外漏:个人追逐赛,飞花令,百人团,擂主争霸赛……而最终不管诗落谁家,那种燃起的诗情能让所有人感受到 人生自有诗意 的存在就足够了;而阅读本书,除了观赛点——学诗,更觉得趣味十足的则是各位嘉宾老师的精彩评论——在老师们你一言我一语的有序讲解中知人论诗,知诗论志;让读者亦或观众更深入了解诗词的精髓。好诗需要细细品读才能慢慢体会蓦然回首,灯火阑珊的顿悟境界,‘一语天然万古新’,就是这个意思……
观罢此书,万般思绪在心头…看到最后主持人和老师们用诗词汇成的倾情寄语更是尤甚……惭愧,自卑的不敢下笔~看着手机屏幕,头脑一片茫茫然~想写点什么可又觉得无从下手…突然想起古代苦吟诗人常常为作得一首好诗便‘偶得两三句,捻断数根须’,不由暗自喟叹:嗯,还好自己没有胡须可捻啊~要不然,后果定是不堪设想…但同时就像主持人所言,也只能读诗兴叹!明白,此生你永远也写不出这样的句子……这个,,,虽说写不出什么清词丽句,还是按捺不住心中的小激动,想记录下属于自己的小小所思所悟!
记得《论语·季氏篇第十六》中记载:一日孔子独自站在堂上,儿子孔鲤趋而过庭。子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由此而观之,古人对于‘诗’的教化是多么的注重!我们常会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那为何要读诗呢?往大一点的方面说,因为中国是诗词的国度,我们作为泱泱华夏子孙,传承文化是每个人的责任,更是每个人的骄傲;说的小一点可以称:是为了培养自身内外兼修的审美涵养——“腹有诗书气自华”。就像书中问及诗词的作用,沧溟先生 郦波老师如是说:“诗词从来不是决定输赢、彼此攻击,甚至提供炫耀、以资傲娇的力量。诗词只给人以修养,给心灵以港湾,给灵魂以芬芳。所以诗词是且只是一种抚慰心灵的力量、塑造精神的力量、滋养灵魂的力量!”真的是这样。
记得在我的小侄女近两岁的时候,每次回家我都会给她买很多儿童读物:各种故事书,声律启蒙,漫画,儿歌……而送她的第一本书则是儿童版的《唐诗三百首》~小孩子都爱吃,所以我这个每次回去都买书的姑姑便常常不得“待见”,有时买的多了,我爸看不过去,也禁不住吧啦吧啦数落我一通:孩子那么小,买那么多书她能看得懂吗……嘿嘿,答曰:我知道她自己是看不了,但没关系啊,不是还有你们“言传身教”的嘛…我爸便给我一个白眼让我自己体会。但没办法,买都买了,不能浪费啊!于是家里的大人们没事就拿着书一句句不厌其烦的教…其实,说实话,我并不是期待小家伙要赢在起跑线,我只是希望她能从小就与书结缘,能在书香的浸染下成长,将书作为自己成长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好伙伴…而现在,每逢我打电话回家,我爸妈都会骄傲的把她喊到面前:湘儿,快过来,给你姑姑背几首新学的诗…然后小家伙就屁颠屁颠跑过来,对着手机,一字一句,大声背着新学的古诗~听着电话那头咿咿呀呀,还有些咬字不清的童音,电话这头的我时常会不禁乐得嘴角上扬…为小小的她感到骄傲和自豪。也许,小家伙现在背会了的许多诗会因时间渐长而逐渐忘却,但那都没关系,重要的是有一天,当她渐渐长大,到了自己能识字念书的年纪,那些背过的诗会在不经意间再次从记忆的深处慢慢浮现…某一日,当她身处异乡,独自一人时抬头看天,不会语言贫瘠的望着月亮说:啊,好大,好圆~而是能想到古人望月怀远、思乡思亲,千里共婵娟的情感…那是跨越千年,由诗情连接起来的文化归属感——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而于己而言,我也不知道是何时结下这不解的“诗缘”,反正我没什么“不待见”的亲属为我不断的买书,只记得初中时写作文常常喜欢引用已习得的诗词名句。那年中考,我们的老班针对作文方面一一对班上同学传授了“秘方”,轮到我时,只对我说了一句话:嗯,你的优势就是语言方面,顺其自然写就行了~现在想来,不知当年那番话究竟是赞许还是无话可说……而真正开始尝试品读诗词之美则是大学时受一个老师的影响。教我们“唐诗研究”这门课的是一个50多岁的男老师,他也是第一个我觉得如此热爱自己所学专业的人!每次上课,谈起诗词便激情满满,红光满面,兴奋处便“手舞足蹈”从讲台下阔步迈入学生中继续他激情澎湃的“演说”~嗯,那架势,和‘一人饮酒醉’的状态着实有的一拼,那是相当的投入啊~看着每堂课下来都汗流浃背却仍意犹未尽的老师……我时常就会想,到底是因为多热爱才会如此这般“得意忘形”呢?于是,在这么一位酷爱古典诗词老师的强烈感染下,我也开始认真记录起自己的“诗词之路”,开始集中的接触古典诗词~算而今,摘录本一堆,厚厚的7大本,但却因疏于整理而很少翻看,再到后来由于“懒癌细胞”的肆意扩散,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也被渐渐搁浅…无奈,做不到‘雨露均沾’,便只能择一本最爱时常相伴!是故,最后一本也是最悉心整理的诗词摘录便脱颖而出~近七百首诗词全是自己“爱的汇集”~偶有闲情便会翻开诵读几首,会意时便用不同色彩的笔随意写下彼时的所思所悟……现在读完《中国诗词大会》觉得我的摘录本又可以翻新了~
每遇一首喜爱的新作,便欣欣然如获至宝~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嗯,没错,就是这种感觉……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全集) 读后感 第(2)篇
“怕什么‘诗词’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为了想个题目篡改了名句(/∇\*))
从节目本身来说无可挑剔,考察大家对各朝各代的名人名诗的了解程度,沙画的出题形式更是别具一格,也是应了那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飞花令的环节也是一场记忆与反应的交锋,各位老师及主持人的解说也让我了解到一些之前不知道的知识。
但从书本身来说,电子版的编辑排版还是有待改进的,有的题目与答案相隔太远了,找的时候比较麻烦。
看飞花令环节的时候,特别佩服各位选手,其实有的答题阶段就很让人佩服了,自己总是觉得似曾相识就是不知道答案,或者诗到嘴边具体就是想不起来,看她们对的飞花令,包括后面额外给出的一些,会发现原来大部分我们曾经都学过,甚至很多都还记得,一看脑子里就想起来了,可看不到的时候就是从脑子里出不来,说明还是没有学以致用,当时只是死记硬背了。
很多时候,回头一看,发现“诗意”二字自己以前真是浪费了,最好的时间最接近“诗意”的时候却不去认真体会。人家说“腹有诗书气自华”,饱读诗书总归是没错的,诗抒情言志,对我这类不善言辞的人而言,说不定啥时候用来劝人劝己有奇效呢,也算渡人渡己的一个必修技吧。
最后啊最后,说回题目,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传承多年的瑰宝,对我们普通人而言,做不到脱口而出各类诗词,只希望偶尔应个景记起几句诗来,也是不错了。
(最后再推荐个小应用:古诗词典。能够查阅很多诗词,包括译文背景朗诵评论还可制诗词书签来题诗,保存的图片很有意境的啊。另外,还有很多人自己写诗词文集供大家欣赏评论,也可以提出诗词相关的话题共同讨论,比如“可药医相思”“情话,话情”“围炉夜话”“陌上人如玉”等等各类话题,当然还是以情诗相思诗的讨论多一些,还有孤独啊言志啊之类的,也会有应时的话题啦,都可以自己提出的~)
以上。
晚安zzz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全集) 读后感 第(3)篇
#2018读书打卡# 11
不要问为什么,诗词乃中国古代思想精髓,不论何时都可以理解、运用。
登上高山,我们骄傲: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远眺大海,我们深情: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思念亲人,我们伤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挥别友朋,我们自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回忆家乡,我们眷恋: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乡间最平常的流水,在我们眼里如此热情好客:山北溪声一路迎,山南溪响送人行;
脚下最平常的小路,在我们眼里如此千回百折: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就算是再大的风浪,在我们眼里依然是最美的风景: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这就是中国诗词的魅力,这就是中国人的诗意人生!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