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出非洲(奥斯卡获奖电影原著) 读后感(3)篇
(2019-05-12 23:09:37) 读后感 -
作者:凯伦·布里克森
本书是丹麦作家凯伦·布里克森在1937年发表的自传体小说,本版是全译本无删减版。作者因为《走出非洲》而获得两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被誉为与安徒生齐名的丹麦“文学国宝”,改编的同名电影获七项奥斯卡大奖。这部自传体小说描绘了1914年至1931年,作者在非洲经营咖啡农场的故事。她匠心独运,将众多的人、事、景、物融于一炉,字里行间流露着对非洲和非洲人民的真挚情感。小说记录了白人和土著居民的交往、土著居民生活的点点滴滴、作者经营农场的艰辛和她的爱情,缠绵悱恻,感人至深。小说关于非洲大地自然风光的描写脍炙人口。本书出版后,在东非和英语国家持续畅销,多次再版,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在全世界流行。
走出非洲(奥斯卡获奖电影原著) 读后感 第(1)篇
这本书看过蛮久了。一直没有评论。我是先看的电影,又在书城里找书读,比较了几个版本,这本是最爱的。刚才整理书架,发现这本书阅读的人数竟然如此之少,真的好想写书评强烈推荐啊。
作者的文笔真的非常好,人生境遇又是如此奇特,笔下的非洲当地人索马里人栩栩如生,如果不是朝夕相处,不是细致入微的观察,不是细腻动人娓娓道来的文笔,是不会有这样一本书的。
尽管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了,我还记得作者笔下那些精巧奇绝的比喻,比如一队非洲人到对面山上找人,蜿蜒起伏像一只在觅食的毛毛虫。一对老年夫妇在作者的门票等候像两只无欲无求的獾,一开始我以为作者有些许的歧视(也就是白人的优越感),后来发现这是作者的写作方式。在非洲大地上,很容易将人比喻成动物,比如他肥硕庞大的身躯像大象,或者他老是孤独踯躅,像离群的羊羔,而动物却很容易比喻成人,比如小鹿像一位优雅的淑女,而它显然也知道自己美,所以有些恃宠而骄,不许人靠近,独享房间里最佳的位置,后来又走出了营房,在大森林里觅得情郎。
还有那个对《威尼斯商人》百思不得其解,认为只要一边割肉一边火烤,就可以保证对方不留一滴血的索马里男人(我忘记他的名字了,他好像是作者的助手),还有肆意游走的狮子,一旦死亡,五彩斑斓的身体就会变成灰色,像毫无生气的灰色岩石的变色龙。在非洲大地上流浪的丹尼斯(不确定),我真的好爱这本书啊,总之强烈推荐。
走出非洲(奥斯卡获奖电影原著) 读后感 第(2)篇
第一次看类似于纪录片的书,整本书就是作者的非洲之旅日记,非常生活化,平常中带着乐趣,常识中暗含哲理,生命中透出光芒。
每一小节都是一幅独特的画作。画面中常常有黑人奴隶,有白人,有小孩,有老人,有妇女,有男人,有铁匠,有厨师,有朋友,有官员,有猎鹿犬,有牛,有马,有蝗虫,有汽车,有驴车,有飞机,有森林,有灌木,有草原,有棚屋,有鹳,有兔子,有野狗,有墓碑,有薄雾,有浓雾,有白云,有蓝天,有溪水,有河流,有山脊,有山顶,有篝火,有舞蹈,有书籍,有咖啡树,有花园……这样的生活,神仙眷侣般,自由而不孤单,快活而不懒散,别致而不放荡。
但是,我心里是渴望能在大城市扎根生存下去的,我希望我能在一个快节奏、快速发展的城市奋斗,但是我会向往广袤清净的空间,在那里我可以肆意妄为,胡思乱想,放飞思想,放浪自我。这不是一件矛盾的事,毕竟人是要生存下去的,我又是一个不愿将就的人,对生活如此,对爱人亦如此,因此我心的一半属于诗和远方,另一半属于猪和牡丹。走出非洲(奥斯卡获奖电影原著) 读后感 第(3)篇
很多年沒讀長篇小說,很多年不讀小說了。
不知道怎麼來評價和推薦這本書,作為一個普通讀者,沒有足夠的才華和豐富的詞彙來表達內心的感受,但我會說,這是一本偉大的作品,無疑!
一百年前的非洲,和現在的非洲有多大差別?一百年前的人和現代人有多大差別?每一片土地上生存的人,動物,植物,所有的物種。那些生命,那些生靈,那些壯闊的絕美的風光,都在揭示自然的偉大!
電影我看過不止三遍,第一次讀小說就被深深吸引。感謝譯者,用細膩雅緻而又豐富深厚的文字,十分貼切地跟原作一起呼吸起伏。一呼一吸之間,所有的人跟一百年前的非洲大陸休戚相共,命運相連。你會深入其中無法自拔。
我還能說什麼?所有的語言都是蒼白的。面對群山,保持沈默。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