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亮与六便士 读后感(3)篇
(2019-03-05 05:04:41) 读后感 -
作者: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由文竹翻译的《月亮与六便士》一书是英国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三大长篇力作之一,完成于1919年。《月亮与六便士》的灵感取材于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的生平,主人公原是位颇有成就的证券经纪人,人到中年之后,突然响应内心的呼唤,痴迷绘画,舍弃一切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与土著人一起生活,获取灵感,创作出令人赞叹的杰作。毛姆在小说中深入探讨了生活和艺术两者的矛盾和相互作用。毛姆的这部小说问世后,以情节入胜、文字深刻在文坛轰动一时,人们争相传看。
月亮与六便士 读后感 第(1)篇
《月亮与六便士》
————理想@现实
讲述了一位英国证券交易所经纪人——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 原本收入稳定,拥有漂亮的妻子和一双儿女,但在他40岁时突然以“我必须画画儿”为由,抛妻弃子,只身前往巴黎学习绘画。从此就像“被魔鬼附了体”一样追寻自己的梦想。在异国他乡,他被贫穷死死纠缠,于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经过病痛、饥饿、流落街头、打各种零工、情感纠葛(或许对主人公而言,是别人的一厢情愿)等诸多遭遇后,同一名土著女子(同此女同居,所有生活来源于此女,在我看来这无疑是吃软饭)远遁到与文明世界隔离的,南太平洋群岛的塔希提岛上。他终于寻找到了自己灵魂深处的伊甸园,开始创作出许多震惊后世的杰作。尤其是他在自己居所四壁画了一幅心中的“伊甸园”,但他留言土著女子在他死后将此化为灰烬。他染上麻风病致使双目失明,并因此丧命。
作者以探寻思特里克兰德有悖常理的行为为主线,始终想揭开人物内心世界的面纱。遗憾的是,作者虽然全文一直铺垫,在最后还列举了几个小故事,探访了与思特里克兰德有过接触的人,但那面纱依然朦胧。就我个人而言,除了信仰与人性,我找不到更合理的解释。
作者文笔细腻,感情真挚,人物刻画形象生动。把一个自私、冷酷、性格古怪,同时又浑身散发着某种特殊气质:“这种气质就像宇宙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半兽人,令人联想到邪恶。” 描写的淋漓尽致。比如思特里克兰德突然不辞而别,妻子委托朋友去规劝其回心转意,朋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打出‘悲情牌’,以孩子为‘诱饵’,但得到的却是:“让她见鬼去吧!”,“我一点也不在意”诸如此类的自私冷酷的回答。又如在思特里克兰德身无分文且病入膏肓,他朋友施特略夫对他施以援手,将其接入家中细心照顾,而思特里克兰德不但骂施特略夫:“你是一个滑稽的小丑!”而且还夺走了施特略夫夫人。读到此处我手有些痒,真想试试巴掌拍在脸上有声没声响……粗野狂放的脸,高大壮士的体格,长长的红色胡须的……满嘴“去你妈的”的家伙。
在写到第一人称“我”第一次去文艺青年家做客时:“出于胆怯的心里,我都在路上来回走半天才能鼓足勇气敲门,之后我忐忑不安的进入主人家,面对一屋子的宾客,我不由得感到一阵心悸,……为了掩饰尴尬,我只得端茶倒水,装作不停忙的样子……。”似乎窘迫不堪的是读者自己一般,画面感立现。毛姆不亏是毛姆!
显然思特里克兰德是位理想主意者,这位理想主义者并不是乌托邦的披头士,也不是空想家,更不是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MBTI)测试结果,而是一个为梦想勇于践行的“疯子”。这‘疯’是不在乎一切世俗眼光,我行我素。这‘疯’是抛妻弃子,身无分文的蜗居。这‘疯’是一个深爱自己的女人,因为自己自杀而无动于衷的冷漠(甚至可以说泯灭人性)。这‘疯’是不惜折断膝盖骨的生存!这也印证了那句话:当周围的人都认为你疯了,那么你就离成功不远了。
书中为了梦想孤注一掷,这对于今天算是有正面教育意义的,一个人为了理想百折不挠,忍饥挨饿,将一切俗物视为无物。始终如一的追寻自己的艺术梦想。但同时也说明,其实理想可以以理性的方式去实现,思特里克兰德显然缺少一个人生规划师,缺少“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先见之明。我想他大概是因为缺席了一场“有时候鱼与熊掌可以兼得!”的辩论会才会离家出走的。
理想之所以会@现实,我之愚见是因为现实就在眼前,现实触手可得。现实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才能让你体味“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义章》)” 你是人,这一俗物,有七情六欲,有衣食住行之需。抛开人的需求去追寻梦想就是扯蛋!延伸到十九大,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再延伸到“中国梦”,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这些美好需求也好,“中国梦”也好,的的确确是现阶段我国人民至高无上的追求。可是对于我们这些平民老百姓来说,这“中国梦”似乎华而不实,似乎空洞无内容,似乎过于高大尚,以至于想为“中国梦”竭尽所能而无的放矢!现实是什么?现实就是下班回家途中2.2元买了四根辣椒,就是普普通通的青椒,非菜椒。(我还特意拍图为证,可惜此处无法传照片),也就是说一根青椒五毛多钱,可以按根卖了。现实是什么?现实就是排了三个小时队,就医仅仅三分钟不到就给我开了胃镜单子。最后花了一千多,开了一堆药,治疗了一下下我的胃炎。现实是什么?现实是五口之家,祖孙三代看了个三室一厅的房子(110平米,除去公摊面积约剩90平米),售楼小姐麻利的算出了总房款1386000元,首付277200元,月供10749(以十年还款为期限)月供7729(以十五年还款为期限)。算算两口子收入:3520元+4108元=7628元(此为绝大部分工薪阶层实际收入,有工资条为证)。再加上老父亲退休工资3100(工作了36年)。如此看来,梦想怎么也吹响不了人生现实的“集结号”!
理想之所以@现实,是因为对小老百姓而言,就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就是年复一年的过日子,就是家——单位两点一线的单调重复。就是:有房子可以住,买的起菜,看得起病,孩子有学可上。不必怀揣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不必在意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不必去想“彼可以取而代之”!只需踏踏实实过好每一天,守护好该守护的人,敬职敬责。汝非燕雀焉知燕雀之乐?
理想之所以@现实,是因为我们不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而是在竭尽所能之下的安乐;是拼尽全力之后的妥协;是有底线的善良;是量力而行的担当;是够不着月亮而低头寻找六便士的坦荡!
月亮与六便士 读后感 第(2)篇
《月亮与六便士》读完有在思考……关于生活,关于成功,关于爱情,关于理想,关于家庭我们该如何去定义呢?这本书里或许能够找到答案……主人公是一名作家,认识了理查德-思特里克兰德一家……这个家庭看上去美满幸福但是思特里克兰德先生总是显得缺乏活力……不久之后思特里克兰德离开了家庭,去了巴黎,决心寻找自己的“艺术”……而身边的人没有办法理解他的行为,拥有着在外人看来幸福的家庭而选择抛妻弃子……别人都认为他一定是有了外遇了,因此同情他妻子的遭遇帮忙找工作,同时他妻子给他写了很多信,他都不回复……她妻子宁愿相信他是因为别的女人而离开,也不愿相信他是为了画画离开……“我”答应斯特里克兰德太太”去找他,结果是没用……关于斯特里克兰德太太的行为年轻时的“我”还不了解人性多么矛盾,我不知道真挚中含有多少做作,高尚中蕴藏着多少卑鄙,或者,即使在邪恶里也找得到美德……人性里的丑与美都有可能在一个人身上存在着……关于斯特里克兰德他讲我告诉你我必须画画……我由不了我自己……他自私冷漠,奇怪……对于画画他就像是跌进水里的人,不管游泳游的好与坏,他必须得挣扎……同时关于书中对戴尔克·施特略夫的描写,他是一个特别善良和傻气的艺术家对人真诚,善良,尊重艺术,同时热爱自己的妻子,在斯特里克兰德生病快要去世时,是他把他接回家中照顾,结果是斯特里克兰德和他的妻子在一起了……他却傻傻的把一切给到他的妻子,并且写信不停的求他的妻子勃朗什,希望她能回头……或许爱情中需要有一种软弱无力的感觉,要有体贴爱护的要求,有帮助别人、取悦别人的热情------如果不是无私,起码是巧妙地遮掩起来的自私;爱情包含着某种程度的腼腆怯懦……爱情要占据一个人莫大的精力,它要一个人离开自己的生活专门去做一个爱人……即使头脑最清晰的人,从道理上他可能知道,在实际中却不会承认爱情有一天会走到尽头……爱情赋予他明知是虚幻的事物以实质形体,他明知道这一切不过是镜花水月,爱它却远远超过喜欢………世界是无情的、残酷的……我们生到人世间没有人知道为了什么,我们死后没有人知道到何处去……我们必须自甘卑屈……我们必须看到冷清寂寥的美妙……在生活中我们一定不要出风头、露头角,惹起命运对我们的注目……让我们去寻求那些淳朴、敦厚的人的爱情吧……他们的愚昧远比我们的知识更为可贵……让我们保持着沉默,满足于自己小小的天地,像他们一样平易温顺吧……这就是生活的智慧……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送给别人,但是他们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因此我们只能孤独地行走,尽管身体互相依傍却并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别人也不能为别人所了解……我们好像是异国人一般……人终归是复杂的……斯特里克兰德在塔希岛度过自己的余生,在那里人们能包容他的奇怪,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医生因为一次经过塔希提岛便放弃了大好的前程定居在岛上,对于医生那是他想要的生活,不在乎外界的眼光,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
月亮与六便士 读后感 第(3)篇
月亮与六便士
《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真是一本神奇的书,看完之后,我足足傻笑了半个小时,是真的好笑。我想这本书的主人翁真是一个奇怪的存在。正如作者试图用各种手段,各种文笔来记录思特里特兰德但都觉得不能表达,最后只能以时间的维度来记录他。
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无非就是西方上流社会的絮絮叨叨。然而,当我重新打开这本书,看到思特里特兰德(取材更高)画过的画时,瞬间被吸引住了。他的画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我不知道这么说会不会搞得太玄了!但是我真的找不到更好的词语来评价。拿《沙滩上的大溪地女人》和《阿尔了的也咖啡馆》来说吧!你会发现画里的主人公老是与画的的喧闹气氛格格不入,似乎在思考着什么,那到底思考是什么呢?我想肯定不会是纸醉金迷,更不会是荣华富贵,因为画里的主人公显得那么的自由脱俗,那么的恬静淡然,即再在嘈杂的世界都与他无关。
我想该介绍故事的主人翁思特里特兰德了,故事里他是一个奇怪的存在,我想如果你从别人那里听说过他,那么你肯定不会喜欢他,因为在他身上你发现不了任何关于人类的美德和节操。他个人也说:真理都是些胡说八道。每个人几乎每次都会被他说的话呛到半死,甚至会不想再跟他说一句话,但你又总发现他说得很对,对他无法拒绝。他总是自私到极点,但你对他无可奈何,因为在他的字典里不存在自私这个词。
他一生共有三个女人,第一个是他的妻子,他照顾得特别好,不但衣食住行养家,而且生活还很富足,平时也沉默寡言。想想,这绝对是女性居家过日子的不二选择。然而在他本该甘于平庸墨守成规过日子的时候,他背起行囊去寻找梦想去了。留下他的妻子和孩子在无限的遐想,她的妻子给了他离开的绝佳的理由:他是被比她优秀的女人拐跑的,除此之外她再也想不出任何的理由了,因为在他的世界里,男人除了金钱和美色之外还有什么更能吸引一个男人呢?然而,她永远也想不到还有一个东西叫做梦想。
当他离开家躲到另一个地方开始学习画画时,遇到了一个给他帮助的朋友,在他快死的时候救了他,也常常救济他,更相信他未来肯定是个伟大的画家。然而朋友的妻子却义无反顾的爱上了他,并因为他自杀,他还画了一幅朋友妻子的裸体画送给他的朋友,他的朋友几乎在仇恨的边缘想毁掉这幅画,然而,发现这幅画真是的艺术价值的他放弃了。这是他的朋友也是个画家的原因吧,当画家遇到正真好的作品怎么忍心毁掉呢?最后作者问他:“你对朋友妻子的死一点愧疚都没有吗?”他回答:“为什么我要愧疚”之后的交谈里,讲到了他朋友夫妻之间那卑微的感情,他对感情的看法。(也许感情之间的事实也是如此吧!这里就不写出来了,怕以后找不到对象)此后作者开始改变了对思特里特兰德的看法。
第三个女人(结过两次婚)陪他走到生命的尽头,并且在思特里特兰德穷困潦倒的时候出现,倾尽全力去照顾他,当他的模特,还为他生了两个孩子。与其说第三个女人是他的妻子,还不如说更像他的仆人,但却对他死生不渝。
是什么让这样一个男人拥有足够的魅力,能吸引优秀的女人呢?他那么自私自利,还那么穷。我想是他那一双能洞察一切的双眼吧!把所有的东西都看得很透彻,于是乎对于一切也不会做作,更真实。
另一方面,他的绘画之路也是极其坎坷的,他的画只有真正的名家才懂得欣赏。然而生活中能有几个真正的名家呢?而且如故事中的医生说的:他的画里各种东西参差不齐,奇怪当中透着一丝猥琐的气息。他的画在常人看来真的很普通,甚至令人生厌,因为他的画像一面镜子,身有戾气的人会看到自己的戾气,谁会喜欢看到自己身上满是污浊的戾气呢?而普通人谁会没有戾气呢?
也许正是他一生的画作得不到人们的欣赏最后才会把自己最想表达的画作烧掉。不!他的画作不是需要人去欣赏,而只是他想表达的东西,穷尽一生把自己所想表达的东西表达完了!那留下来又有什么意义呢?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