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阅读: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读书 读后感(3)篇
(2019-03-10 14:37:49) 读后感 -
作者:斋藤孝
在当今这样快节奏的时代,读书稍显老套,但我们确实无法忍受没有书的人生。读书到底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乍看简单,实则难以回答。本书作者认为人类的思想早已达到极其深澈的程度,犹如地层深处流淌着的清流,唯有通过读书掌握了“深潜能力”,才能找到地底珍贵的宝藏。本书主要从根本上阐述“读书”的意义,更有作者力荐的创新性读书方法。透过本书的字里行间,我们细细感受作者阐述“读书”的力量,找回生而为人最宝贵的财富。希望本书能带给你更好的阅读体验。
深阅读: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读书 读后感 第(1)篇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读书,没有商榷
“我个人向别人推荐的‘好书’,有两个简单的评价标准,一是易读,二是有内涵。也就是说,一本书里发人深省的部分越多,这本书就越有价值”。
我想,《深阅读》达到了作者斋藤孝自己所定义的“好书”的水准。
《深阅读》的作者斋藤孝,是日本明治大学的教授,也是一位教育学者。《深阅读》,也正像他书里所说,是一本易读而又有内涵的书。写书的目的,就是向人传播信息和知识,如果因为阅读起来比较晦涩难懂,那么就失去了它最大的传播价值。
斋藤孝在书中重申了读书的重要意义,推荐了自己阅读体验中的诸多选书和读书方法,可以称得上是有干货,有见解,有启发。同时,该书各部分内容,分节分章,脉络清晰,易于理解。
如果说《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是方法论,那么《深阅读》就是意识影响和方法论的有机结合。对自己来说,也有着多方面的收获。
坚固自己的“小宇宙”,学会享受孤独,从阅读开始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只要随手轻点手机屏幕,几乎能找到需要的任何信息。但面对浩瀚的信息,只是加重了选择的焦虑,却无法培养深入思考能力。
现在,很多人了解很多信息,在饭桌上侃侃而谈,看起来什么都懂,什么都会。仔细看看他的谈话内容,除了大量的信息,却很少对那个领域有深入的见解。滔滔不绝的也只是网络上众多信息的简单罗列,甚至还有许多轻信和谣言夹杂在其中。
作者在文中表示,一个人在20岁为界,前后环境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精神上陷入绝境的20-40岁的人才会变得越来越多。
这一点,对自己而言,真是感同身受。20岁之后,我们面临着学业、事业、感情、家庭等种种选择,没有人可以为自己做主,一切选择都必须依靠自己的思考判断。而深入和思考和判断依赖的是人生经验。20岁之前,我们几乎都是从无知从走来,在毫无风浪的校园象牙塔里读过,没有太多深入思考的需要和环境,谈不上丰富的人生经历和体验。
想想自己二十几岁人生陷入低谷时,是读书陪伴自己度过。尽管,那时看书,只是为了让自己转移注意力,不去想一些令人伤感的事。可就是如此,让我学会了享受独处,并从中获得能量。或许,也正是那段时光,让我看到,孤独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可怕的是,你因为害怕而拒绝孤独。也正是这种独处能力,才能和老公相处融洽,不会因为他工作繁忙而喋喋抱怨。
过了而立之年,面对生活中方方面面的问题,还是不懂得思考。往往看是“思考”,大脑基本也是空转,没有思考框架,没有思路,只是来来回回地纠结。而无法深入思考,也就意味着,很难取舍,任纠结和焦虑蔓延,任时光荒废。
如果通过读书,我们对人生,对世界,会多一些认识,多一些思考,再面对人生难题时,会更懂得思考和取舍。读书,读经典,我们就是和杰出人物“对话”,接受他们的教诲。这是别的学习途径所无法达到的。
“读书不仅能让我们从作者身上得到能量,它还像吸水纸一样,能吸走我们精神上的负能量”。作者对读书这样的理解。
我想,很多人无法独处,可能是他们还不喜欢阅读。
以前,自己总认为,读书有很多好处,可以开阔视野,可以提高写作,可以缓解压力。现在看来,要对抗人生种种,在现世浊流中,不迷失自我,不读书坚固自己“小宇宙”怎么行呢?
是啊!人生短暂而孤独。阅读,让我们丰富生命,也让我们学会自处。这是成长绕不过去的路,也是有所追求的人生。
不知道该读什么书,那就读经典
近年,媒体开始关注我国大众的阅读量太低的问题。有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呼吁,甚至机构组织一些号召读书的活动,引发了关注,也引发了话题。让更多人认识到,应该读书。
可谈起读书,却不知道从哪里下手,不知道该读什么书。
的确,经济发展了,出书也不再是学者和职业作家的专享,有钱也可以自己出书。书,也似乎没有从前那么“神圣”。各种网络文学、鸡汤文学等书籍摆满了书架,质量参差不齐,鱼龙混杂,让人难辨优劣。
斋藤孝认为,书与书存在着深度、表现力、洞察力等方面的差异,因此,读书还是要多读文化修养更深厚的伟大人物的书,也就是“经典”。
所谓“经典”,是通过了百年甚至千年的时光后,与今天的人相见,我们依然能从中吸取生命营养,依然醇厚。
自己喜欢经典,却读的不多,主要是有畏难心理。看着厚厚的大部头,真怕翻了三五页就打瞌睡,再也没有信心看下去。
在《深阅读》里,作者在建议读者多读经典的同时,也介绍了一些“偷食古典”的技法。可以从易于理解的解读书籍开始,读白话译文,同样可以从中学习不少经典中的思想。
这让我再次坚定了阅读经典的想法。按照书中介绍的方法,从简入难,慢慢来,我想自己会学着品味人类伟大精神思想的魅力。
读书,也要输出。
作者在书中提出,“输出”,使书成为自身血肉。对此,自己也有些许体会。
大学毕业之后,再阅读,总觉得什么都记不住。看书的时候,可能还在为书中人物遭遇而泪流满面,心中感慨万千。看完书,隔一夜,什么也没留下。总之,就是看任何书,都是“无感”。
自己身边的很多人也都有这样的体会,读书记不住。而记不住,也就更不知道如何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
在之前看过《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之后,自己就尝试着,在读完一本书之后整理读书笔记,理清思路。渐渐地,真正体会到了,读书,是一种对话,是可以融入自己生活体验的学习。一本书中,可能会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有些是我们需要认知和学习的,有些是我们已知或者已经掌握的。
我们无论写读后感或者读书笔记,只需要不断总结强化对自己最有用或者最有感触的部分就足够。这样,即使读完书,也和之前一样无法记住其中内容,但仍然会从中得到新的认知和见解。因为,在整理读书笔记的过程中,已经融入了自己判断和评价,再次确认之后,会强化认知和记忆。
在《深阅读》中,学习如何写随笔
不得不再次感叹,这本书把作者对“好书”的理解诠释的很到位。全书五个篇章,基本是由多个小随笔文章组成。每章中间都有小标题来帮助读者理解。书中的语言,读起来不生硬,不晦涩,流畅轻松,深入浅出,引发思考。
其中,每一个小标题下的文章几乎都可独立成篇,且各篇文章写作技法都值得参考。在“你知道精神底层流淌着清流吗”后面的文章开头,就是直接用一桩猎奇的杀人案审判开始,紧紧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为何越优秀的人越会读书”小标题下的文章,以“那么,怎样才能锻炼自己的精神呢”的设问开头,既承上启下,又让整章的文章逻辑更加清晰。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较多。在此不一一列举。
自从连续写作后,别人看书看内容,我看书除了看内容,还要再看看作者的写作方法。从不同层面解读,读书也更有乐趣。
对日本文学产生兴趣
自己读过一些日本作家的书,很少,也不太懂日本文学。但我知道,日本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在世界文学中占重要一席。
而从《深阅读》作者讲述文学阅读的方法里,推荐了很多日本伟大的作家和文学作品。自己也由此对日本文学有了些粗浅的认知。今后自己想读日本文学类的书,也知道哪些作家,哪些作品是经典,是必读的作品。
“我认为,‘不读书不成人’,尤其是对学生,我时常告诫他们,不是‘读书比较好’,而是‘不读书不行’”。
作者斋藤孝的这句话,于我而言,振聋发聩。可能有人会说,我这篇书评,没有提到书中阅读方法的内容。如果没有学到方法,那看一本书的意义何在?
我认为,自己现在除了学习阅读技法,更需要的是从意识上去重新认识读书的意义,《深阅读》做到了。而我,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开始读书,不留商榷余地。
深阅读: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读书 读后感 第(2)篇
书目 |《深阅读: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读书》
作者 | 【日】斋孝腾 程亮(译者)
分享 | 芦笛之歌那种怀揣着兴奋劲期待开学的日子,洗干净书包等待第二天装上新书的感觉,文具店里挑书皮纸的身影,从第一篇课文学到最后一篇课文的时光,都一去不复返了。 后来渐渐回忆起与文字的结缘,班长挨个发书的时候,拿到语文书的时候我就迫不及待的翻看。也许老师上到第三课的时候,我已经把全本书看完了。上课无聊的时候,再从头到尾一遍遍看。
那些与书为伴的日子,我们周围是为数不多的书籍。被书给予的细腻丰富的感情,踏实的感受,却信息海洋中冲淡。我们有多长时间没读完一本书了?
前两天父亲转发了一篇叫《世界正在惩罚不读书的人》的文章,里面有句话说道“现在的年代,没文化就要挨打,而有文化的打起人来,兵不刃血。”
细思确实如此。所以现在的路口不是“读书比较好“,而是”不读书不行“。所以今天向大家推荐这本书——《深阅读: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读书》。
读书的意义
如果读书是为了拓宽知识面的话,我们可能就会想上网一小时浏览比看书一小时的信息量多多了,那为什么我们要选择读书呢?况且通过现代信息流的传播速度,我们获得的还是更新鲜更有趣的信息呢。实际上这些漫无边际的信息为我们营造的是一个梦幻般的世界。我们感觉自己什么都知道一点,却又什么都不知道。如此一来,读书就超出了获取信息的范畴,更多的是为深化思想、懂得思考、升华精神。
为什么现在的我们更需要读书?
因为内心不够强大。真正有思想的人,都是精神力量非常深厚的人。这样的人对社会、对人生、对事物本身的性质都有一套属于自己完整的认识,不会被环境捋直折弯,不会被情绪摇晃击溃。如此完整的认识恰恰来自于我们持续的输入知识,当然这种输入不止读书一种,但读书确是最为直接和最低代价的获取。
更深层面的知识则会完善一个人的品质,弥补精神的荒芜,不会因为涉入未知而惶恐,不会因为无知而可悲。
有人曾经问过有史以来最猖狂的毒贩FreewayRick Ross:在监狱中,是哪本书改变了他的一生?入狱前,他甚至不会读书写字。但他后来教会了自己。
他不假思索地回答了我:《思考的人》、《巴比伦最富有的人》和《思考与致富》。
网络让我们漂流在信息海洋的表面,而阅读带我们向下深潜,汲取深藏水滴的精神清流。
有选择的读书:
1、靠谱的榜单和书评。很多网站书籍排行榜是根据销量进行排名,排名靠前不代表那本书含金量高。相较于此,由某一领域的专业人士出具的榜单或推荐的书籍更具可信度,更值得阅读。 另外,豆瓣、知乎、亚马逊等比较成熟的人气读书网站,相关书籍的评论和推荐也可作为我们选书的依据。
2、读经典。经过时间考验的事物肯定具有其存在价值。既然称之为经典,就需要我们一遍遍的读。如果体验了经典的滋味,更明白读书的乐趣的同时也会提升我们的阅读能力,再读普通著作就容易轻便多了。
3、读名人传记。上星期当当上搞满减活动的时候,我就兴致勃勃的去买了一本马尔克斯的自传《活着是为了讲述》。读这些书,能让我们感受到成功者和天才们所拥有的“闪光点”,我们可以借此激发积极性,或者学习他们的思维方式,并思考对我们的启发。
4、逛书店或图书馆。很多人习惯于在网上购书,鲜有亲自去书面购买。但相较于网购,去书面买书的优势在于,只要多都几步,就能看到书的全部内容,而不是仅仅依赖书名、书评或网上的试读本,更易买到质量上乘、自己喜爱的书籍。而且遇见新书,萌生对未知领域的兴趣后,我们就会发现,原来自己的“兴趣”“好恶”这些感觉本身,其实是相当含糊的。或许现在过于看重“自己的风格”“自己的想法”,反而使自己的世界变得局促狭窄。
就像高中的时候我在图书馆发现《战火之外》这本书,才开启了信仰的兴趣,进而搜索了更多关于伊斯兰的书籍。这种意外的收获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眼界也会开拓。 5、读喜欢作家作品。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推荐“读一读林语堂的书吧,对你的思想认识有好处。”“马尔克斯的小说堪称经典”“你有没有看过张承志的书?”读一个作家的作品多了就像跟一个人相处久了一样,对作者的思维方式,洞察力度都会渐渐熟悉,直到内化为自己的力量。 6、主题阅读。针对同一主题,在一定时间内阅读大量相关书籍的方法,可以避免零散阅读所造成的遗忘,便于深度思考。
如何读书?
1、边问边读。发现问题是一个社会人必须具备的能力。如果在读书的时候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就能容易活化整个读书的过程。提高兴趣和关注的持久力,从而更容易吸收书中的内容。
在阅读是将有疑问的地方标注出来,包括作者的提问,只要觉得“为什么会这样”“这样定义应该有其理由”的部分就标注出来。从而理解作者是以怎样的问题意识写作,养成边提问边思考的习惯。
2、大声朗读。眼睛看文字,有时候会思维会抛锚。眼睛累了就换耳朵去工作吧,听到的声音更容易在电脑形成影像,所以精神不得不去集中。这也是至今有声读物仍然很受欢迎的原因。
3、整理书架。书的整理方式因人而异,只要按自己的喜好或习惯费些心思即可。可以按题材、国籍、学科、阅读顺序等方式整理摆放。总而言之,书架如同自己的记忆装置。光是目光掠过书脊,就能回忆书中内容、相关话题或是阅读时的自己。整理书架也是在整理自己的知识体系。不管怎样摆放,都应该遵守一个大前提——让书脊时刻保持可见。 4、“一天一本”。
不是读得快就好。根据目的和难易程度灵活应对。
难懂的部分可跳读。全部读完后,回头看难懂的部分,就能大概知道将的是什么。
有意设定“读书时间”。根据自己的工作生活习惯,安排无打扰时间段读书,确保读书质量和时间。
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比如:公交地铁上、吃完饭空闲时间、咖啡馆等,关键是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读书的习惯。有次看群里书友说他平均每四天看一本书,看书的同时做笔记,把书里内容画成思维导图,然后写出书评。另外几个人马上觉得不可能,四天说了他的日常时间规划,住在北京某个地铁线路的起点(房租便宜,有座位),每天早上7点上地铁,坐地铁的这一小时在地铁上看书,8点到公司看书并且做笔记直到开始工作。下班以后还是一小时地铁,晚餐后继续看书做笔记。分享会结束,读书群的一位女生发了条朋友圈“看手机的习惯,让我的时间每天比别人少了四小时。“
5、表达输出。“能否把书的内容向别人说清楚”,是衡量读书效率的标准之一。写读书笔记、开书友会(三五好友在一起讨论一本书)、在社交平台上更新读书进度等都是很好的方式。
正如古话所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深阅读: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读书 读后感 第(3)篇
斋藤孝,1960年出生于日本静冈县。毕业于东京大学法学部,并在该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修完博士课程,现为明治大学文学部教授。专业为教育学、身体论、交流论。主要著作有《学会学习》《提问力》《规划力》等。
作者在序言中提出一个现象:年轻人变得“肤浅”了—思想缺乏深度,行为往往受情绪支配,总是轻易的哭或笑,并且希望别人也像他们一样。
电视节目也会按照这样的标准去制作,以简单粗暴的方式赚取观众的眼泪或笑声,结果不断催生出“廉价、肤浅”的作品,有些甚至会大受欢迎,进而导致廉价和肤浅愈发盛行。
这个现象在大前研一先生的《低智商社会》中也有提及,被他毫不留情的批评道“满是笨蛋现象的社会”。
要想阻止这种“思想极其欠缺深度”的趋势,只能重新唤醒坚韧的意志力,而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就是读书。
关于为何不能只依赖网络信息,作者的观点是:要想有效地利用互联网,得先确保自己的精神和思想达到足够深度,如果书读得不够,只依赖互联网的话,就只能在海量的信息表面漂流,无法深入其中。
作者认为人类的思想早已达到极其深澈的程度,犹如地层深处流淌着的清流,唯有通过读书掌握了“深潜能力”,才能找到地底珍贵的宝藏。
为什么读书
读书有两大好处。一来,读书能让我们得到独处的时间,使精神恢复平衡;二来帮助我们磨炼不可缺少的决断力和判断力。
读书可以学习贤人的视角,在读书时把自己的思维转换成书中的视角,从新的角度加以审视,这正是读书的妙义。读书时让自己逐渐习惯来自他人的伟大视角,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就会发生巨变。阅读量变大,视角也会变多,“多视角思维”或许就会形成。
读书可以弥补内心的荒芜,是追求心灵富足的最佳手段。歌德曾说“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谈话”,为了与社会妥协,我们不得不接触一些“苍蝇”一样的人,接触一流人物的机会少之又少,但是他们的书,任何人都能随时阅读,通过读书经常接触伟人,跨越时空,产生共鸣,重新自省,会刺激干劲等姿态,有助于保持积极的心态。
读书可以减轻内心的孤独感。除了直接锻炼精神的伟大书籍,哪怕只是读有趣的书,也能有效的让心灵恢复平静。只要用读书填满独处的时间,就能减轻内心的孤独感。或多或少的怀着孤独感和缺失感,正是读书的契机。
读什么书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习得性无助”,也就是习惯性的说“我做不到”,但是作者眼里“我做不到是忌语”,或许作为成年人,在某个领域完全是“零知识”或许会羞愧,会习惯性的说“我做不到”,但是要是这些空白领域占绝大比例,就更该羞愧,但了解这些知识对我们没有任何损失。只要消除固执的“偏见”,眼界就能拓宽。
关于如何选择读物,作者的建议是用报纸或是书店唤起兴趣和关注。越来越多的大数据为你“个性化定制的新闻”,会让自己的世界变得局促狭窄,阻碍自己认知人类的广度和深度。
看电影前阅读原著,在电影中出现的关键句或许不会介绍缘由,但在原著中或许有详细描述,读书的伟大妙趣在于能把原本只是排砌成行的文字,在脑海里逐渐变成影像和声音,这个过程是有趣的,要是先看电影再阅读原著,就会剥夺这个乐趣。
阅读“天才的一生”。各种世界伟人或知名人士的自传、评传、语录之类的书能提供很多启迪,我们可以借此激发积极性,或者学习他们的思维方式。我们在惊佩于人类竟能拥有如此爆发性能量的同时,也能从中学到很多东西。《启动的活法》一书中指出,人类的基因有99.5%是完全相同的,个体能力的差异是每个基因的“启动”程度决定的,接触一流人物,就是启动基因的一种手段。
利用书评。行家的推荐很少让人失望,尤其是外国作品,整体水平会很高。当然豆瓣8分以上的书也值得一读。也可以参考亚马逊网站上的评价,不少读者会写下自己的读后感,并给书打分,若评价的人达到一定数量,就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如何读书
作者提到可以学习武田先生的读书笔记,并尽量引用书中的内容,这样就不容易忘却了。而且记录时无需太过考究,类似简单的便条程度即可,至少在重新翻看笔记时,就能轻松回忆起相应的内容了。
对此作者有个有意思的比喻:好不容易钓到的鱼,如果不加处理,放置不管,就会腐烂。但若妥善处理,冷冻保存,以后就能随时享用。尽管当时处理起来稍显麻烦,但可以确保以后长时间都能受益,所以没理由不这样做。
作者还提了关于读书的五个习惯:
边问边读。问题发现能力是社会人的必备能力,日后对这个要求会越来越高。
朗读。用声音听到的话容易在大脑里形成影像,所以精神自然而然就会集中。现在有各种的听书软件和电台,在睡前听着专业人士饱含感情地朗读,更容易在脑中形成画面。
光有书架就能变聪明。实体书的优点是电子书无法替代的,一则是仔细读过的书、以及做好注释、折过页角的书,已经不单纯是死物,更像是亲近的友人;二则书架会有一种房间局促的存在感,若是还没读过的书,甚至会给人“快读我”的压力。
一天一本是最简单的的读书方法。难懂的部分也可以跳读,坐车时、泡澡时...随时随地可以读书。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读书的习惯,如果一天什么也不读,就相当于偷懒不参加智慧训练,大脑会变得迟钝。杨绛先生也说过“一星期不读书,一星期就白活了”。
输出使书成为自身血肉。是否能把书的内容向别人说清楚,是检验读书吸收度的标准之一。在讲述时侧重自己的体验,有助于强化记忆;在说明时尽量引用书的部分内容,也就是阅读的“证据”。
不读书不成人,读书的人生是不断前进的人生。一本本的读书,一本本的积累,终将在心中形成由其它人组成的郁郁葱葱的森林,“永远心怀贤者森林”,把这句话作为读书的口号吧。
这本书非常短,一个小时之内就能阅读完,也特别具有阅读的价值,推荐给大家。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