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纳粹德国:一部新的历史读后感300字(3)篇

(2019-01-26 02:00:04) 读后感

纳粹德国:一部新的历史

作者:克劳斯·P.费舍尔

本书讲述了德意志第三帝国从19世纪晚期的起源到20世纪中期灾难性毁灭的历史。作者以时间为轴线,详实阐述了希特勒的崛起、纳粹党的兴起及其夺权路径,以及希特勒如何一步步将德国引向战争直至最终毁灭的过程。在历史性讲述的基础上,作者不仅讨论了纳粹主义的神奇魔力、纳粹德国体制的实际运作方式,而且在结论部分提出了与大屠杀相关的诸多难题和德国人的认罪困境,由此提升了本书的历史高度,将读者引向了更高层次的有关人类问题的思考。

纳粹德国:一部新的历史在线阅读地址

纳粹德国:一部新的历史读后感300字 第(1)篇

一段跟本书无关。在阅读的同时,把电脑里有关“纳粹德国”的电影、纪录片都找出来又过了一遍,有BBC的《二战全史》、《伟大的卫国战争》、《帝国的毁灭》、《莫斯科保卫战》等等,也有《朗读者》、《窃书者》等这样的片子,有两个想法。1什么以史为鉴、什么是反思。中国人最看重历史,“以史为鉴”也我们最常提出的,但是似乎我们并没有真正理解,如果历史研究只是为了找出“替罪羊”,那么反思、以史为鉴就没有意思,所以我们看到日本人在找出“军国主义”后,依然没有“真诚的认罪”,所以很多西方学者认为中国的历史不过是一次又一次的轮回。这方面战后的德国就是例子,在60年代前,德国走的是老路,“纳粹”就是替罪羊,战后的一代年轻人并不了解“罪行”,而在此之后,德国的学生运动促使全民反思,至少大部分人明白了,“在纳粹德国时期,没有德国雅利安人是无辜的”,所以致使现在的德国人也得夹着尾巴做人。2什么是哲学。简单一句话,哲学就是,大胆的问“为什么”,并努力的寻找答案。

纳粹德国:一部新的历史读后感300字 第(2)篇

很多年前读的,最近kindle上重温了一遍。作为进步主义者,我对极右政治的厌恶犹胜极左,希特勒或许是所有历史人物中我最厌恶的了。是以阅读过程中经常需要停下来平息自己的反感和反胃。对于20年代的德国而言,纳粹之崛起,在经济、外交、(保守主义)意识形态、第二帝国政治文化、反犹偏见等诸多方面固然有其根源,但这些都是特殊性的。更为普遍性的因素深植于每个人的精神结构中:当人无法真正与普遍性的、经得起反思的价值建立联系时,当人无力真正深入地运用自己的情感、理性和想象力时,往往便只能诉诸对他者的偏见、仇恨和暴力来获取对世界的“解释”和自身内在的生命力,唯有如此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它起源于存在本身带来的焦虑,我们每个人都无从逃避。是以种族歧视和社会达尔文主义在当代世界(包括甚至尤其是中国)仍然绵延不绝,我们究竟在何种程度上走出了希特勒的阴影呢?

纳粹德国:一部新的历史读后感300字 第(3)篇

对“纳粹德国”的解读比较全面,但也带来了问题—没有什么新的观点,缺少特色,算不上“新历史”。唯一的一个有趣的观点(我认为)是“局外人”,也就是“吃瓜群众”。按书中理解,希特勒是“德国人民命运”的吃瓜群众,也是“战争指挥”、“战略策划”等方面的吃瓜群众,所以可以把无限的想象力运用到现实中。其实,局外人也有两种,一种按照“旁观者效应”的说法,属于沉默的大多数;另一种可以无所顾忌的“拍案而起”或“大放厥词”。沉默能够理解,拍案而起就需要警惕了,因为它不负责任,不过,有时候我挺感谢那些“种瓜、送瓜”的公众人物、官员,特别是最近看了法国的消息,他们无意中成了“社会解压阀”,大家喧嚣一阵后释放了情绪,总会又平静下来过日子。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