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3)篇

(2019-01-30 08:10:20) 读后感

童年的消逝

作者:尼尔·波兹曼

《童年的消逝》初版于1982年,是尼尔·波兹曼的代表作之一。“童年”是一个被发明出来的概念,印刷术普及之前,儿童与成人之间靠口语传播,彼此分享基本相同的文化世界,所以人类并没有“童年”;印刷术普及之后,文字成为主导,成人掌握着文字和知识的世界,儿童与成人之间出现了一道文化鸿沟,“童年 ” 诞生了。电视时代,一切信息都能够在成人和儿童之间共享,成人和儿童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儿童几乎都被迫提早进入充满冲突、战争、性爱、暴力的成人世界,“童年”逐渐消逝。波兹曼同时指出,在成人和儿童共同成为电视观众的文化里,政治、商业、教育等最终蜕变成幼稚和肤浅的弱智文化,人类的文化精神逐渐枯萎。

童年的消逝在线阅读地址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第(1)篇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马一下书里的内容。童年这个概念是在特定环境中产生的,按作者说说的,是一种环境的结果。 在这个概念的基础之上,作者在来开始说明童年是在什么环境下产生发展,又在什么环境下“消逝”。首先,童年是与羞耻心,秘密联系在一起的(对性的不了解和回避为最大特点),与之对立的成年则是已经经历过慢慢懂得羞耻心与秘密这个过程的人。即童年向成人的过渡有一个学习的过程,对这个过程的分析就是解释为什么童年产生消失又产生后慢慢消逝的过程。理一下时间,罗马帝国之前童年就已经存在,这涉及到古希腊的教育,然后在罗马帝国建立后到印刷机出现之前的中世纪时期,童年是不存在的(涉及到一个 “社会识字文化”和“工匠识字文化”的概念),印刷机出现后童年又慢慢复苏发展然后近代媒体的出现后就是作者说的 童年的消逝 了。作者主要是从信息的可得性来解释的。从中世纪说起,印刷的出现,文字得到普及,一个全新的符号环境产生。我的理解是,这时候产生了一种明确的文化(清楚的印在书上),而我们需要去学习(适应?)这种文化,这时候就对我们的阅读能力产生了要求,拥有这种阅读能力的人就是成人,缺乏阅读能力的人就是儿童。培养阅读能力的过程需要我们抑制一些先天的本能(好动,欲望的即时满足),会慢慢培养出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这也就慢慢形成成人儿童的区别。“传播技术的变化无一例外地产生了三种结果:它们改变了人的兴趣结构(人们所考虑的事情)、符号的类型(人用以思维的工具),以及社区的本质(思想起源的地方)。”n1850年到1950年这个阶段代表了童年发展的最高峰。然后,电子媒介(电子革命和图像革命的结合)的出现,人们的学习视觉化了,不同于文字要求的抽象思维,图像所要求的图像思维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这就一定意义上消除了信息获得的门槛,于是童年就消失了。同时的,电子媒介的对象不仅是儿童,还包括成年,这就意味着他是同时对二者产生影响的。如后面作者提到,童年的消逝伴随的是成人的消逝。二者的同时消逝造成儿童与成年的区别的逐渐消失,就表现为一开始提到的“成人和儿童在行为举止、语言习惯、处世态度和需求欲望上,甚至身体的外表上,越来越难以分辨”。在解释童年消逝的过程中,书里还提到和讨论了许多很有意思的东西,如学校及年级制,美国三次“伟大的实验”,传统是否就不好了等等。最后说说自己的看法吧,作者显然是媒介决定论的拥护者,认为媒介本身决定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能够改变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以前我觉得这个概念是蛮搞笑的,例如我觉得印刷不就把说的印在纸上吗,怎么就可以决定我们的思维什么的了,现在却觉得媒介决定论本身蛮有道理的,让我想到的今天毛概讲到的关于资本论的,站在马克思的角度来看,资本家本身是不坏的,资本主义的环境下他的身份决定他就是要不断扩张资本,这个过程产生的一些影响不是他所能控制的。两者之间有某些相似。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第(2)篇


起初翻阅因关注恋童癖,后来微信读书BUG遗失大量书评,读了忘没得回头看就再没兴致继续。前几日看完红楼梦,惋惜孩子失去纯真又找到了此书。

像昨天说的,所以带给我们改善的东西最后又把我们推向绝境,我逐渐意识到自己所谓的解放和真实,不过都是最原始的状态,只因社会的闭塞扭曲就自以为突出前瞻,果真就像晓松所说,人类,是最不懂得吃一堑长一智的人,我们永远会踏入轮回然后重复着人性趋势永无终结的议题。

而我,不过是典型-极度儿童化的成人。

最后关于本书观点,其实我有诸多不认同的地方。作者太过悲观,曲解了进步的定义还显得毫不包容固步自封。无论界限清晰或模糊,达不到稳定的混乱都是终极状态,再者获得更多的知识,解开迷雾,本来就是人的好奇心会疯狂欲求的行为,为什么要限制儿童?社会不是进步了么?

以及最后作者所说的,

「无论学校的努力多么微不足道,学校将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成为防止童年消逝的最后一道防线。 」

而现在校园都成什么样子了??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第(3)篇


将近一百年前,旧文化的毒藤蔓延及年轻一代,鲁迅先生借狂人之口,大声疾呼“救救孩子”。电视媒介出现后,波兹曼提出童年消逝的警告。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能为孩子的成长与童年的保存做些什么?

在电视媒介环境下,节目为了提供新鲜有趣的信息而发掘利用文化中每一个现存的禁忌,于是儿童有机会接触到从前密藏的成人信息。理解电视的形式不需要任何训练,而且电视对受众没有复杂的要求,儿童毫无障碍地就能理解电视传达的内容与模仿电视中的语言动作。

同样地,网络也不能保留秘密。网络中充斥着色情、暴力、犯罪等等信息。波兹曼对电视的批判同样适用于网络。稍有不同的是,网络的信息传播速度比电视更快,传播的内容更多,故而信息管理更难,保密也更难。

如此艰难,如何维护童年的概念呢?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依不才愚见,在传播信息之时,光有“把关”仍不足,还需每个人做好保密工作,免得玷污了孩子原本纯洁的心灵!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