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发现名画之美:高更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
(2019-07-03 01:12:41) 读后感 -
作者:白白兔童书馆
蒋敏编著的这本《高更(第一次发现名画之美)》是“清华少儿艺术启蒙”系列丛书之一。本书以问答形式,将高更的经典美术作品结合高更的主要生活经历和艺术创作进行解读,这在同类图书中是个不错的编辑思路,更适合给青少年阅读。本书与同类图书相比,内容更加详实丰富,对作品的绘画形式特点,也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是一本不错的艺术普及读物。本书不仅可以作为少年儿童的读物,同时,也适合家长和教师提高自身艺术修养,作为对下一代进行美育的好文本。
第一次发现名画之美:高更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1)篇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高于生活!
本书是撰写和陈列阐述了保罗·高更的一生以及他的作品。对他的内心生活和作品的深刻分析。他画了12副自画像,从抽象到具体,从乐观到悲观。画风不拘一格、独具匠心,黄色基调偏多,大胆而不失风格独特色彩的画面,有时让人悲壮伤怀,有时鲜艳眼前一亮的画风一转,让你能游历在不同风格的画的世界。23岁时还收入丰厚生活惬意的高更,在朋友的接触下认识了印象主义画作并尝试绘画,在业余时间经常作画,成了‘星期日’的画家。慢慢的,他深深的迷上了绘画,以及他的天赋召唤了他。于是, 35岁时她放弃了稳定不菲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到了绘画中来。开始了真正的以画为生的职业画家之路。其中的艰难和遇到的坎坷,只有他的室友梵高知道吧?同病相怜的两人的经历如出一辙,都经历那种弄因没有生活来源的那种窘迫和心酸潦倒拮据。在他的最后一幅我的自画像中不难看到直勾勾的眼神的决绝和幽怨,继而又有种等待死亡的平静和悲怆,那种静静等待死亡的解脱。突然,为西欧国家这些名画家感到了惋惜和难过。
保罗·高更(1848-1903)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雕塑家,与梵高、塞尚并称为后印象派三大巨匠,高更生于法国巴黎,他把绘画的本质看作是某种独立于自然之外的东西,当成记忆中经验的一种创造,而不是一般所认为的那种通过反复写生而直接获得的知觉经验中的东西。和大多数同时代的艺术家相比,他的探索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原始艺术的影响,特别是他对南太平洋热带岛屿的风土人情极为痴迷,这似乎要从他的家族背景和成长经历中追根溯源了。
英国作家毛姆曾以高更的经历为蓝本写过一部著名的小说《月亮和六便士》,其中虽对高更的生平与人格不尽真实,但也正是这部小说让高更出众的才华与过人的勇气得到世人关注,而高更的人生经历以及他的画作所体现出的对于现代文明的深刻反思非常具有典型性的。
他收藏了很多名家作品。拥有毕沙罗、马奈、雷诺阿、莫奈、希斯里及塞尚等名家作品。1876 年,高更有一幅作品入选巴黎沙龙;次年他作了第一件雕塑作品。渐渐地,高更越来越专注于艺术创作,他参加了最后四届印象派画展。
1883年成为职业画家后。曾团结一批未成熟的青年画家组成蓬塔旺画派。1895年以后,因健康原因和经济支持中断,精神受到刺激,画了书中提到的最后一幅自画像后选择自杀,自杀未遂,他的艺术观点受象征主义观念驱使,不满足印象主义绘画。
1897年创作的《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用梦幻的形式把读者引入似真非真的时空延续之中,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之作,这是高更画画尺寸最大的一幅作品,另一幅作品《两个塔希提妇女》追求表现的原始性,含有精致的趣味和艺术魅力。
高更的早期绘画,带有实验性,也很拘谨,令人联想起在巴比松画派印象派田园风光 影响下毕沙罗的作品。色彩略见后来发展的迹象,但仍很拘谨。他把颜色做块面处理,自由地加重色泽的明亮感:例如以鲜亮的蓝色画阴影,以红色画屋顶,而使之自背景中突出。书中画的《何时嫁人呀?》这副作品我甚是喜欢,看到不被虚伪的现在文明所污染,淳朴自然的象征了高更为那种粗野、健康明亮的美丽为之陶醉的感受。书中他的每副作品基本都有人物,深入细致画龙点睛的刻画人物的眼部眼神是他的一个特点,在他画里眼神中可以看到人物之间的对话,人物的形态和层次饱满和立体,丰富的画面和背景、天空都能看到当时他的心情。
他和梵高还一起画过《阿尔之妇人》,一起画过咖啡馆,一起画过邮递员,一切画过《阿尔及利亚的士兵》。书中呈现了多幅梵高作品,他们有着相似的画风。此刻,我也好想在这里呈现几幅我画的向日葵,喜欢梵高,是因为他的向日葵,太阳花,我的最爱,那迎着太阳和光芒的希望之花,是也梵高画得最多的花。关于《月亮与大地》这幅画,对于裸体女人的背影我无可挑剔,但是她侧着的脸如果能线条柔美一些的话,那将美奂绝伦,然而,人与人之间对美的审视总是千差万别,不容你我选择。
高更在技法上采用色彩平涂,注重和谐而不强调对比,《讲道以后的幻景》就是这种艺术处理的代表作。他的绘画风格与印象主义迥然不同,强烈的轮廓线以及用主观化色彩表现经过概括和简化了的形体,都服从于几何形图案,从而取得音乐性、节奏感和装饰效果。其理论和实践影响了一大批画家,被誉为继印象主义之后在法国画坛上产生重要影响的艺术革新者。
此刻,谈个书外题外话,我想到了我认识的一个老师,他的一生,不被权贵折服,不为生活打败,一心一意坚持绘画到现在。他曾跟我讲述他的一生,其中的曲折坎坷和高更有异曲同工之处。他曾经因为选择绘画放弃了高官和丰厚的收入,他的妻子离开了他,朋友劝慰他,后来,穷困的他连一个小小的画室都租不起,有时候啃个馒头就是一天,那些翻越大山去写生的路上,那些被亲人朋友遗弃的路上,他孤独也悲戚。好在,在2012年,他的作品受到媒体的关注报道后,一副副作品被拍走,拍买了几百万后他终于迎来了新的生活。现在已是古稀之年的他依然容光焕发、精神抖擞,每天能看到他发着他创作的作品,为他有了美好的生活庆幸的同时,也祝愿所有的绘画爱好者,有个好的开始,也有个美好的结局。
从小喜欢绘画的我,今天看了《第一次发现名画之美高更》后想要写这篇书评,除了对艺术的尊重以外,更是对纯净心灵和璞玉般美的一种无止境的追求,它是心灵的倾诉,是痛苦时的排释,思念时的记录,爱时的追逐,是一个精神世界的崇高领域,是纯净的心灵和所有美好得以供养的地方。
第一次发现名画之美:高更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2)篇
在35岁那年,高更放弃了稳定的工作和不菲的收入,全心全意投入到艺术创作当中。成为职业画家后,高更经常捉襟见肘,但他还是多次前往法国的布列塔尼半岛创作。岛上风光旖旎,像未雕琢的璞玉般自然纯净,纯朴的民族风情,震撼着高更的心灵,使他流连忘返。
1891年,在自然的呼唤下,高更只身来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开始了他一生中最辉煌的创作时期。
这个充满阳光的热带海岛,绿水蓝天一线,热带雨林郁郁葱葱;这里的土著居民纯朴自然,生活原始,是纯粹的大地之子;那些裸体的女子皮肤金黄,透露出健康而粗野的美。高更对这些深深着迷。他吸收了当地的文化习俗,使用象征和虚构的造型、大胆的色彩、平涂的技法,画出了许多充满神秘性且极具个人特色的作品。
1901年,高更前往马克萨斯群岛,并在那里住了下来。他在自家门口刻下“快乐之家”的字样,但他的生活并不快乐。在晚年,他因反对白人殖民者的无理刁难,捍卫土著居民的利益,而被判处三个月的监禁和五百法郎的罚款。最后,他贫困窘迫,并遭受着病痛的折磨,终于在1903年5月8日逝世。
这本书所选取的画作都非常具有代表性,解说通俗易懂,还是值得一看的,如果你喜欢高更的话。
第一次发现名画之美:高更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3)篇
“我的画不是再现自然,我所有的作品都来源于我头脑中疯狂的想象”。高更使用明艳的平面色彩、深色的轮廓粗线条,实现他的想象。通过色彩的纯度、明度、块面的分割,巧妙区分景色远近,增添画面层次感。
高更强调主观表现,追求原始纯真,以象征主义的笔调,画那些充满原始情调的生活,把自然与幻想、现实与象征紧密地揉合在一起,在作品中表现原始的诗意。
喜欢高更的色彩和意境,色彩艳丽、明亮,搭配别具一格,各种明艳的颜色相互碰撞,协调、多彩,给人视觉冲击,留下深刻印象。一种质朴、原始、静谧的美从画中透出来,刺激观赏者的情绪,使观赏者动情。
高更笔下,充满热带风情、美到极致的风景,远离尘埃,仿佛人间伊甸园。在这样的风景前,浮躁的心也会慢慢平静。
因为高更,迷上色彩。色彩,一旦遇见,不容错过。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