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良知沉睡:辨认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
(2019-03-08 03:30:01) 读后感 -
作者:玛莎·斯托特
变态人格经典著作,畅销十年不衰,精确还原反社会人格者的隐藏面目,哈佛医学院精神病专家帮你认出身边的恶魔远离背叛与伤害!反社会人格在人类社会中的高发率对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其余正常人有着深远影响,即便那些没有经受临床创伤的人也不能免于其害。那4%的人会损害我们的人际关系、榨干我们的银行账户、妨碍我们的个人成就,伤害我们的自尊,毁掉我们的太平生活。然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很多人对这种心理疾病一无所知,就算有所了解,人们也只会想到“暴力型精神病态”,例如杀人犯、连环杀手、大规模杀戮狂人。很明显,这种人会一直触犯法律,一旦被抓就会被关进监狱,或许还会被处以极刑。但我们通常意识不到,也分辨不出我们身边真实存在的大量非暴力型反社会人格者,他们通常不会公然违法,所以法律制度拿这些人也没什么办法。
当良知沉睡:辨认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1)篇
认知心理学,五分。通过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知道了”有些人确实是没有良知的。良知被称为第七感,没有良知的人被称为 反社会人格 的人。反社会人格的一切行为都只是为了赢。没有感情。从生理学上来说,反社会人格的人大脑皮层异于常人,没有对感情刺激的反应。大约25个人中就有一个反社会人格,而且反社会人格善于伪装,不容易被发现。这群人的两个特点,一是特别有魅力,而是装可怜。反社会人格不容易被发现的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正常人有良知,被良知所缚。如果不了解反社会人格的存在,很可能就会被反社会人格所利用,利用人们的责任感和同情心。从生物学来说,良知存在于基因中。因为基因是以种群而不是个人为单位,良知促使合作,利他,从而有助于一个群体的生存,即有利于族群中共同携带的基因的留存和延续。如何保护自己不受反社会人格的伤害,作者提出13条法则,其一就是认识到反社会人格的存在,确实有些人没有良知。其次远离反社会人格,最后,好好活着就是对反社会人格的最好报复。看完这本书,对人性又有了一些认识。良知并不是人人都有,人们的良知也并非一成不变。我思故我在。
当良知沉睡:辨认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2)篇
良知是什么呢,每到良知出现的时候,总是伴随着痛苦。确实,没有感觉的人生没有悲痛也没有喜乐,人生的路上确实能少更多的抉择与障碍,好似更容易走上坦途与成功之路。可对于群体社会来说,那百分之四的反社会人格无疑是危险的,他们没有良心的谴责,却对那些有良知的人造成困扰,我们对他们无能为力,可能唯一能做的也只能是远离
到底是骗子永远不会成功,还是好人终究没有好报?那些毫无廉耻的少数派最终会统治这个世界吗?
从某个角度来看,缺乏良知碰巧还真是有一种好处。不管受害的是青蛙还是人,反社会人格者在杀戮的过程中都不会感到痛苦;因此,没有良知的人就能够成为一名出色果敢的战士
他就不会有真正的良知,因为良知就是建立在我们对他人情感依附基础之上的责任感
当良知沉睡:辨认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3)篇
在某个组织或某个群体里,一个反社会人格者在他最终原形毕露之前早就被人怀疑过了,这种情况并不罕见,只是每个质疑者都会孤零零地保持缄默,都有种“被置于煤气灯下”的感觉,因此就会把自己那听上去很疯狂的秘密藏于心底。对于“有些令人发指的事情”,因为我们出于自身情感和正常动机,一开始真的没办法解释为什么有人会想做那样的事情。“不遵守社会规范”、“有攻击倾向”、“莽撞”、“易冲动”以及“缺乏悔意”等,反社会人格的特点是没有感情,也就是说反社会人格者永远被剥夺了情商,而情商是能够理解他人的能力,是生活在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向导。然而,良知福佑我们生命,每天都赐予我们生命的意义。没有良知,我们的情感就会变得空虚无聊,我们就会误入歧途,把光阴浪费在无益之事上。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