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滚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上)读后感1500字(3)篇
(2019-03-30 11:08:35) 读后感 -
作者:艾丽斯·施罗德
《滚雪球》是巴菲特授权的官方传记。1939年的冬天,9岁的巴菲特在院子里玩雪。他把少量的积雪铲到一块,揉成一个雪球,然后把它放在地上慢慢滚动,雪球越滚越大。从此,巴菲特再也没有停下脚步,目光投向白雪皑皑的整个世界……沃伦·巴菲特,我们这个时代伟大的商业领袖和投资大师,向我们敞开了他的心扉。这本他本人亲自授权的官方传记,以前所未有的视角,揭开了巴菲特的传奇人生。许多年来聚光灯下高大的“股神”终于走下神坛,以他最平实的语言、最真诚的心,娓娓道来,讲述了他近80年人生中触动人心的故事,分享了他60多年商业和投资生涯中宝贵的经验。
滚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上)读后感1500字 第(1)篇
打从学习金融起,就看了很多关于巴菲特的书籍,从他的成长经历,到投资理念,感触良多,试着总结一下。巴菲特是每个投资人的榜样,很多人立志要做“巴菲特第二”,但是做到的却寥寥无几。很多人能做一时的巴菲特,却做不到一世,这是为什么呢?n先看一下巴菲特的年收益情况。从1957年到现在,巴菲特只有1976年的年收益超过了50%,其余年份没有一年超过50%,这个收益率比起很多人,尤其那些做高杠杆投资的人,年收益都少。为什么巴菲特成了股神呢?原因就在于他强大的生存能力,巴菲特没有一年是巨亏的,这点几乎没有人注意到,一个人能够连续60年不遭受巨大亏损,这本身就是非常了不起的。巴菲特亏损最多的一年发生在2008年,那一年美国发生了次贷危机,而巴菲特在那一年的亏损是9.6%,这是巴菲特一生中亏损最严重的一次,第二次发生在2001年,亏损6.2%,大家都知道美国从2000年开始互联网泡沫破裂,尽管如此他依然把损失控制在了6.2%的水平,大家知道巴菲特为什么成功了吧?n很多人看成功者,尤其是我们中国人,存在着一个非常大的毛病,只看他光鲜的一面,只看他如何走向成功,从来不看他是如何面对不利局面的,如何在不利局面下还能够生存的,因为中国人太急功近利了,只想快速赚钱,根本不去看风险的规避。巴菲特之所以能够取得那么大的成功,首先的一点就是他强大的资金管理能力。巴菲特经常手握巨额现金等待机会,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公司在2018年平均持有的现金规模,都是以千亿来就算的。巴菲特可以长时间地持有现金,可以用以季度来计算的耐心来等待机会,而不是盲目投资,做好资金管理,寻找抓住更宝贵、更确定的机会。巴菲特第二个成功诀窍就是他稳定的收益率。他从来不追求暴力,从1957年至今,他的年化收益率只有20%多一点,别小瞧了这个年化收益率虽然不高,但如果拉长时间就显得非常可观了,如果投资100万美元,50年以后这笔投资就变成了90多亿美元!关键是什么?关键就是坚持,当然是活着坚持。很多人看到了巴菲特所积聚起来的巨大财富,立志学习巴菲特,达到巴菲特的水平,结果大多数人在市场中都死得很悲惨,因为他们集体忽略了一个致命的根本因素:巴菲特极低的收益预期。可以对照一下周围的人,有一个人把投资目标常年稳定在百分之十几,20%左右的水平上吗?即使刚开始的时候是这样的目标,是比较低的目标,但是一旦做得顺手,也就会立即调整目标,把目标迅速调整到1倍、2倍、10倍乃至更多。巴菲特放弃了一夜暴富的幻想,只追求每年20%的利润。人的欲望越小,期望值越小,做事的时候越冷静,越理性,越不容易犯错。一直预期收益很低的巴菲特,能够成为全世界所有投资者当中为数不多的几位常青树,而那么多人想学习巴菲特,却从来没有注意过这个如此重要,或者说至关重要的细节。巴菲特向投资者介绍了那么多的投资经验,这一条是他从来不说的,因为只有他知道:这才是他获胜的根本之道。《圣经》简言中有这样一句话:“贪爱银子的,不因得银子知足;贪爱丰富的,也不因得利益知足。这也是虚空。”《圣经提摩太前书》有一句非常经典也更加明白的话:“然而,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 因为我们没有带什么到世上来,也不能带什么去,只要有衣,有食,就当知足。”这句话讲了大利的两个前提,一个是敬虔,就是恭敬虔诚,一个是知足。敬虔是什么?就是放低姿态。知足是什么?放低欲望,同时懂得感恩,感恩才会知足。从神的话,圣人的话中我得到的启示:就是一定要发自内心地降低自己的预期,这一点绝不可强求。人可以骗人,却不可以骗神,也骗不了神。当预期降低,就应该是真正的降低,而不是惺惺作态。当欲望降低,才真正地走在了巴菲特一直行走的道路上。当做到了这一点,就会有足够的耐心,等待风险安安静静的过去,风险过去以后,裸露出来的就是机会,这是命运之神的奖赏和恩赐。学巴菲特,应该学他的真谛,学他的灵魂,像他那样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这样的投资才是快乐投资,幸福投资。最后,是我最喜欢的投资案例之一。2003年巴菲特买中石油,2007年7月到10月间,巴菲特抛售了中石油,赚了7.76倍。而中石油在2007年11月5号就要在A股上市,上市当天中石油以48.6元高开。当时许多人嘲笑巴菲特,说巴菲特卖早了,这些人带着对巴菲特的嘲笑买入了中石油。后来中石油一路下跌,跌到10元以下,许多人这才醒悟过来:巴菲特是在最好的时机卖掉了他持有的中石油的股票。为什么在巴菲特疯狂集中抛售中石油股票的时候,许多人看到的不是需要躲避的风险,反而是要去争抢的机会呢?这就是人心中的那一份傲慢,很多人都会犯这样的毛病,尤其是普通人,普通人很容易去嘲笑那些有智慧的人,尤其是大智慧的人。所以《道德经》中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三个不同层次的人,最低层次的人最容易嘲笑大智慧的人,这就是区别啊!人与人之间的差别,远比人与动物之间的差距要大得多。所以,要学着做勤而行之的上士,认真学习,静心感悟趋势之美,感悟知识之美,智慧之美。
滚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上)读后感1500字 第(2)篇
1.以为这本是关于介绍投资方法论的书,不是呢,应该算是沃伦的传记吧,挺有趣,介绍了他从出生到50来岁的经历:成长背景.学习经历.朋友.合作伙伴.事业发展.婚姻.三角恋。2.沃伦对金钱的痴迷让他拥有今天的成就,7岁开始想方设法挣钱,挨家挨户卖口香糖,起早贪黑送报,14岁开始填报自己的第一份纳税清单,很早就通过姑姑的账户来买入卖出股票。3.简单是适应很多事件处理的一个法则:沃伦一直只吃汉堡.薯条.可乐,他不想也学不会去享受更复杂的美食;他的衣着更是如此,在外人眼里是奇怪的,糟糕的,但简单舒适就好;投资也一样,买入价值被低估的股票,这是沃伦一直坚持的原则。4.”沃伦对于自己想要的,一定会得到的。”这是因为他一旦确定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他便再也放不下,一直惦记着,并采取各种行动去追求。他喜欢苏珊,而那时苏珊对他完全不感冒,苏珊有自己的男朋友,沃伦分析了之后,便从苏珊父母身上着手,每天晚上雷打不动带着乐器去找苏珊父亲聊天,让苏珊父亲喜欢他,经常有这样的画面出现:沃伦在苏珊家里和苏珊爸爸聊天,而苏珊则悄悄跑出去和男朋友约会。沃伦凭借他的毅力最终迎娶了苏珊。沃伦对于自己很想要买入的股票,他会和持有的朋友交换,而且不让耍朋友买入。5.至于沃伦.苏珊还有,名字太长忘了,他们的三角恋,外人难以理解,但他们当事人相处很融洽。沃伦长期以来一直痴迷于赚钱,忽视了苏珊的需求,他一直作为一个接受者,接受着苏珊的照顾。而苏珊一直扮演着给予者的角色,这也是她自己喜欢的。但一直总是给予者,却没有得到回应,她也会觉得疲倦,而童年因为生病经常不得不待在家里,她对美妙绮丽的外面世界是很向往的,她热爱自由与浪漫。当三个孩子长大后,当沃伦被凯瑟琳迷住时,她下定决心开始自己的新的生活。但沃伦和她都不太能接受失去一些东西,所以他们没有正真分开,苏珊也知道沃伦需要照顾,便有了后面她让她去照顾沃伦。而她不计较那么多,没有什么太远大的追求,热爱生活,照顾好了沃伦的生活,她接受了情人和保姆的这个身份,而苏珊却陪着沃伦出现在诸多公共场合。
滚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上)读后感1500字 第(3)篇
本书篇幅较长,不过值得读,有些书,只有慢慢品味,才能发现其中的韵味,一个再聪明的天才,也有其致命弱点,比如巴菲特,从小习惯于被他人照顾,长期入迷于投资,以至于自理能力极差,不过,他比较幸运的是,他遇到了乐于牺牲,为他默默付出的苏珊,但是,生活不可能永远处在平衡天平秤上,事业和家庭还是需要兼顾的,一味的追求赚钱而忽略家人也是不可取的,巴菲特直到中年感情危机后才意识到这一点,有点迟,所以才想要弥补自己多年感情的缺失,人不要总认为别人对自己的照顾和关心是理所应当的,应该学会理解,关心和给予,再者,站在苏珊的角度,一个再伟大的女人,也不能一辈子只为男人而活,应该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有独立的思想和空间,只有浑身散发光芒才能为爱保鲜,在这一点上,我挺佩服苏珊,她人到中年仍旧敢于追求梦想,活出自我,这也就是她的魅力所在,以至于巴菲特对她着迷,一直依赖她,当然,本书还涉及很多投资的知识,比如信托基金、分红、股票、债券等,以及巴菲特的投资理念,成长环境等,总之,这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耐人寻味。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