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创新者读后感2000字(3)篇

(2019-06-08 19:48:19) 读后感

创新者

作者:沃尔特·艾萨克森

《创新者》是沃尔特·艾萨克森继全球畅销书《史蒂夫·乔布斯传》之后的又一部力作,不仅讲述了计算机和互联网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为我们生动地刻画出数字时代的创新者群像,还深度挖掘互联网的精神内核,解读了“诗意科学”这个重大主题。在近200年的数字化进程中群星闪耀,艾萨克森从第1个计算机程序的创造者、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之女埃达·洛夫莱斯伯爵夫人说起,细数了这一群将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创新者,他们包括第1台通用型的电子计算机的创造者莫奇利、科学家冯·诺依曼、仙童半导体公司的“八叛逆”、天才图灵、英特尔的格鲁夫、微软的比尔·盖茨、苹果公司的乔布斯、谷歌的拉里·佩奇等。这些拥有不羁创意的先锋者、黑客、天才、企业家们,并不是孤立的存在,他们秉承着开放与共享的精神,通过跨越世代的合作,让科技实现了创造性的飞跃,而他们沉淀下来的社会和文化力量成为了滋养创新的坚实土壤。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一卷大气磅礴的创新图景,彰显了数字时代的独有气质,即科技和艺术完美交织的奇迹,这也是天才乔布斯一生所追求的主题。只有理解了互联网的精髓实质,才能成为下一个引领时代的创新者。

创新者在线阅读地址

创新者读后感2000字 第(1)篇

戊戌年阅读的最后一本、也是全年最喜爱的书之一,来自我最喜爱的传记作家之一Walter Isaacson的《创新者》,他写的乔布斯传、爱因斯坦传和富兰克林传都是阅读体验极佳的传记作品(另一位我喜爱的传记作家就是写摩根财团和汉密尔顿传的Ron Chernow)。因为平时阅读时间很碎片,一放长假就把传记先安排上了,这类书还是保证较长时间不被打扰体验更佳啊哈。七个小时阅读Walter的《创新者》,浮于表面的是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编年史,是关于某某年、某个创新者做了什么,为世界带来了哪些贡献的。你如果还看过许多硅谷发展史、科技史作品(包括浪潮之巅)都能达成这个意图,我认为更好的呈现方式是表达一种清晰的科技哲学史、价值观和使命感,即他们为什么要去做。再深一层的是,我们会疑问这些创新者们是怎么做到的,他们身上有什么特性和共性?如果要理解这个问题,还必须关注一些“失败”的创新者,他们缺乏了哪些东西最终只能沦为历史的注脚,《创新者》里也保留了相当多这样的人和事例,可能也是许多科技史所略去的。更深的一层次是,我们还必须认识到,如果你只是看重比尔·盖茨、乔布斯这样的孤立创新者,他们的贡献或多或少都刻上了个人生活的烙印,他们的出现似乎具有偶然性,那么有没有什么是必然的?正如吴军在序言里说道,只有当一个国家在文化和制度层面对创新有了正确的理解,盖茨和乔布斯这样的人才会成批出现。因此,这本书的精髓就在于,以人物为线索,描述和总结了创新者之间很常见的一些特质,他们不止在科学、技术、工程学和数学领域有其贡献,更加能在人文学科和科学交叉路口游刃自如,从埃达·洛夫莱斯到冯·诺依曼,从斯图尔特·布兰德到史蒂夫·乔布斯,都是信奉美感重要性的创新者。我们将无法忽视人类的创造力包含价值观、意图、美学判断、情感、个人意识和道德观念,这些都是艺术和教会我们的东西。Walter判断在认知计算和人机共生的未来,创新将来自那些能够为工程实现美感、为技术赋予人性、为处理器注入诗意的人(或者说,如果我们想要维持人类在人机共生关系当中的地位,就必须继续滋养自身的想象力、独创性和人性的源泉,这也是我们唯一所能提供的东西)。进一步的,与孤独人物的灵光一闪相比,创新更多是来自团队协作,伟大的创新者之间还有一个共同点:四处了解他人正在做的事情,并将了解到的想法融会贯通。因此,创新的起源往往不是一条简单的因果链,而是一张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往往会有以下几个特点:创新是一个集思广益的成果,想法的形成更多是来自团队之间的相互影响,而不是依靠某位成员给出一个完全原创的概念;它需要远见者和工程师之间的协作,即使是富有创意的个人,他们的想法也需要通过团队合作来实现,没有执行的远见只是幻觉;有时技术的发展不仅体现在重大的飞跃之中,还是由无数个小幅的改进累积而成的……事实上,创新至少要具备三个要素:出色的创意、执行创意所需的工程才能,还要把创意变成成功产品的商业头脑(外加创业的胆识)。实现创新的关键是——认识到培养天才个人和促进团队协作之间是没有冲突的。尤其以数字时代来说,团队协作会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为重要,协作还是跨越世代的,最优秀的创新者能够理解技术变革的轨迹,并接过前一代创新者们手上的接力棒。更深一层,我们如何促进团队协作?从制度上,Walter提出数字时代的创新团队有三种组织方式,第一种是通过政府的资助和统筹,典型的是一些项目会以大学和私人承包商协作进行(在二战后,美国政府、学术界和产业之间结成了牢固的铁三角关系,不得不提万尼瓦尔·布什对科技发展的贡献,他提出基础科学对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并推动了政府与大学和企业实验室订立合同);第二种是私营企业,典型的是大型企业的研究中心(AT&T的贝尔实验室和施乐公司的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点,乔布斯借鉴了贝尔实验室的大楼设计,也从参观施乐帕洛阿尔托借鉴了图形设计)和科技企业(德州仪器和英特尔、雅达利和谷歌、微软和苹果),这种团队协作的一个重要驱动力是利润,将创新看成是一种私有的财产,并通过专利和知识产权来保护它们;第三种是基于共享的集体协作(维基百科和万维网、Linux和免费开源软件),这种通过同伴网络进行的共享协作的驱动力不是来自金钱激励,而是来自其他形式的回报和满足感。而现在,将这三种组织生产的方式结合起来会比单独运用其中任何一种方式都更为强大(比如Windows和Mac、iOS和安卓、UNIX和Linux相互竞争、相互激励,以防止其中任何一种模式占据统治地位进而妨碍创新)。从文化上,Walter指出这些创新者们自成长经历就渴望自己动手搞发明创造,他们也渴望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做出与众不同的事情。美国的创客文化(从社区共建粮仓和做拼布缝纫的时代开始便是这样)通常包含着“我们一起动手”而不是“你自己动手”的意味。而现在的孩子会把自己手上的iPhone看成是一件习以为常的东西,他们不知道它的工作原理是怎样的,也没那么容易进入为了解决一个复杂问题进行编程的世界了(我们的教育也不乐于引导学生去质疑、帮助学生参与发明创造),享受联网乐趣的成年人和一想到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处理器便激动不已的人的思维方式也截然不同。计算机的能力最终只受限于我们的想象力。最近在想很多问题,关于基础科学和工程应用学的关系问题,读这本书时,像美国政府、大学、还有贝尔实验室和施乐帕洛阿尔托的案例给了我很多启发和素材。至此,我认为天朝的绝大多数方法都只是“治标”不“治本”,长此以往,对“本”的忽视就会导致症状的加深,也引起对更强的“治标”方法的需求,比如需要更强劲的药物,而这又是维持了原有的模式,继续忽视病痛背后的原因。这都5000年过去了。(手机先打这些,后续会安排上公众号)

创新者读后感2000字 第(2)篇


Walter Isaacson, 美国作家,是专门帮名人写传记的,文字上很严谨,数字更甚;即便对狂热黑客们的科技成果预测失误也照提不误。本书着重写创新者的碰撞和协作,通过哪些思路和策略让商业落地。创新者(尤其是来自Google)对自己的定位和策略非常有自信。这应该是我看商业策略至今,通过电子书能感受到的最强自信。自信扑面而来原因有三。一是创始人是技术狂客,对产品精髓和未来形势有非常独特且透彻的预判。二是开创者身上那种勇于冒险的推进精神。三是他们相信自己就是未来产品的领军者并持续创造落地机会。在当时竞争者并不多的前沿商业环境中仍能保持自我驱动的竞争优势,这种定位和觉醒让他们很难被赶超。

本书提到的大多数成功创新者和企业家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产品人”。他们非常关注,而且深入理解产品的工程与设计。他们不是主要负责营销、销售或者财务的人员。

毕加索的名言:“巧匠摩形,大师窃意。”(Good artists copy,great artists steal.)更是被Jobs严丝合缝应用到产品上。在这个案例里,市场和数据不会骗人。结果也不会骗人。好的产品能让每个人享受到商业的甜头,好的商业则是造福整个人类社会,两者相辅相成。落地的商业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源泉。模式和受众决定了这个商业策略能走多远,能如何多产。

文中还提到,人文技术两结合。Einstein是物理学家,但小提琴也拉得非常好。人们都公认,正是兼具科学和人文的特质,让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人文情怀注入产品设计如同点睛之笔,这也是Jobs一直认为IBM仅是一个没有品位的硬件提供商。但如果以世俗的角度看待苹果和微软的成功之道,也算是不分伯仲的。再看一个细节,苹果的办公室设计也是要Jobs首肯确认的,哪怕是洗手间的选址,作者的观点是,正因为Jobs非常关注“协作关系”才让走向洗手间的路上制造出更多相遇,这实在是一个鬼马理念。

我一直很乐意分享我看问题的视角。不同于很多人从结果成功与否去评价一个人的成功,我更倾向于保持观察从各年代跳脱出来的英雄形象的那些瞬间。为何时势造英雄,在那些布满荆棘的时势中,如何激发自己勇往直前,这一直是自我驱动的源泉。为何会出现“绝地反击”的商业奇迹,也是因为人们在不断失败中总结出明亮的成功路径。这是我看问题的视角,多看那些失败的案例和经历,能让自我驱动在任何安稳的情况下衍生出可怕的自我比对。让危机感多产,驱动前行的步伐,即便它在某些时间节点中总让我感受到超能量的爆棚感。

以下是一些能量的分享:

# “创造性摩擦”此词我是第一次闻及,但丝毫不影响对它的喜爱。我尝试做了以下解构:正反辩论后加强对立论点,这种方式比头脑风暴更加密实,始末相系,同时也不是普通人能随意参与。可作为决策小团体的内部意见商榷的有效工具。

# 积极忽视不可能的态度。实践时其实很难,尤其是copy 和 me too产品横行霸道的当前。我们拿出核心竞争力面对市场和竞争对手时,我们是否满怀自信。其实,竞争对手只是想像出来的,我们只有一个共同的对手,就是市场。成为这个市场的引导者,思路和策略上遵循积极忽视不可能的态度,搞不好更容易倒腾出些实质好处。

# 再次强调,合作中的碰撞和火花是好东西。基于互相成就的理念,双方才可能长远。任何暗里计较得失的方式,哪怕是一点点都会影响长远。理念是无法伪装的,长时间来看是种互相伤害。当我们将自己放在“充分利用他人来成就自己”这个位置上,你也许才是最大的输家。输得怎样彻底,时间会告诉我们。

# 但凡拥有过多艺术和浪漫激情的病人,如彰显出一种“谁也无法驾驭我”的情场浪子,请尝试用几何+三角函数+代数学的处方进行治疗,经验证,此方奏效。

# Iphone案例。“设备不需要说明书”:深耕这个理念并将简便交付到使用者手上。苹果手机的使用者如果体会到这个用意可能会更加珍惜它。它的体验很好,但它怎么来的,让自己多一些好奇心吧。

# 除作为招聘工具外,雅达利(Atari)的文化还是布什内尔(Bushnell)个性的自然产物。但这不是简单的自我放纵,而是基于一种源自嬉皮士运动,日后将定义硅谷文化的哲学。其中心是这样一些原则:权威应该受到质疑,等级制度应该被规避,特立独行应受尊崇,创造性应该得到悉心培养。

创新者读后感2000字 第(3)篇


本书从一位美丽的姑娘——埃达•拜伦(即后来的埃达•洛夫莱斯伯爵夫人)提出的“诗意科学”导入。埃达•拜伦是著名英国诗人拜伦的千金。她继承了父亲的浪漫的精神,并结合对数字的着迷,产生了两者的产物——“诗意科学”。在一次舞会上,她结识了英国数学家、科学家查尔斯•巴贝奇。他发明了差分机(Difference Engine)。在1842年与1843年其间,埃达花了9个月的时间翻译一位意大利数学家对巴贝奇最新的计算机设计书所留下的备忘录。在这部译文里,她附加许多注记,内容详细说明用计算机进行伯努利数的运算方式,而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电脑程式;因此,阿达也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位程式设计师。巴贝奇的差分机后来被认为是最早期的计算机雏形,而埃达的算法则被认为是最早的计算机程序和软件。当时埃达提出了一个令后人兴奋不已的观点:这种机器不仅可以处理数字,还可以处理任何能用符号表示的事项。她眼中的未来是机器会成为人类想象力的伙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埃达•洛夫莱斯伯爵夫人播下了数字时代的种子,现在的信息时代是这颗种子100多年后开花结果的产物。

巴贝奇发表差分机论文之后的第一百年——1937年,涌现了一系列的新的方法、技术和理论,而正是这些成果体现为计算机的四个特性,它们之间存在着联系,这些特征对现代计算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这四个特性是:数字化、二进制、电子化、通用性。在1937年出现的一些重大进步并是单因素的结果,而是多种思想、需求和相互碰撞的结果。可以说历史上很多重大发明创新都是在适当的历史时机和合适的历史环境中出现的。信息技术的发明和发展再次印证了这一点。当然这些技术进步离不可数学领域中出现了一些精彩的飞跃,用埃达的话来说,就是一种诗意的飞跃。在这个过程中,英国杰出的数学家图灵作出了较大的贡献。著名的“图灵机”,用机器来模拟人们用纸笔进行数学运算的过程,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在我看来,作者描述了编程事业中女性的贡献,是本书的一个亮点。在一般人再看,信息产业、计算机的发展是和男性联系在一起的,而作者要扭转一般人的想当然的看法。无论是信息技术的初创时期,埃达的突出贡献,还是编程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很多杰出的女性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诸如具有传奇色彩的一位编程先驱——格雷斯•霍珀,她为马克一号编程的时候发明了编译器的概念。为ENIAC进行编程的,站在最前沿就是六位女性。

这本书的另外一个亮点是故事情节性强,可读性上乘。一副全景描述数字技术发展200年的画卷展示在读者面前,让读者一拿起这本书来,就不想放下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绝对超值。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