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守望的距离 读后感(3)篇

(2019-01-23 18:59:37) 读后感

守望的距离

作者:周国平

《守望的距离》是作家周国平的第一本散文集,收集了作者1983年至1995年4月的散文作品。本书写作期间,作者生活中发生了一连串变故,因而书中偏多对于人生难题的思考,诸如生与死、爱与孤独、执著与超脱、苦难与幸福等等。事实上,这些问题是每一个热爱人生但又难免遭遇挫折的人都会面临的。也许正因为此,本书在今天仍不断获得新的知音,包括一茬一茬成长起来的可爱的青年读者。

守望的距离在线阅读地址

守望的距离 读后感 第(1)篇

读周国平老师《守望的距离》有感而摘记

    若想找到人生的意义,若想信仰生命的真谛,若要人生不困惑,若把灵魂抛却物欲,若想找回初心,请您读一下这本书,也许你觉得无味或者不够入胜,但当你真正与他融入,你就会豁然开朗,原来人生可以这样活,生命可以这样度过。所以时不时地走出自己而回望自己:原来我也可以这样活啊。


1、以我之见,“守望者”的职责是,与时代潮流保持适当的距离,守护人生的那些永恒的价值,瞭望和关心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

2、人们在追溯西方哲学中人本主义思潮的源头时,一般追溯到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确实是自觉地把哲学对象限制在人生问题范围内的第一人。他在法庭申辩时所说的“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一语,在我看来是道出了哲学的根本使命,这就是探索人生的意义,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当法庭以抛弃哲学为条件赦他的罪时,他拒绝了。

3、真正有生命力的思想不会被体系的废墟掩埋,一旦除去体系的虚饰,它们反以更加纯粹的面貌出现在天空下,显示出它们与阳光、土地、生命的坚实联系,在我们心中唤起亲切的回响。

4、真正的救世主就在我们每个人身上,便是那个清明宁静的自我。这个自我即是我们身上的神性,只要我们能守住它,就差不多可以说上帝和我们同在了。守不住它,一味沉沦于世界,我们便会浑浑噩噩,随波漂荡,世界也将沸沸扬扬,永无得救的希望。

5、一个人倘若从来不想认识自己,从来不肯从事一切无望的精神追求,那么,工作绝不会使他成为完人,而只会使他成为庸人。

6、相遇是人生莫大的幸运,在此时刻,两颗灵魂仿佛同时认出了对方,惊喜地喊出:“是你!”人一生中只要有过这个时刻,爱和孤独便都有了着落。

7、只要我们认识到人生中的事情是永远做不完的,无论死亡何时到来,人生永远未完成,那么,我们就会在生命的任何阶段上与死亡达成和解,在积极进取的同时也保持着超脱的心境。

8、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成败福祸之上的豁达胸怀。

9、活着为了寻求意义,而寻求意义又是为了觉得自己是在有意义地活着。即使我们所寻求的一切高于生存的目标,到头来是虚幻的,寻求本身就使我们感到生存是有意义的,从而能够充满信心地活下去。

10、可以没有爱情,但如果没有对爱情的憧憬,哪里还有青春?可以没有理解,但如果没有对理解的期待,哪里还有创造?可以没有所等的一切,但如果没有等,哪里还有人生?

11、所谓大人先生者不失赤子之心,正说明智慧是童心的守护神。凡童心不灭的人,必定对人生有着相当的彻悟。

12、孔子对于读书有他自己的看法。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纯学术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还主张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鄙夷那种沽名钓誉的庸俗文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13、灵魂是人的精神“自我”的栖居地,所寻求的是真挚的爱和坚实的信仰,关注的是生命意义的实现。幸福只是灵魂的事,它是爱心的充实,是一种活得有意义的鲜明感受。

14、一个人何必文垂千秋,才盖天下,但若能品千秋之文,善解盖世之才,也就算不负此生了。尤当嗜权嗜物恶癖风行于世,孰知嗜书不是一种洁癖,做爱书家不是淡泊中的一种执着,退避中的一种追求呢?

15、我们说女性拯救人类,并不意味着让女性独担这救世重任,而是要求男性更多地接受女性的熏陶,世界更多地倾听女性的声音,人类更多地具备女性的品格。

16、男人是被逻辑的引线放逐的风筝,他在风中飘摇,向天空奋飞,直到精疲力竭,逻辑的引线断了,终于坠落在地面,回到女人的怀抱。

17、好的女人是性的魅力与人的魅力的统一。好的爱情是性的吸引与人的吸引的统一。好的婚姻是性的和谐与人的和谐的统一。

18、一个女人,只要她遵循自己的天性,那么,不论她在痴情地恋爱,在愉快地操持家务,在全神贯注地哺育婴儿,都无往而不美。

19、真正的男人是战士和孩子,作为战士,他渴求冒险;作为孩子,他渴求游戏。

20、“悠然见南山”,唯其悠然,方见南山之美。其实,只要悠然而见,无山不美。

21、今天我活着,而明天我将死去——所以,我要执着生命,爱护自我,珍惜今天,度一个浓烈的人生。

今天我活着,而明天我将死去——所以,我要超脱生命,参破自我,宽容今天,度一个恬淡的人生。

当我说“今天我活着”时,意味着我有了一种精神准备,即使明天死也不该觉得意外,而这反而使我获得了一种从容的心情,可以像永远不死那样过好今天。

无论如何,活着是美好的,能够说“今天我活着”这句话是幸福的。

22、如果说成功是青春的一个梦,那么,追求即是青春本身,是一个人心灵年轻的最好证明。谁追求不止,谁就青春常在。

23、休说精神永存,我知道万有皆逝,精神也不能幸免。但若万有皆逝,唯有精神永存。

24、在两性亲昵中,从温言细语到甜言蜜语到花言巧语,语言愈夸张,爱情愈稀薄。

25、男女风情,妙在一半儿一半儿的。琢磨透了,哪里还有俏冤家?想明白了,如何还会芳心乱?

26、情人间的盟誓不可轻信,夫妻间的是非不可妄断。

27、人在孤身逆旅中最易感怀人生,因为说到底,人生在世也无非是孤身逆旅罢了。

28、对于真情,是开不得玩笑,也敷衍不得的。“你若肯时肯不肯时罢手,休把人空拖逗。”(吕止庵《醉扶归》)——这是一句忠告。

29、浮生若梦,何妨就当它是梦,尽兴地梦它出场?世事如云,何妨就当它是云,从容地观它千变?

守望的距离 读后感 第(2)篇


守望者

初识守望者一词是源于“麦田里的守望者”,脑海里出现的竟是一望无际的麦田和稻草人的意象,还觉得颇为形象和贴切,稻草人静静的驻守,遥望远方,多温暖唯美的一幅画面啊。那时的我对塞林格和他的作品甚至一无所知,莫名的就喜欢上守望者的称谓,或许就是因为这种意象吧。“守望者”在我心中是静默的,属于自然的,就如同灯塔守护归航的渔船,永远出现在画面了,浮现在漫无天际的各种想像中。



及至读《麦田里的守望者》之初,有些失望,我对主人公的种种“劣迹”以一个乖乖女的角度去评判,真不明白作者浓彩重墨塑造这样一个角色有何用意?及至霍尔顿说出了他想做“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梦想,惊讶之余更多的是不解,不解主人公顽劣的脾性何以敢亵渎这神圣的梦想,穷极一个中学生的理解也觉得突兀的不真实。《麦田里的守望者》谜一样的留在心里。

后来工作了,整天和孩子们在一起,他们并非我理想中的那般样子,有时顽劣得令人沮丧,反叛的使人气馁,“堕落"得让人绝望。但我始终补相信那是“天使”本来的面目,于是我开始读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学方面的书,迷雾慢慢剥开了,我又想起了《麦田里的守望者》里那个焦虑,困惑,被误解了的不羁少年和他那个纯真的梦想: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护一群孩子。不禁为自己曾经对他梦想的嗤之以鼻而愧疚了。成长就是如此,我不再单以眼之所见来评判一个青春期的少年。守望者的静默中开始涌动出一种生命力量,一股温情的暗流。这股暗流深藏在卡西莫多的守护里,隐匿在杨绛《我们仨》的浓情中,身边比比皆是的守望:父母的守望,战士的守望,恋人的守望,朋友的守望,孩子的守望……

我们都是守望者,也都被守望着。这守望中蕴含着多少人间的悲欢离合,又饱含着多少的厚望衷情。心中守望者的画面似乎又飘出舒缓而又深情的背景音。

近日读完《守望的距离》,守望者在周先生的笔下又升华了:"一个人一旦省悟人生的底蕴和限度,他在这个浮华世界上就很难成为一个踌躇满志的风云人物了。不过,如果他对天下事仍有一份责任心,他在世上还是可以找到他的合适的位置的,守望者便是为他定位的一个确切名称"守望者不单单是静静的守护,守候,深情地凝望,眺望,更多了一份哲人的通透与豁达。这样的守望者是我钦佩和敬仰的,深处世事喧嚣的大众非一定的阅历是难以企及的。似乎也只有‘守望’的份了。

我更愿做一个生活的守望者,守护心中所爱之人,所衷之乐,所执之志,即便平凡但不至平庸,足矣。

每个人都是自己心中那片麦田上的守望者!

守望的距离 读后感 第(3)篇


读此书之初,其实多少还是抱着功利的心态,急于从字里行间搜寻能填补虚无的词句,越是如此越是无果,甚至几近放弃。若仅仅暂时用它事打发无聊,倒不如和朋友闲聊吃饭运动旅游来的更有功效。只是偶尔静心,惊觉线索,也有了看下去的动力。

读至此时,回想童年之后走过的路,觉得自己一直在退步。理想与现实总是千差万别,我庆幸未允许自己沉沦于现实中,但我也无法回头再执着于理想中的绝对信仰,不过也不至于毫无所得。

在开始之前,我还是需写一些话来防止自己陷入盲目的自信中去。我深知所寻的信仰非深刻到生死意义之境界,非有永恒性与神圣感,禁锢于指导一切事功伦理的层面;此思考也非深刻到人生哲理的地步,全然不是真正对人生的思考结局。但此刻的我还未能解决眼前问题走向更深,也不想故作玄虚,其实我更不想陷入下一个境界的沉思里,希望那些没有答案的纠结晚一点到来吧。对现有问题,我姑且将其分为待人、待物。

此刻,我深知人生无常,何况感情,不再那么关注结果,久违的真与善也如同春来的万物复苏一般,只是此刻这不再是幼时所受教诲,而是心中真实的相信。这听起来可笑,但从一则道理变为一种信念,同时持中庸的心态,便能克服一些现实的无情吧。

这个时代这个年龄的事功利益,不外乎追求事业有成,甚至功成名就,归于眼前便是用尽力气获得一个不管有没有参考意义的,看的过眼的成绩单。说实话,这心态对今后走向成功并无坏处,只是在乎的同时带来无尽的焦虑和不满足,总有让人无处可逃的时候。我也不知道该如何应付,甚至不知道该不该改变,只是希望在这样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能保留一份淡泊,能不止做画中人诗中鱼翁,偶尔也能做一回艺术家,从更高的层次欣赏我所有的一切,回归最质朴的精神享受。若有这一番超脱穿插入生活,去追求事功的身躯也能轻松得多吧。

至此,便是读完此书所得的思考,人生至此,我才开始明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俗世浮沉,何能保留一份真诚,但在深悟失去本心的痛苦后,便有了更好的理由诚挚,毕竟这是不得已的事。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