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碎片读后感(3)篇

(2019-07-03 20:21:53) 读后感

碎片

作者:青山七惠

青山七惠短篇小说集。标题作《碎片》获第35届川端康成文学奖(2009年),青山七惠由此成为该奖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得主。描写女大学生“我”因机缘巧合,与父亲一同参加采摘樱桃之旅,旅途中,瘦弱得没有安全感的父亲,在旅行途中渐渐增添了“不可思议的存在感”。《榉树的房间》的主人公在因为结婚而要搬家之际不断回想起同住一栋公寓楼的前女友,却又不敢正式前去告别。小说细腻地刻画了即将告别单身生活的男性内心的不安与摇摆。《山猫》写一对新婚夫妇因为外人的突然闯入而在数日间流露出彼此真实的面目,有好的一面、值得信赖的一面,也有不怎么体谅人的一面等。微妙的心理描写极见功力。

碎片在线阅读地址

碎片读后感 第(1)篇

《碎片》  青山七惠n《碎片》获第35届川端康成文学奖(2009年)描写女大学生我因机缘巧合,与父亲一同参加采摘樱桃之旅,旅途中,瘦弱得没有安全感的父亲,在旅行途中渐渐增添了不可思议的存在感。父亲的言行碎片、记忆断片,与我所拍的风景照片重叠在一起,产生了一种静静的爆发力。本文由三篇短文集《碎片》《榉树的房间》、《山猫》构成。我是通过微信读书的读书推荐看到了《碎片》这本书的名字,首先它的第一感觉给我是“破碎的镜子”,一个完整的镜子,当你照镜子时你会看到你完整的一个人,可当镜子突然产生一条裂痕,你会看的很不完整,最终会成为一个个碎片,无法去拼成一个完整的镜子,人生是一面镜子,而生活的点点滴滴是一片片碎片。作者在其中运用第一人称视角来为我们诉说这个故事,各种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加以烘托出人物内心真实情感,为我们展示了子女与父亲之间的微妙情感,为我们勾勒出生活的大致轮廓,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幸福的家庭大都相同,不行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了解了这位女作家接下来我们就说说《碎片》这个短篇集,翻开书它的第一句话就是“远远看见拖着一条棉花棍般剪影的爸爸朝我招手,新的一天开始了。”作者描写自己的父亲的“穿着马球衫的爸爸,把扣子一直严严实实地扣在领口,看上去就像是被贴在这道风景上的一张邮票,又像是碰巧路过在这儿的人”,“马球衫紧紧贴着爸爸瘦弱的上身,从他那制服短裤下头露出来的小腿,显得羸弱不堪,仿佛用脚尖随便一踢,就能把他踢到在花坛上似的”,这是作者对于父亲的描写,我们知道父亲是如此瘦弱,不能给与我安全感,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与父亲参加了只有我和爸爸两个人的樱桃采摘一日游,说起这次一日游本来在妈妈和哥哥、鞠子发起下,最终由我和父亲参加,作者对于童年时一段事情的描写也说明自己对父亲的印象是不好的,文中说到“身子干瘦、脸色苍白的爸爸和晒得黝黑、体格健壮的哥哥扭在一起,就好比幼稚园小朋友在挑战高大威猛的相扑选手……剩下的只有说不清是同情还是轻蔑的情感。”就是在这种情感与环境之下,作者开始于父亲开始旅游,在这种奇怪味道的谈话之中,全程十分不自在,其中作者提到了大学老师留下的摄影作业题目“碎片”,在这期间陪着父亲去采摘樱桃,让我也了解了父亲不为人知的一面,旅游结束之时父亲回答“碎片”就是指生活的全部,每个瞬间,这让我不以为然,这也恰恰说明两代人的想法与沟通的不同。文中写道“只要想起一件事来,就会想扣动了扳机一样,别的回忆也接踵而来。覆盖在这些回忆上的羞耻感,随着回忆的次数增加而程度不同。第一次想起某件事的时候,最使我感到羞愧。随着回忆次数的增加,羞耻感渐渐减弱,但是,不只是因为回忆的距离太近还是太远,焦点变得模糊不清起来。最后可能变成朦胧的磨砂照片一般”,作者无论对于家庭的回忆还是父亲的回忆,而最终由于时间的冲洗而变得一切都那么的自然,有时候我也在想究竟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到底依靠什么才能维系这个纽带,似乎自从开始我们的身体上就不停的系上一条条看不见的纽带,无法挣脱,但是对于时间这条长河,我们永远似乎都无法猜透下一个苹果是不是会落在你的身边。作者描写的静默平淡的故事,用很平淡的色彩来诉说故事,如同没有上过色彩的素描那般。我们大多数也许会记得在《一个人的好天气》开场白“一个雨天,我来到了这个家”,青山七惠对于这个朦胧的意向把控的很好,全文看起来平平淡淡,但似乎给人带来温暖,透过现象来感受每个人的真实情感。@不二n

碎片读后感 第(2)篇


Y:21/100   M:2/10

连着读了基本篇幅有些长的书,于是读一本较轻松简短的书来调和一下。

这是一本散文小说集,一如青山七惠惯常的风格——清新淡雅的文笔,细致入微的描写。书中有三个故事——《碎片》、《榉树的房间》、《山猫》,分别讲述的是成年女儿与乏味沉默的父亲的一次出游,男人在即将结婚前对前女友的不知从何而起的回忆和想念,沉默寡言的高中生表妹与一对新婚夫妇相处几日的日常。

作者并没有在字里行间中表露出自己的主观判断,也没有让故事中的人物带有特别强烈的个人色彩去评判另一个人物,所以我想,每个故事的背后究竟是什么走向,只要合情合理,都是可以理解的。就如马塞尔·普鲁斯特所说,“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

在看完《碎片》时我想的是,碎片象征着许多含义,桐子和父亲分别有自己的解释,但是或许在处于上帝视角的读者看来,碎片是我们记忆中和亲人相处过的和谐自然的时光片段,那些碎片会在多年后的某一时刻突然在当事人脑海中闪现出一点轮廓,但又并不能看得很分明——不会忘记也没有铭记。你可以理想主义地认为桐子在发现普通平凡的父亲善良和乐于助人的闪光点后,逐渐与父亲的关系变得融洽了。也可以理性地主张多年来的生分和淡漠并不会因为一次出游就能彻底消弭。

《榉树的房间》让人看到的是一个似乎很奇怪又似乎很合理的男人怀念前女友时的心理状态,奇怪是因为怀念的时间点,分手四年后。合理似乎又是因为时间点,即将和另一个女人结婚——即将跨入人生的一个新阶段。在我看来,小麦和华子是两种不相像的女人,前者表现出来的是果断直白理性,后者表现出来的是温柔平和感性,虽然并非截然不同,但是也不至于让人觉得相像,更何况文中对两人外貌的描写又存在很大差异呢?所以我想谅助之所以有某一段时间在华子身上看到了小麦的影子,大概是因为他看到的是自己。互相陪伴的人是相互影响的,谅助曾经在小麦身上烙下了自己的影子,后来也会在华子身上有所痕迹。

《山猫》这一篇,我看的时候,脑子里闪过许多想法,比如说“杏子是什么样的人,她到底怎么想京东塔这件事的”,“小枝和姐夫更亲近难道有不太好的念头吗”,“秋人从前的私生活意味着什么吗”,看完之后,我也没有确切的答案,但是又觉得或许这些已不重要。因为杏子并没有因为秋人和小枝的东京塔经历迁怒于他们。小枝和姐夫更亲近一方面可能是对山猫和质朴民风的共同兴趣,也可能是人本来就是在异性面前更放得开。秋人会在很稀疏平常的时刻发自内心地觉得妻子那么得美丽。我想这些足以证明每个人的内心都是透亮的。

最后,还是很喜欢青山七惠的文风的,适合睡前读,适合女生读。


以上仅个人观点,欢迎友好讨论,但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无原则性错误请勿恶意争执。

碎片读后感 第(3)篇


看了青山七惠的两本书,让人很放松的场景细节描述。你仿佛在看别人的生活,又仿佛在看你自己。这本书的三个小故事,其实都是一些碎碎念,普通的不能再普通,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生活。青山七惠对场景及人物心理的刻画还是挺擅长的,故事的情节淡淡的,却极具画面感和代入感,有一种静静的爆发力,让人忍不住想看看后面,想去身临其境地比对。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看着作者的心里独白,你会恍然大悟,哦,确实是这个样子,原来我也有过这种心理感受。一个个鲜活的生活场景,与父亲独处时的焦虑以及无所适从的尴尬,这些似曾相识的情节像是虚构又像是真实的你。第二篇的主人公在婚前对前女友极具仪式感的怀念,内心的不安与摇摆,最后借朋友的话安慰自己说,为了彻底忘却才频繁想起。也许这真是这个阶段男生的写照吧。第三篇《山猫》,文中几次提到山猫和岛,一度以为要挖掘丈夫秋人在过去的什么风流故事,其实并没有,就是一个接纳表妹借住几天的小故事,一些生活习惯,心理活动都是很真实的人性反应。2009年,青山七惠凭借《碎片》,成为最年轻的川端康成文学奖获得者,这种写小说的方式给我们普通人很大的鼓励,也许,有一天,我也可以出一本小说集,叫个碎碎念、幻影、印象、西夕什么的~~~~谁又说的清可能不可能呢[偷笑][偷笑][偷笑]~~~~~~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