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
(2019-04-24 01:20:11) 读后感 -
作者:尤金·扎米亚金
大一统国,一个一切都透明、精确到什么都不能隐藏的地方。这里的所有建筑物都由玻璃制成:玻璃绿墙隔绝了树木与其他生物;人们住在玻璃屋子中,未经允许不能拉上窗帘;人们在午后四点到五点,要以整齐的步伐,在玻璃人行道上散步。在这里,人们没有名字,只有编号。人们没有生养自己的父母,“施恩主”就是父亲一般的存在。人们穿着制服,遵照时刻表起床、工作、吃饭,连做爱的时间都经过科学计算。在这里,一切都有“标准”,只要遵守规定,就可以拥有幸福生活。
我们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1)篇
反乌托邦三部曲说白了就是人性压迫史。
《我们》是对人类控制的尝试,但遇到了大规模反抗,甚至有人在集会场合搞破坏。
《1984》在尝试后选择了政治压迫,但发现人们对统治的崇拜还是不够深。
《美丽新世界》发现政治不够稳定,于是加入了科学,从源头开始压迫人性。
对于我来说,这本书的代入感比较差。频繁插入大段环境描写,还有话语的断断续续。也许一部分是作者的锅,一部分是译者的锅。
主角们的关系说白了就是三角恋,如果以世俗标准去看,男主挺渣的:有固定伴侣(某种意义上),在街上看见漂亮女生,女生也因为某种原因故意勾引,男主直接上钩……
从文学角度来看,男主的意识觉醒是失败的,文中描写为“灵魂出现了”。他在完美的秩序与对美的追求中左右徘徊,他希望拥有特立独行的伴侣,自己却不是能吸引特立独行的伴侣的人。
这是违背自然的,让一个思维、视觉健全的人生活在一堆不规律、未知的事物中,生活在X中。假设有人蒙上你们的眼睛,让你们就这样摸索着磕磕绊绊地走着,而且你们知道,边缘就近在咫尺,只要走偏一步,你们就会落得粉身碎骨、血肉模糊的下场。难道这情形不是一模一样吗?如果我等不到那一刻,自己头朝下跳了下去,那又会怎样呢?这会不会是唯一一条能立刻解脱一切的正确出路呢?
对于男主来说,未知的东西太多了。而作为一名数学家,一名工程师,未知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他努力去探寻未知的答案,但可惜答案并不在理智之内,而在于想象,在于感性,在于灵魂。
有人说这部书里对人的控制不如另外两部,的确是,但在最后一章节,从做手术去除情感开始,你就知道这个国家离全面掌控他的国民不远了。
“您的情况很糟,您的灵魂似乎已经形成了。”
我们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2)篇
《我们》是反乌托邦文学的开山之作,后来的《美丽新世界》和《1984》在写作风格上都受到了本书的影响。
在《我们》中作者描绘了未来世界一个被绿色巨墙包围的大一统国。在大一统国,施恩主是政教合一的领袖,这里的人们没有名字,只有号码。所有的号码在“行为规范”的指引下过着衣食无忧同时整齐划一到极致的生活。行为规范将人们的工作、休闲、睡眠时间划分到分和秒的级别。人们的住所都是透明的,只有在性生活时才能放下窗帘。想过性生活的人可以持粉色票劵登记自己心仪的对象。
本书的主角D-503是“一统号”宇宙飞船的首席设计师。他原本过着平静的生活,却不想阴差阳错之间爱上了反政府组织的女号码I-330,随后发生了一系列故事。《我们》就是D-503写的笔记。
和《1984》相比,本书并不显得那么压抑。大一统国的政府对人们的监控也不像《1984》中的大洋国那么夸张。但是,《我们》给人带来的绝望是另一种维度的,《1984》中的政府尚且需要通过严密的监视维持统治,大一统国的人们却普遍放弃了自由,人们把绝对的理性和秩序看作普世价值观。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主角D-503和《1984》的主角温斯顿一样都因为爱情萌生了反抗的意识。即便在反乌托邦文学中,爱情也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我们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3)篇
完结了最后一本目前市面上值得一吃的反乌托邦小说。总结一下反乌托邦小说旅程,虽然完整通吃了《1984》《美丽新世界》和《我们》,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第一部打开局面的《动物庄园》。乌托邦小说架构的世界观都是基于极端化的基础上,如果将其比作一个策略游戏,那么前三本书分别将其中一相世界观设定数值设置到最大,1984是“个人崇拜”,美丽新世界则是“人为选择阶级论”,《我们》结合了个人崇拜以及纯粹理性。这三个世界观怪诞惊悚,但并不恐怖。因为过于极端化的世界观设定是不符合逻辑,在每位读者启读时虽置身情结,但头脑都清醒的明白此类情况是仅仅存在文字世界之中的。真正恐怖的却是寓言式的《动物庄园》,反乌托邦大礼包中噩梦收割之王,只是因为人并不惧怕想象出来的利维坦,而是对游荡在伦敦街头的开膛手杰克心有余悸,讳莫如深。动物庄园真实存在过,如今依然存在,以后也必将存在。只是猪变得更加聪明,更加隐秘,更加比平等还要平等。一念至此,毛骨悚然。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