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丽塔 读后感(3)篇
(2019-01-31 13:25:03) 读后感 -
作者: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20世纪最受争议也是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既是作家个人艺术风格的集中体现,也是后现代主义文学名闻遐迩的经典。小说讲述了中年男子一位接受过高等教育行为却逾越道德范畴的欧洲移民,与一个可爱却又危险无情的青春期女孩的之间的疯狂恋情。
洛丽塔 读后感 第(1)篇
一、是欲,还是爱?
“洛丽塔是我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同时是我的罪恶,我的灵魂。”
不可否认,亨伯特对洛丽塔的迷恋,最初是出于欲望的驱使,却最终升华为爱。
“我站在这高高的斜坡顶上听那悦耳的震撼,倾听那矜持的窃窃私语中迸发的不相连的喊声,随后我明白了那令人心酸、绝望的事不是洛丽塔不在我的身边,而是她的声音不在那片和声里。”
爱是超越一己之欲,主动的忘我。
从最初到最终之间是漫长的迷醉、痛苦、挣扎、沉沦、幸福的追寻与超越。博纳科夫将生命追寻这一动作绕成一部大长篇。
在人类探索“我是谁”的永恒追问中,欲望是绕不开的话题,有人甚至把欲望看做生命本身。欲望,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面,我们如果不能坦然地思考、谈论它,就是对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视而不见,就像封住了一个智慧的入口。唯有通过它透视自己的生命,才能看到它在人生中占据着多么重要的位置,才能进一步思考如何对待它。在《圣经》故事的“失乐园”事件中,从欲望通向罪恶是由智慧一手导演的, 羞愧而非内心觉悟构成了赎罪之路,而《洛丽塔》的赎罪之路是由于智慧所产生的内心自省,这是本书的意义所在,也我最喜欢的地方。
二、机智博学、老练沉稳的亨伯特精心设局,步步为营,可为什么事情的发展,慢慢就脱离了掌控?是不是本来就未曾被掌控,不过是在时间和空间的推演里,慢慢展开了那幽深无奈的一面?
对此,敏锐的亨伯特是有预感的“他隐隐约约地感到自己正陷在命运的落网中,为了打破这张大网,我决定再住一晚。”亨伯特试图识别某些命运的征兆,获得掌控,以此逃出命运的围捕。52个星期的环美旅行,似乎奔跑在掌控的路上,其实一直是奔驰于失控的途中,而不自知。你所凭借的东西,最终也将困缚你;你所得以成就的东西,最终也将打垮你;你所有的骄傲,终将变成屈辱。所谓事与愿违,几乎就是宿命。
古龙最伟大的贡献,是说出了一句话:“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任你见识再高、能力再大,也逃脱不了,因为可掌控总是有边界的,而不测却是无界的,人不过始终是在边界上用功夫。庄子说事不成与事若成,世间无非这两件事,而无论进退,都是一个逃不出的局,如一张无边的网,如一座没有出口的巨大迷宫,如一条往地下无尽延伸的洞穴,你开始是顶着太阳进入的,慢慢的,阳光便不见了。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
《洛丽塔》像是一道破云而出的日光,透过暴露、惩罚、折磨、死亡等令人反感的坚硬外壳,将“无常“这一真相刷的一声射到大地上。
洛丽塔 读后感 第(2)篇
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
洛-丽-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
洛。丽。塔。
Lolita,light of my life,fire of my loins.My sin,my soul.Lo-lee-ta.
听谁说过,如果开始了一本书,翻也要翻完。别轻易开始。
某老师也说,零散时间之所以有用,那是因为被花在一件事儿上。一次只做一件事。
上两段之所以出现在这里,是因为它们让这本书在我的微信读书里算作“读完”。
这是个小说,曾一段时间被禁止去看,现在也很多伙伴较为抵触。
是某个恋童癖的教授和“性感少女”可能的爱情故事,也或许是一厢情愿的自我编织的巨大谎言。
姑且称呼这个教授为“那个少年”吧。
“那个少年”说,
“性感少女”绝不只是那种美丽的女人,也不是所有的那个年龄段的女子,她需要被感知。
敏锐的触觉,可以瞬间觉察到她的存在。他们的命运就开始纠葛。监护人、旅行、私奔?
end…
“那个少年”,
彷佛一直存活在那个初恋离开的日子。
所有的遇见都不是巧合。而一旦触发,便不能停止。
他的心开始迷醉。
说谁与谁,对与错,应该都不算完整。
惊讶于某些细节的描写,内心的刻画,情欲里挣扎,而又沉沦。
情欲这个词语,也不够描述。
当“性感少女”不再,臃肿孕妇态出现,
说出“跟我走吧,离开这里”,
这又是怎么样的决心和爱恋。
面具戴得久了,面具后的真人到底是怎么样,重要?
如果假装“善良”,一辈子,你的标签不就定义为之?
当一开始就披上了爱的外衣,
勿论外界道德舆论,
单纯就这,
谁又能说,
他不爱她?
而,她爱他吗?
这本书,看得时候五味杂陈。
书评,却写得散乱零碎,如果这篇算得上的话。
佛系的珉炜大哥哥,也不知道在鬼扯些什么。
没懂,那就,算了吧。
ps恋童癖这个玩意儿,名词,一直不理解怎么会出现。该去了解下。
张珉炜@2017年12月27日 凌晨2:30
洛丽塔 读后感 第(3)篇
在读完这本书之前,已经观看过几遍1997版《洛丽塔》电影。如果没有电影中演员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奠基,书给我的感觉更加现实更加残酷。比起这种残酷(当然这本书是十分纯粹的,没有作者的主观,只是带给读者一本质量过硬的书)。我更喜欢电影中仍让我对亨伯特先生存有幻想和一种常人不能理解“变态”的美感。可能是我涉世太浅,我不认为亨伯特先生是该被人们谴责或用异样眼光去看待,他在我眼里只是一位能抛弃一切深爱一个女孩的“普通人”,更何况这是一种病态,我很喜欢这个角色。可Dolores对亨伯特施加诱惑并与他进行性行为只是为了逃离他去接近奎特利,可悲。(附:我不认为Lolita的故事可以和林奕含事件划等号)
Lolita, light of my life, fire of my loins. My sin, my soul. Lo-lee-ta: the tip of the tongue taking a trip of three steps down the palate to tap, at three, on the teeth. Lo. Lee .Ta.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