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进入空气稀薄地带:登山者的圣经(珍藏版)读后感1500字(3)篇

(2018-08-15 08:13:07) 读后感

进入空气稀薄地带:登山者的圣经(珍藏版)

作者:乔恩·克拉考尔

这是珠峰登山史上最惨痛的一场山难,12名登山者罹难,是自人类首次登上珠峰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一个登山季。1996年,乔恩·克拉考尔作为《户外》杂志特派记者跟随一支商业登山队攀登珠峰。5月10日,克拉考尔及其他几名队友成功登顶并安全下山。然而数小时后他才获悉,其余的19名登山者在下山途中遭遇暴风雪,被困在海拔8000多米的地方。最终12人葬身风雪中,克拉考尔一个人坐在雪地上,想厘清过去72小时里发生的一切,事情为何会发展到如此地步?……如果一切可以重来,事情是否会是另外一种结局?

进入空气稀薄地带:登山者的圣经(珍藏版)在线阅读地址

进入空气稀薄地带:登山者的圣经(珍藏版)读后感1500字 第(1)篇

距离珠峰最近的一次,是在拉萨去阿里的路上。小伙伴指着远处的山脉跟我说,珠峰在那里。因为离得太远了,传说中的8848在我眼里就是一条巨大的山脉。我们原计划要去珠峰大本营的,那年珠峰路在修,失之交臂。看这本书,让我近距离感受到了珠峰,和那天在路上看到的蓝天白云下的壮美雪山完全不一样,那是生命的禁区,冰冷,缺氧,暴风雪,冰瀑,冻伤,肠胃功能紊乱,以及潜在的肺水肿,脑水肿,每前进一米,都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就算经历磨难成功登顶,也不一定能成功下山。本书作者的6个队友,包括两名领队,就死在了下撤的路上。1996年以前,1:4的死亡率,表明每4名成功登顶的人,就有1个人付出生命的代价。人类是很神奇的物种,什么东西付出的代价越高,就越珍贵。据说祭祀就是利用了人类的这种心态,奢侈品也同样如此。有时候某一样东西在我们心里显得特别重要,特别崇高,就是因为我们为之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而生命,是人类所能付出的最高昂的代价,因此死亡率极高的珠峰登顶,成为了登山者心中的图腾。商业攀登珠峰近年来一直饱受诟病,最近传出珠峰大本营永久关闭消息,后来确认那只是谣传。但是商业攀登的弊端,在这本书中有很真实的记载。因为商业公司的介入,提供向导,氧气瓶,帐篷,补给,通讯,让越来越多原本没有能力独立登上珠峰的人跨入了攀登珠峰的行列,因为商业竞争,让原定的撤退时间没有严格执行,因为对冲顶极度的渴望,让很多人无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各种因素交错,最终酿成了1996年的这场悲剧。但是危险本身,不正是极限运动的魅力所在吗?人类对极限的追求,对自我的挑战,不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吗?n第二本克拉考尔的书,前面一本讲荒野,他是局外人,这一本讲攀登珠峰,他是亲历者。

进入空气稀薄地带:登山者的圣经(珍藏版)读后感1500字 第(2)篇


看这本书我用了7.5个小时,前面一半津津有味的用了5个小时,后半本几乎是浏览。不是想表达故事的后半部写的不精彩,而是内心实在无法接受对于山难细节的描述!

刚刚过去的1月3日,我完成了人生中登顶的第一座雪山,海拔5664米,也因此强烈感受到大山对我的呼唤和吸引。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选择拜读这本被称为《登山圣经》的经典著作,以期对于我心中那个远处更高的梦想寻找支撑点。

此刻,我想总结如下几点:

1、对大自然要有敬畏之心!人类再伟大,当面对自然时都是渺小的!山难事故就是大自然给予我们人类一次严厉的警告!

2、登山是一项团队运动,同样需要管理的常识。故事中呈现出的一系列问题其实都是管理的问题。事前没有缜密的规划,没有压力测试的经验数据,分工模糊,装备准备不充分,全靠所谓个人经验。事中遇到突发情况团队领导者决策不果断,队员之间配合不默契,各自为政。

3、自己必须强大,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团队负责!我总结自己这次的登顶其实就是无知者无畏,看到文中相似场景的描述,现在想想挺后怕。昨晚当读到队员们准备向第4营地进发时,心里产生极度恐惧感,没有勇气去了解接下来发生的故事。麻痹自己,把所有的赌注都押在向导的专业度上。让自己强大,除了要有强健的体魄,更需要全方位的登山知识和技巧。既然无法释怀,就大胆逐梦吧!

今年,我计划再去攀登一座6000+的雪山,加油进步吧!

进入空气稀薄地带:登山者的圣经(珍藏版)读后感1500字 第(3)篇

所有喜欢户外极限运动的人都值得花时间仔细阅读的一本书!特别是登山爱好者。这不是一本攀登珠峰的流水账一样日记体文章!作者的亲身体验提供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对于山难事件的争论,需要放在那是一个生命禁区的大前提下去看,每个人在批评别人的时候都先把自己摆在那个位置之后再说话,而且要诚实,无意义的责难和站在道德高地上的批判会少很多。但是这并非说争辩是无意义的,而作者的本意也许是想更深层次地探讨商业攀登和真正的极限运动的差异以及由此引发的一些对安全带来的隐患,可是之后的这些年商业攀登珠峰的大潮反而是愈发红火了。马洛里的那句山就在那里也许可以部分的解释这一现象,人都想着要登临最高点,无论以什么方式,哪怕自己本身并不具有那样的能力,哪怕有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尤其是峰顶在望,触手可及的时候,几乎没有几个人可以毅然回头,转身下山。对或是错,智还是蠢,其实很难界定!我们可以说那些下山的人是有大智慧大定力的人,可是那些坚持向上的人,如果那就是他们要的生命的意义,即便是死了,也算是死得其所吧?虽然这对他们的亲人朋友来说有些残酷。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