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极简GDP史读后感1000字(3)篇
(2019-05-15 09:28:14) 读后感 -
作者:黛安娜·科伊尔
随着中国经济体积的日益庞大,GDP的增长速度日益进入“L”型轨道。历史上有哪些国家曾经历过这种类似的局面,其政府的经济政策又发生了什么相应的调整?它又会对企业和普通老百姓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通过英国经济学巨擘、BBC理事黛安娜·科伊尔的这本书,你不但能对此有所了解,而且还能更为深入地洞察GDP的本质和变迁逻辑。同时,她还指出了GDP在计算方法、构成、功能方面均存在先天性的不足第一次出现测算经济总量的活动发生在第二次英荷战争时期,目的是搞清楚国家有多少余力用于战争。当时,除了向市场征收自身的各种开支外,英国政府基本不干涉国家经济的运行。政府切得越多,国民收入就会变小。大萧条的发生后,政府出手拯救经济成为大势所趋,而其前提就是对经济进行全面的体检。不过,由于传统国民收入的计算方法,使得政府任何扩大开支的行为都会导致国民收入的减少。这严重束缚了政府救济和干预经济的手段。为了解决这一个矛盾,政府开支被解释成为提供公共产品所必须的花费。这种转变使得政府直接成为财富的制造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府越来越深地介入到了经济运行当中,并成为能够左右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力量。在这种情况下,GDP既是衡量经济发展状态的指标,又是政府经济政策的目标。
极简GDP史读后感1000字 第(1)篇
GDP国内生产总值的简称,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的指标。用土话来讲就是国家使用的一种记帐统计方法,对经济进行分类统计,最后汇集计算出一个显示经济状况的指标。但别把GDP误当成是国家的资产负债表。两者的目标完全不是同一回事。
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曼彻斯特大学经济学教授、英国财政部前顾问黛安娜·科伊尔的著作《极简GDP史》讲述了GDP的诞生由来,以及一路的发展演变的过程,直至如今需要面对的诸多挑战。
GDP最初是被设计出来为国家应对战争提供帮助的国内物资统计工具,其作用是衡量在物资稀缺时期,经济中物质资源的使用情况和可获取性。二战结束后,演变成为衡量国家经济的指标,为宏观经济政策提供基础分析数据。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发展,其统计方式也随之不断的调整变化。渐渐的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开始对生活环境、幸福,可持续性等……提出了要求。而GDP本身的存在从来就不是为了要成为衡量国民幸福的标准,所以现今的GDP面临着诸多全新的挑战。我国也已经提出不在一味的追求GDP目标。
因为GDP其最初的设计目的是为统计国家内部的可用资源及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可获取资源,为国家应对战争提供帮助。这一点突然联想到在企业运营中对资源的掌握运用程度的重要性。俗话说:商场如战场。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粮草先行最基本的一点,总要先知道自己有多少粮草可供先行吧?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心中要有一套明白帐那是必不可少的一项。资源的高效运用,为目标的成功提供积极的帮助。反之则会促使反向发展。
想想要打一场战,连自己有什么资源可用、有多少都不知道。在这样的情况下所做出的战略规划肯定会有各种各样的漏洞,难以执行,实际操作时只能是较利于眼前,边打边观望,那样怎么会有高效战绩,就算侥幸获胜了,也可能会是鱼死网破的结局。二战期间美国的经济学家对国家经济的统计分析对美国取得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美国主持经济研究局工作的韦斯利·米切尔就这样表示:“只有那些亲身参与过为战争所进行的经济动员的人才会认识到,对20年间的国民收入进行评估并用多种方法进行分类,在各个方面都极大地帮助了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取得胜利。”
对资源有充分了解、掌握,才能最优化的发挥其作用。这一点在企业运营中同样非常的重要,Boss们当然对企业的可用资源了然于胸。但是,作为部门负责人、项目经理也必须要清晰的知道在自己所负责的工作或项目上,有多少资源是自己可直接调用的?【很多主管、经理都只知道个大概,这个要做到时刻了然于胸,工作才能高质高效,应对突发状况与危机时才不会手忙脚乱】还有通过内部、外部合作可调用多少资源?项目在有良好的发展态势或是遭遇挫折的时候,还能向公司申请到多少资源?如果后面这两项提上日程需要多少时间资源才可以到位?这并不光是对财务上的资金、存货的了解,更包括对人力资源,行业资源、硬件设备(比如生产所需的机器设备)、场地、人际关系、企业信誉等……要有全方位的了解。
精确掌握资源的数据,时刻了解到资源的变化及动向,明确目标,运用有限的资源去创造最大的效益。工作的主、次要务自然就清晰的展现在你的面前,工作高效、有条不紊也是必然的现象。
想要做到对资源充分高质高效的运用,首先要做好下列这五个方面的工作:
①对项目所需的人力资源要有全面的了解;比如项目发展态势良好,要扩大经营首先需要的就是各种人才。
②对工作项目的财务状况要有清晰的了解;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个至关重要。
③对行业及上下游行业有充分的了解;随时了解掌握行业的最新动向,及相关最大化的可利用资源。
④对工作项目技术要有一定的了解;要进行扩张或减缩时会更加得心应手。
⑤对工作项目有清晰明确的战略规划。清楚要去那里,风来了才知道如何使舵。明确要成为什么,大家才知道该怎么去做。
由沟通环节出现问题所造成的不必要的损耗,直接导致本来应发挥正向创造力的有限资源负效益的消耗掉,而这种情况下损耗的每一个资源都会产生双倍的杀伤力去削弱企业的竞争力。
明确业务沟通的原则同样非常的重要。发现坏消息必须要即刻进行汇报,只有好消息才能等待。不即时将坏消息进行汇报,知情人实在是等同于在进行谋害……
将6W2H法则运用于业务沟通上也是提高效率的好工具:进行业务沟通交流时明确讲清楚任务目标、内容、原因、参与人员、时间、地点、方法、各项量化。双方的沟通越详尽明确,执行起来的效率就会越高。
Which:目标、对象;
What:工作的内容;
Why:这项工作的原因;
Who:参加这项工作的具体人员,以及负责人;
When:工作的完成时间、及最佳工作时机;
Where:工作的地点;
How to do:使用的方法;
How much:计量、对以上各项及效益进行量化。
虾扯了一下好像有点远了
来来来重回正题,下面摘录书中GDP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事项。看作者为我们讲述GDP的一路演化。
GDP最初被设计出来的目的是衡量在物资稀缺时期,经济中物质资源的使用情况和可获得性。尽管情况错综复杂,但对物质产品的测量还是非常清晰、明确的。
2000年,美国经济分析局宣布GDP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到目前为止,GDP仍然是全球大多数国家所使用的衡量经济的指标。
1665年,英国科学家兼政府官员威廉·配第爵士对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收支、人口、土地以及其他资产进行了测算,其目的是评估国家可用于战争的资源储备以及通过税收来资助战争的能力。
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其国民收入观:对生产性与非生产性劳动进行划分。斯密认为,市场提供的诸多服务对国民经济而言是一种成本。家仆是雇主的成本,他没有创造任何价值。重要的是,用于战争的开支和政府债务的利息支出也是非生产性的,他们不会产生价值。国民财富等于其有形资产的总量减去国家债务。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全新的论断。在随后的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根据他的论断进行的经济计量工作,被称作国民收入核算的“第一阶段”。马歇尔的国民收入观:服务也是一种财富。他坚定地指出:“财富既包括物质性财富,也包括精神的或非物质性财富。”
1930年,克拉克被指派为新建立的英国国家经济咨询委员会(National Economic Advisory Council)提供统计数据。这是英国政府建立的首个官方经济咨询机构。
美国官方于1942年首次公布了GNP(国民生产总值)的统计数据。GDP计算的是一个国家国界范围内的经济产出。GNP则计算一个国家所有生产单位的经济产出,有些是发生在国界之外。
1940年,凯恩斯出版了《如何为战争付账》,他在这本小书中发展并超越了科林·克拉克的方法。英国财政部高级官员奥斯汀·罗宾逊委派两名年轻的经济学家理查德·斯通和詹姆斯·米德,由凯恩斯监督这项工作,研究出了第一套现代意义上的国民经济账户和经济核算体系。
首位诺贝尔经济奖得主,扬·丁伯根的计量模型促使调控政策走向精准化。基于国民经济数据建立了各式各样的计量经济学的预估“模型”,这增强了人们对经济的控制感。宏观经济模型涉及一系列代表某种关系的等式。在历史统计数据的基础上,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就可以估算上述关系,进而预测未来的情况。计量概念的变化使得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GDP统计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之间产生了彼此巩固、形成相互增强的协同效应。
1947年6月5日,时任美国国务卿的乔治·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讲,(没有经济的良性运行,政治稳定便无从谈起,和平也无法得到保障。)宣布美国将支持战后重建工作。美国在1946—1952年提供的援助总额差不多达到了1480亿美元(按2004年的美元价值计算)。遭受战争重创的欧洲国家严重依赖马歇尔援助计划才得以生存,并开展重建工作。
联合国于1953年发布了第一个官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缩写为SNA53)
购买力平价转换系数:克拉维斯与同事艾伦·赫斯顿和罗伯特·萨默斯于1978年创建佩恩表。这种表格构成的世界GDP数据库后来被经济学家们广泛用来比较不同国家的增长率和宏观经济运行的情况。它被认为是重要的统计资源,现由世界银行维护并在国际比较项目中发布。
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发现,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着一种负相关关系。它看似是一种稳定的经济规律,政策制定者可以加以利用。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组合关系是可以选择的。很多国家的政府,特别是在竞选前夕,很自然地愿意容忍更高一些的通货膨胀率,以便降低失业率。
聚焦供给侧:“里根-撒切尔革命”的新经济共识。政府开支和税率的升降,不再被视为管理经济发展的手段。要持久地促进发展并改善收入水平,必须提高经济“供给侧”的效率,减少不必要的监管对其造成的束缚。这种政策选择菜单反映在了一种新出现的经济共识中。这种共识不重视积极财政政策的范围,而是强调中央银行在稳定货币中的作用。
波斯金委员会与特征价格指数hedonic。美国波斯金委员会调研结果显示,表面上的价格上涨(或者相对较慢的价格下降)实际上反映的是质量的巨大提高和消费者从这些商品中获得的收益。受这份报告的影响,美国和其他国家的统计机构更多地采用了“hedonic”特征价格指数,来将名义GDP转化成实际GDP。
GDP测量中的两大不足
①服务业统计的困难因素
比如:教师的产出是什么呢?是学校培养出的学生的数量?是学生毕业时取得的平均成绩?是他们后来获得的平均最高学位及他们毕生的收入?是学生经过在学校时的熏陶,他们从事有意义的工作、拥有美满的家庭生活以及爱好音乐和运动而享受的生活品质?
再比如:法律服务。
②特征价格指数法随着网络科技时代的到来显示的不足
比如:企业购买软件服务是当做购买零部件、办公文具耗材?还是当做投资,如厂房、机器、生产线?
再比如:网络上诸多的免费项目怎么计算?
金融服务业对GDP的作用从负到正:最初人们普遍认为,金融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是负数或很小的正数。金融几乎就是一种“非生产性的”活动,因为利息流大体上被当作金融业的中间投入,因而从该行业对GDP的最终增加值贡献中扣除掉了。然而,在1968年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修订版中,金融业转变成了一种生产性的行业。到1993年后,其对GDP的贡献开始不断增加。
指标仪表板:衡量社会整体福利的新方法。法国前总统尼古拉·萨科齐邀请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和阿马蒂亚·森,与法国经济学家让-保罗·高缇耶一起对经济统计数据进行了一次全面评估。他们组成的委员会悉心研究了各种GDP的替代性方案,最终得出结论,更好的做法不是试图把各种不同的数据结合为一个指标,而是收集和公布一系列指标的统计数据。
作者最后的结论--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国家统计。
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人类福祉的重要贡献力量,尽管它肯定不是唯一的。直到目前,还没有出现可以替代GDP的经济发展测量方法。GDP在计量“经济”产出的增长方面,的确是成效非凡,而且GDP的增长与社会福利状况休戚相关。虽说在测量创新、质量和无形资产方面,GDP有些力不从心,但它依然优于任何一个现有的替代性方法。
然而,我们更需要一个标准的、官方的可持续性指标。政府需要保证未来人们能够享受的生活水准起码不低于我们目前的水平,因此他们必须谨防自然资源的过度损耗或二氧化碳的过度排放,还要确保未来纳税人不会面临高昂的养老和医疗负担。
目前,我们正陷于统计的迷雾之中,既缺乏当增长不可持续并且消耗未来可用的自然资源及其他资产时,关于发展的负面信息;也没关于增长促进创新和创造的正面信息。尽管存在种种缺陷,但是,GDP仍然如一束穿透迷雾的强光探照着前方。
极简GDP史读后感1000字 第(2)篇
极简GDP史(31)
为应对二战需要,将稀缺的物质资源和劳动力进行最有效的战时分配,GDP统计在大量繁重的数据拼接和复杂加工中应运而生。GDP的初衷是衡量产出,并不衡量福利。时至今日,对于大多数已实现温饱的国家,我们更在乎精神世界的虚幻“幸福”。而GDP,却并不是幸福的指标。究竟缺了什么嘞?
1、 善于量化数量,无法衡量质量。同样一部手机,10年前和现在已是质的飞跃,其销售额对GDP的贡献中衡量了吗?同样一幅画,当年的售价是否真实反映了其艺术价值?琳琅满目的商品货架带来的丰富性福利,是否在GDP中加以计算?……
2、 只衡量当前产出,不计算资源消耗,搞不清当前增长是否以透支未来增长为代价。例如,GDP最终产出中计算了投资品而不计算中间品,投资的折旧损耗可以通过国内生产净值(NDP)的算法(从GDP中扣除折旧)进行修正,但自然资源的损耗、环境的破坏等却无显见的数据和准确的标准加以衡量。再比如,金融行业的增加值也在GDP的统计之中,随着金融业资产负债表的扩张膨胀,GDP数据明显受益,但金融加杠杆中孕育的潜在风险却在当期GDP中了无痕迹,只会在未来金融危机爆发时反映在GDP数据中。在衡量无形资产和成本方面,GDP有些力不从心。
3、 存在于物质世界,无法感知精神世界。物质的丰富和精神的幸福,在不同发展阶段中的相关度迥然不同。幸福,只是主观世界的虚幻感觉,个体差异极大。究竟什么是幸福,怎样能幸福,很多人都想不明白,更何况量化计算出来。而且GDP作为人为的数据,其算法逻辑并未限制潜在的上涨空间,可以无限度增长,而人类幸福的程度想必存在上限。GDP不可能,也并没有打算要成为衡量幸福的标准。
说了这么多,其实连GDP的分析预测人类都还没做到位,就开始想衡量幸福了……[捂脸]
极简GDP史读后感1000字 第(3)篇
GDP究竟是什么?
它不是一种基本事实,等着人们去测量,而是一种抽象构念,但它几乎囊括了一切事物:钉子、牙刷、拖拉机、鞋、理发、管理咨询……简而言之,经济中所有的服务和货物。然后采用极其复杂的方法进行调整,为了应对季节性波动,必须考虑通胀因素并进行标准化,从而让各时段的统计数据具有可比性;随后,它还必须基于某种设定的汇率再次被调整,从而使各国之间具有可比性。
是历史选择了GDP,GDP被设计出来的目的就是衡量在物资稀缺的时期,经济中物质资源的使用情况和可获得性。GDP不是万能的,它有自己的作用范围,GDP不是,也从没有打算要成为衡量国民幸福的标准。不得不称赞GDP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在此之前,国家是很难估计国力,更难有针对性地制定各种政策。虽然,GDP还存在一些弊病,但是它无疑是衡量国家综合实力不可或缺的标准之一。
本书写的是GDP的发展史,从提出到完善,也穿插了不少撼动GDP,对其有影响的理论,对于GDP的弊端也分析得很到位,有兴趣的可以了解了解,非专业的可能会看起来稍微有些枯燥。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