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的智慧 读后感(3)篇
(2019-06-08 05:55:28) 读后感 -
作者: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使得一直寂寂无名的叔本华一鸣惊人。在这本书中,作者从世俗的角度,对人生应该遵循的原则进行了探讨。用冷静睿智、诙谐优雅的笔触告诉我们“人是什么”、“人有什么”、“你在他人眼中是什么”。就如同尼采看完此书后,就曾经这样表达他的感受:“我很懂得他所说的,就好像他的书是专门为我写的一样。”不沉溺在世俗的事务中,不沉浸在感官的享受中,不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对情和爱没有过分的渴求,如此,你便可以得到自由。
人生的智慧 读后感 第(1)篇
看时有疑惑 有不解 许是译作或是叔本华本身散文式的语言风格 使我觉得文字繁琐 有中心却不明确 但较之前读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好理解许多 其中许多待人处事之道也可借鉴 例如“要么孤独 要么庸俗”使我意识到应客观地看待世界 无论是待人还是处事 公正的对待每一个人 不偏不倚 此前,我一直认为 应该根据交往对象的不同 展现不一样的自己 现在 我发现 或许有保留客观地展现真实公正的自己更重要 至少不会因为毫无保留、隐忍而蒙受侮辱与轻视 或许除你自身之外一切都是虚无 带着这份心态认真生活 无愧于己便可
疑惑于叔本华的著作也是他个人的生活体验 他在一段时期内不被重视 而我国宣扬马克思主义 宣扬唯物论 或许这也是教育之殇——一个人由于背诵未经理解的知识 先前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看见了不同 因为不同受到了冲击与震颤 一时间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脑中常想或许是万事皆备于我 重要的不是世界怎样 而是你怎么看待世界。
人生的智慧 读后感 第(2)篇
大概是迄今为止读过的最棒的书了。
像一位睿智的老者坐在身旁娓娓道来,三言两语便传道受业解惑。
这本书,我认为,很能帮助读者认清本心,做回真实的自己。
《正见·佛陀的证悟》没能说服我的佛法,倒是叔本华成功地让我接受了几分。初读佛法里的一切皆空,觉得那样的生活岂不是味同嚼蜡?心底立刻生出几分排斥。然而叔本华说,越是追求快乐,就越是要承受更多痛苦。仔细一想,没错,就是这样,越是快乐,就有越多的痛苦铺垫。他还说,比起追求快乐,避免痛苦才是更重要的事情。这句话我是真的听进去了。回想那些年少轻狂不理智的行为,就是太过随心所欲,追求当时的快乐而不考虑可以预见的不快后果。是我亲手困住了自己。此外还有很多振聋发聩却又鞭辟入里入木三分的观点,分分钟跪下给大师磕头。
如果今年只读一本书,那就这本吧!绝不会后悔,谁读谁知道~
人生的智慧 读后感 第(3)篇
一套非常完整的三观。万物皆动荡虚无,只有自身踏实牢固。普罗大众却总把希望寄托于身外之物上,希望财产、地位、妻儿、朋友、社会人群能够带给自己生活的快乐;在这些东西上面寄托了他一辈子的幸福。所以,一旦这些东西没有了,或者得到这些东西的希望破灭了的话,他的幸福也就随之消逝了。他人对我们的看法只在他人的头脑意识中起作用,它是呈现在他人头脑中的带有附加的各种概念性的东西的表象。因此,他人的看法并不是直接存在而是间接存在——只要这些看法并没有影响和决定他人对我们的行为。只有当他人的看法对某件事物发生作用,并从而影响到我们自身时,我们才需要考虑他人的看法。所以幸福在于自身之内,而非自身之外,精神思想上的乐趣才是最高级、最丰富、最持久的乐趣。但天然的从不完美,我们能够享受的只有无法分割的此刻。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