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罪与罚(全集)读后感400字(3)篇
(2018-09-22 08:49:46) 读后感 -
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
拉斯科尔尼科夫是学法律的大学生,由于家境贫寒而不能继续学业。他的老母亲一年一百二十个卢布的养老金不足以维持一家三口的生活,他的妹妹先是在地主家担任家庭教师,受到雇主的不公正待遇,后准备嫁给一个比自己年长许多的富裕的中年市侩。为了能够使他读完大学,她们极力筹钱,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主人公自己的境遇足以使他感到愤懑,他周围的一切更使他感到社会不公平。他亲眼目睹的贫困、堕落、悲惨、不幸使他下定决心,杀死冷酷无情放高利贷的老太婆,用她的钱来救济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当他终于将计划付诸实践后,却陷入良心的拷问中,痛苦得不能自拔。救赎之路就此展开。
罪与罚(全集)读后感400字 第(1)篇
生活永远比文学残酷n一一《罪与罚》读后感n所谓罪,亦即暴力的施予戕害别人的生命;所谓罚,亦即良心的谴责消磨自己的生命。一场谋杀,一生惩罚。杀死别人的肉体,惩罚自我的精神。罪,是一个人犯下的;罚,却让所有人承受⋯罪与罚,有太多的解析,更有太多的沉痛。法制惩恶,良知扬善。法律,可以惩罚肉体,但不能救赎精神。良知,是最崇高的原则,也是最基本的底线。它可以完成残忍之后的救赎和善良的托举。因此,良心上允许的流血比法律允许的流血更为可怕。良心,是存在于法律和体制之外的更严厉的惩罚。如果善良是目的,但釆取了丑恶的手段,这不是正义。如果为了所谓的群体,去残忍地牺牲个体,这也不是正义。在生死面前,每个人都卑微如蝼蚁,没有高贵之分。苦难是人生的大火,人要么冶炼成金,要么n焚为灰烬。拉斯科尔尼科夫在等级深严的社会中,在穷困潦倒的生活里,在极度自尊的自我内,形成了一种类似"一将终成万骨灰"的血腥政治价值观,幻想着自己是拿破仑,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犹如英雄踏过蝼蚁的躯体,如能登上权力巅峰,何惧身后血浪涛天?可惜的是,他一方面接纳的是弱肉强食这种最低级的生存法则,用"蝼蚁"的生命祭奠内心的"正义"之后,却无法逃脱内心的恐惧、孤独与撕裂;另一方面,他对更贫穷的弱势群体饱含真诚与悲悯,可以不顾安危冲进失火的房间抢救孩童,可以倾囊相助醉酒后车祸死于街头的九等文官。这似乎是一个二元对立的矛盾体,既慈悲又残酷,既善良又凶残;他的精神世界既崇高又邪恶,既自尊又自卑,处在一处无法调和的癫狂中。与拉斯科尔尼科夫相对的,是卢仁这个角色,卢仁似乎是整本书最残忍的角色。每一个行动都具有目的性、功利性,冷酷无情、污秽满面,字字刀刀刺进人性的缝隙,令你血流满面、生无可恋。在自己金钱垫起的骄傲伤害了未婚妻之后,为了再次获得结婚的可能,甚至诬陷为了养活家人被迫卖淫的索尼娅,残忍得令人发指,卑鄙得枉自为人。如果说贫穷是一种残忍,那么,卢仁的阴暗就是直刺胸口的匕首,刀刀见血、字字见泪。更为关键的是,这是他自然而然的价值观,没有丝毫怜悯、没有丝毫内疚、没有丝毫悔恨。这,才是最可怕的残忍。如果没有真正的穷过,又怎能了解人间的苦?贫穷不一定是惩罚,但绝对是考验。当生存的危机撕裂人格之后,一切的尊重与自尊都会丧失原本的意义。当活着成为人生的意义时,我们就不要去奢望活着之上的意义。卡捷琳娜·伊万诺芙娜从开始至高潮不断重复的一句话就是:这该死的生活啊!贫穷的极致、人性的极致、等级差异的极致,一把把血淋淋的匕首,深深地刺进一个个穷困潦倒的心脏⋯生活,有时候真他妈扯淡!有的人仅仅是活着,就已经拼尽全力。卡捷琳娜·伊万诺芙娜,也许原本质朴纯真、原本温暖纯良,但在分明的阶级体制下,以及穷困潦倒的折磨中,变得疯癫痴狂,贪恋过去、爱慕虚荣、尖酸刻薄⋯金钱,是把杀人不见血的刀。
罪与罚(全集)读后感400字 第(2)篇
如果我到现在还是没能停止读一点书吧这样的念头,毫无疑问是这本名为《罪与罚》的小说和这个名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家带来的习惯。
人间,大家都在喋喋不休想找出一个大的方向来共同行走时,我坚信此时正是霸权和投机主义的美丽土壤,而满怀一腔真诚和年轻的骄傲的青年一代,必须在各种潮流影响下寻找自己的出路和立足之地。拉斯柯尔尼科夫是个既聪明又骄傲的年轻人,几乎由病态的自尊心支撑着生命的绝大部分。想成为自己人生的主宰者,看见人间的分门别类规则之后备觉难受,不愿意在道德又守规矩的那一边被欺凌一生,其实也意味他知道另一条路是通往欺凌者的。坏就坏在,正是被欺凌的地位让他有了杀人无所谓,善可以被补偿的心理,但其实他又很明白被欺凌的那一类人的现状和立场。
因为骄傲和自尊心在受过一定的素质教育之后,会有自视清高的不愿被污染之愿,所以在逻辑上,阿拉这个人物还是很符合实际情况的。但是我果然还是觉得阿陀超神。
这条线很分明,跨过去很容易成为“拿破仑”式的人物,但是对我来说,跨不过去的阿拉反而成全了人这个称谓。但是如你所想,并不是每一个人杀死老太婆之后都会得病,阿陀的美学主义在于,善是无法经由罪恶完成的。斯维德里盖洛夫是虱子类的社会反面,做了很多恶之后遇到了杜妮娅,开始想回到善类,也开始为别人安排一些好的行为,但是那些行为背后并不是善念在驱使,而只是绝望之后的“反正要死了,给别人做点好事也没差吧”(天啊我在说什么),而纯洁的杜妮娅无法接受已经在罪恶深渊里的斯维德里盖洛夫,曾经的恶行无法抹除,向善的改变无法实现,破裂之后是生命的绝望叹息。
的确emmm,斯维德里盖洛夫就像是另一个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未来。
超神的地方在于,准确传神的心理揭示,以及在此之下的人物行为。算起来,拉祖米欣的登场,索尼娅的登场,母亲的情绪和眼泪,杜妮娅的故事线,斯维德里盖洛夫之死几乎每个场景都很淋漓尽致。而且阿陀在这种情况下,竟然还能把细节写的那么美……好了我不吹了,这本书我真的可以一页页跟着写出同样字数的感想和分析[偷笑]
看了很多遍,但是当初最感动的几个场景依然还是让人感动。虽然阿陀曾经在《白痴》里想创造公爵的完美之美的化身,但我始终觉得阿拉这个形象更符合美的定义。
这个世界,毕竟活着有风险,探索也有风险,总归是理解更深的人更弱势一点,当然是指那些多理解了一些依然无法轻易伤害人间的人,总是要承受的多一点。emmm,好奇心的代价在于需要承受世界的另一面。
看过阿陀的很多作品,本书NO.1的地位屹立不倒无限满分!
罪与罚(全集)读后感400字 第(3)篇
从很久以前就想读这部书。纸质书和电子书结合读,也很快读完了。虽然篇幅很长,但故事主线清晰,人物鲜活,没有大段环境描写,多的是对人物内心活动的刻画,可以说是一部心理小说,所以很喜欢。一直在想,拉斯科尔尼科夫为什么会去杀人呢?不是为了利益和仇恨,也不是一时冲动。甚至读完本书,还是不能够完全理解。他自己发明了一套理论体系,认为从来没有人发现过,然后去执行,即既然有人邪恶可鄙,除了害人没有任何价值,那么杀死她有什么不对呢?杀人之前他把她视为一只虱子,至于到底是不是虱子,这个问题困扰了他太久,五章的内容都在写他的困惑。在索尼娅这个无比善良的女孩面前,他说,想这个问题的人不会把别人当成虱子,只有从来没想过的人才会把别人当做虱子。当他去找索尼娅打算说出这个折磨他的秘密,这一段是全书中最动人的一部分。这部书的最成功是处在于它所达到的深度,属于人的潜意识领域,或许没有答案,但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一路带着读者去探寻,这个过程很长,最终作者没有指出明确的道路,不是一个简单的犯了错的男孩知道错了悔恨不已而后重新做人的故事,如果犯罪的问题真有这么简单就好了。当然最终还是爱和包容,接纳了他,是爱情和模糊的信仰,信仰这东西很虚幻,它自身也没法证明存在,所以可能让人更困惑。统一思想多难,只有缺乏思想的人才可能被思想统一。书中的大部分人都被深沉的苦难包围,那样的社会,好女人都以卖淫为生,好男人都游手好闲,没有正业可务。但俄罗斯的罪感文化的熏陶,使得人们懂得反思,备受良心的考验,陀思妥耶夫斯基擅长刻画这一点。通过毛姆简单了解了作者生平,书中的人物某些方面也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总之,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好书。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