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的智慧(西方经典文库系列) 读后感(3)篇
(2019-06-30 01:59:04) 读后感 -
作者:阿图尔·叔本华
1850年,时年62岁的大叔完成了一生中最后的巨著《附录与补遗》,这部著作给大叔带来了世界性声誉,结束了他几十年的不得志和默默无闻。《人生的智慧》即摘自此书,但其实也独立成书。在阿图尔·叔本华著的《人生的智慧(典藏版)西方经典文库系列》中,大叔放弃他一贯坚持的唯意志论的悲观哲学,而采用优雅的文体、简洁的笔触阐述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在书中,大叔完全从世俗的角度探讨了诸如成功、金钱、名利、健康,以及为人处世、接物待人等应遵循的原则。这些问题与我们日常生活最为接近,因而很适合大众阅读。大叔采用平易近人的论述方式,用深刻的思想利剑刺穿那繁杂纷纭、百口莫辩的复杂世俗和人间世惰,使问题变得清晰、简明、透彻。
人生的智慧(西方经典文库系列) 读后感 第(1)篇
《人生的智慧》读后
这本书好狂大的书名,对于“人生的智慧”谁能说不趋之若鹜,可现在它摆在眼前了,却变成了“难啃”的一本书,这本身就是反讽吧!书中虽说不全是人生智慧,却也对得起这书名,不,是绝对值。书里随意的选几句话可能就是某本已读小说的中心思想了,所以从这方面来说“难啃”很对,因为这是相当于在读很多本书,多花时间与精力是非常正常的。
在实际生活中偶尔被某些有道理的言语触动,甚至奉为圭臬成为自身生存法则的一部分,可也只是智慧的灵光一闪,是碎片化的,所谓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模糊的茫然的。叔本华在大学时就已经不茫然了,继而一生坚定的走了下去,所以他的思想成为指路明灯,铸就辉煌璀璨,被更多人尊为人生智慧,也就很正常了。
他的不茫然就是他自己的人生智慧,本书从这个角度来分享了他的哲学思考。主要内容是他将人生分成三个部分,人的自我、人的所有、人在他人眼中的样子,后半部分是对自我、他人和世事命运的态度,以及人生不同阶段的阐释,然后分别的在作用意义价值上进行剖析讲解,并给予非常忠恳的劝告与指引,关键是语言精准,表达清晰独到并能让人深刻共鸣。
从讲解中能感受到的是,他希望人们明白人的自我、人的所有、人在他人眼中的样子,这三者的主次关系,而且懂得这种关系对人生是非常重要的一次认知,一定会进而影响命运的轮盘,虽然一开始它的表现不那么明显,容易让人忽视它。从这些内容中有一个感觉就是,看完他说的这些,人生的种种好像已经被说尽,阳光下没有新鲜事了。虽然世事本来就如此,但从读书得来还是头一回。相见恨晚哟,但也还好总算相见,所以要将其做为一本人生手册时时细细品读回顾。
有一句话是“读了很多书也懂了更多,人生却还是这样”,这话很现实也很真实。叔本华几乎用大半生来证明了这个现实性与真实性。所以他的书中在各种“人生的智慧”的言辞之外,也能看到愤慨、不甘、尖刻还有遗憾与怜悯。他一直放言世间多是蠢物,是他所在的时代配不上他,这是很难让人接受的“自大疯魔”之言。谁愿承认自己是蠢货呢?顶天是平凡了点呗!可仔细一想他的话又不明觉厉,平凡很可能是自欺欺人的借口。每个人的这一辈子,往往就是一个既悲惨又可怜的命运,会遭受无数风风雨雨。不管我们身在何处,都可以目睹到,人们一辈子跌打滚爬,历经千辛万苦,只为了自己不被那多灾多难、困苦不堪的生活所抛弃。
他口中的蠢物主要表现在不理解与不认同人生智慧的区别上,不理解是自身不能明白懂得,不认同是懂得却不认可。对叔本华来说所谓的蠢物,主要是指这么几个部分,首先是当时大多数人是不理解,另一小部分是不认同,更小部分是理解认同却由于各种心理因素而有意曲解,甚至误导更多的人走向曲解。所以这些都是他不屑的。他与母亲反目,没结婚没有后代,而且直到晚年他的思想才被社会接受与认可,可以说叔本华几乎一生孤独,连他这样系统的理解并能立言传承智慧的睿智之人,也被人类社会蹉跎成如此这般,还能说什么,一会要吃两份麻辣小龙虾来消灭这个小意心思。
但从他的书中来看叔本华不是不懂这个社会,或者说不具备情商,也不是简单的不妥协偏执倔犟,更多的是遗憾与怜悯。应该不是不懂不具备,是不想将时间精力浪费在这些事上。有人会说可以即有知慧又安享人生呀,这样都想要,哪边都占点的想法,很多时候确实是解决方案,但更长远的看这就是鱼与熊掌的问题,兼得不了,不信或强来最后两样都没有。从叔本华这看,不是很愉快的发现,安逸欢愉或人情练达与人生智慧是不兼容的呀!我们说叔本华一生孤独,那做为读者的你家人朋友一群,时而欢聚一堂,但你真的就不孤独了吗?“一个人如果不具备他那个年龄应有的智慧,那么,他将会有那个年龄段的所有烦恼。”“毫无意义的事物一直在增多,因为,在经过不断的无数次重复之后,许多事情原本看来对我们至关重要,但后来却变得没多大意义了。于是,与晚年相比,我们会更好地回忆早年岁月。我们活得越老,就越没有多少事情值得我们重视,或者对我们意义重大。”我们就可以把它们正确地放在一个连贯统一的关系之中来理解。我们也就洞见了万物的本质。
“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之中,还有某些东西是超越所有这一切的。它是一个异常复杂的事实,并且时时被验证着,那就是:我们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愚蠢;相反,我们也比我们所认为的还要明智。只有在饱经世事之后,我们才会发现这个事实,并且,那已经是很久之后了。在我们身上,某些东西远比我们的头脑有智慧。
智慧应该是将知识、经验等等吸收有效消化后形成自身的系统,这个过程要将碎片化的、东放西放的零乱的、潜意识不清晰却总是萦绕着的这些混乱,进行一个归类整理,才会有了自己的思考与思想。而要成为真正的智慧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生活就是修行,漫漫长路上下求索。
了解自己,了解世界,探求自己的人生智慧。
人生的智慧(西方经典文库系列) 读后感 第(2)篇
——读《人生的智慧——如何才能幸福度过一生》
幸福是什么?如何得到幸福?对此,古往今来许多智者、名人给出了无数答案,但正如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开篇所指出的那样:“不同时代的智者说的都是同样的东西;可惜所有时代的愚者们总是占了压倒性的大多数,总是以他们的方式一意孤行,总是和智者们的教诲唱反调——这种情形只会周而复始持续下去。正如伏尔泰所言:‘来来去去,世间永远愚蠢又邪恶。’”
哈哈哈,对我这样占压倒性大多数的愚者之一,这毫不掩饰、一针见血的讥讽还真是辛辣呢!但是,这不影响我喜爱读这本书,从中我甚至还感到人类始终是向善向上的,今昔对比也表明人类社会整体在呈螺旋式上升,这是多么的美好。
在本书中,叔本华将决定命运的根本差别归结于三方面:
第一,人是什么;
第二,人有什么;
第三,人在他人眼中如何。
通常前者比后两者更能带给人幸福。
一、人是什么
可以用广义的“个性”来表述。
包括: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格、智力和教养。
人时时刻刻都受到个性左右,“个性决定命运,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获得什么样的幸福。”
作者认为,幸福的首要关键就是身心健康,任何事都不值得牺牲健康去追求。
而人类的幸福主要源自内在,内在越有思想、越丰富、越乐观,乐趣越大,幸福感越强。
二、人有什么
很赞同作者所说的:衡量一个人的幸福,既要看他拥有什么,也要看他想要得到什么。作者打比方说,若不把两者结合起来考虑,就好比计算一个只有分子却没有分母的公式,是无效的。
作者认为财富和名望就像海水,越喝越渴,但是一定的财富也是需要的,它可以使人保持独立性。
三、人在他人眼中如何
不用过于在意他人的眼光。作者认为,除了启发我们去修正“如何看待自己”外,他人想些什么对我们一点也不重要。
他甚至毒舌:“如果有机会见证那些最伟大的人是如何尽量避免与傻瓜们打交道的,我们就会明白,过于在意他人说的话实在是太看得起他们了!”
在这本书中,作者认定人生幸福的本质因素是体格健康和独立自由生活的能力,是思想平和与内心满足,其他一切如荣誉、社会地位和名声等在必要时都应该被舍弃,以换取本质的幸福。
在此章节,作者花了很大篇幅讨论荣誉特别是骑士荣誉问题,对骑士荣誉作了嘲弄和鞭挞,这部分内容有点冗长无趣。
全书的要点大致如上。
或许受了作者终生未婚、朋友寥寥的影响,这本谈论幸福的书,几乎完全没有论及友谊、爱情、家庭等重大主题对幸福的影响,多少有些不足和遗憾。
叔本华是个有一定争议的人物,罗素和王国维皆认为其学说与行为有相悖之处,罗素直言其论调不真诚,而王国维则于否定中有理解与肯定,认可其是“为哲学而生,而非以哲学为生”。
读完全书,我自问:更懂幸福了吗?对幸福有新的领悟了吗?不得不说,虽然作者谈论了很多,不少观点很精彩,语言也隽永优雅,更有好多辛辣带刺又有趣的论述,但是,这本书所提出的幸福方法,依然跟其他类似书籍没有本质不同,不得不说,幸福的方法也都是相似的呀。
梅溪
2019.4.23
p.s. 此书读的是纸质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2015年11月第1版,2017年2月第4次印刷。译者是木云、林求是,翻译的文本读来挺流畅的。
人生的智慧(西方经典文库系列) 读后感 第(3)篇
关于孤独n之前读过不少叔本华的文章,这本是系统观之。读此书之前需知,叔本华属悲观主义哲学家。他的幸福观是宁静、安乐、守持自己的,当然这只是说在人际关系中的处世哲学,不是那种冒险进取型的态度。他极爱孤独,厌恶社交聚会,认为那是庸人无法面对浅薄自我,而集体互慰的逃避方式。类似的孤独颂歌,还有克尔凯廓尔在日记里写的:“衡量一个人的标准是:在多长的时间里,以及在怎样的层次上他能够甘于寂寞,无需得到他人的理解。能够毕生忍受孤独的人,能够在孤独中决定永恒之意义的人,距离代表人类动物性的社会最远。”n很有些道理,但我不认为是绝对的,不太喜欢这类决断性句子,虽然是克尔凯廓尔写的,虽然在集体中我们常有第二张面孔,虽然我也十分喜欢独处。我的意思是,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研究出发,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肯定不同意克氏的观点,人是会孤独而死的,就像人也会羞愧而亡一样。朋友Myth说,不过问题在于,一个胆小内向的人歌颂孤独,就像一个粗鲁莽撞的人歌颂勇敢,好像……不是很令人信服……克氏平时是极度惧怕和人接触的,甚至自己喜欢的人都放弃了,所以他浓墨重彩地歌颂孤独,也许只是为了让自己的自尊心好受一点……(此处存疑,或许克氏是惦量后的选择,不是逃避情感,就像卡夫卡一样。)n友自由之神说,很多哲学体系,有哲学家个体的心理感受在里面。我觉得有他的价值,即使自我辩护,不过过程很重要……n海德格尔也曾说“每个人都把孤独带入自己最伟大的时刻。”友廿一行认为,海德格尔和克氏所说的孤独,应该不同于一般的孤独,该是一种独特的倾听与对话。好吧,群论到此结束。另外我们常常要提醒自己,切勿好引用名人言论,一些话在某个语境中才成立,单挑出来是改簒,有纰漏,常让人徒生误会。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