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600字(3)篇
(2019-04-10 02:01:29) 读后感 -
作者:叔本华
“世界是我的意志,世界是我的表象。”叔本华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系统而全面的阐述了作者建立在他的哲学本体论——意志学说的基础之上的人生哲学。通过“生的智慧”,尤其是通过对宗教信仰的追求与实践,人可以克服意志,战胜欲望,从而解脱痛苦。作为叔本华的第1本书,《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不仅是他哲学思想的完美展示,也是他对人类的看法的完整记录。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600字 第(1)篇
哲学是什么?
哲学的本意为爱智慧,亦即一门追求智慧的学问。笼统的讲,智慧来源于知识,知识主要来源三个方面:宇宙自然本来就存在的,称为先验知识。人类社会生活过程中总结提炼的,称为经验知识。宗教信仰和精神感应到的偏于神秘的,称为超验知识。这几种知识的提炼和升华,思辨的过程,就构成了智慧,每一种智慧的系统化结果,就叫哲学。
哲学有什么用?
哲学被称百科之首,众学之王,其他学科都是从哲学分离分支分解出来的,它可以指导其他学科的进步和发展。哲学的实用用途较少体现在哲学本身,而是更多体现在其他实用学科方面,比如数学物理化学宇宙天体神学等等。因此哲学是一门主要以务虚为主的学问,是形而上的抽象学问,务实为主的学问是形而下的具象学问。
哲学怎么用?
用我们的传统文化的话讲,哲学其实就是道。领悟道学习道的过程,就是掌握哲学的过程。有术无道,止于术。有道无术,术尚可求。这样一看,道的用法就出来了,它是术的指导思想,帮助术实践和达到目标。哲学的具体实践在最根本层面的实用体现,就是形成了指导思想,比如国家的政治指导思想被称之为政治哲学,公司的经营指导思想被称为企业哲学,个体的生活指导思想被称之为生活哲学。
综上所述,哲学其实主要是一种认识论,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宇宙。认识的具体对象,自我是肉体与灵魂,社会是他人与众生,宇宙是时间与空间。认识只是起点,认识以后还要找到出路。这就是哲学的三段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实证问题。
叔本华的这本《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看起来短小,涵盖的却是哲学最重大的命题。他直接启发了后来的尼采哲学,以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作为理解叔本华哲学的一个切入口,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是一个比较不错的选择。我们就以叔本华为坐标,以弗洛伊德为参照,来对其哲学做一个有限的认识。
关于意志?
叔本华的意志论包含两个层面:
首先是作为有机生物的意志,这就是自我保存,即无论如何要活下去是表象,为什么要活下去很少有人想过(动物没有思辨能力也就更不会想),这就是生命的本能意志。
其次是作为无机物的意志,地球的万有引力,宇宙运行的自在规律,被叔本华统称为意志。一块石头从山上掉下来,如果它有思想,它会认为这是它的选择,这就是表象。事实是石头被地球的引力意志所操控。
也就是说,叔本华的意志论实际上就是一种万物的最基本的驱动力。类似于宗教所谓的第一推动力。宗教的第一推动是神创精神,叔本华不承认上帝,所以他的第一推动力是有机物的自我保存的生物本能,生物只是这个本能的奴隶而已。人为什么走路?表象是要去哪里,本能意志是防止他跌倒。人为什么吃饭?饿了是表象,本能意志是防止死亡。人为什么性交?表象是生理需要,本能意志是要延续群体存在。
至于无机物的衰朽腐败,表象是物质运动的结果,背后宇宙本能意志的驱动。比如有个视频说人类制造的塑料污染了环境,这是表象,本能意志是地球需要塑料于是驱动人类研制生产了塑料。这个说法当然有点夸张,但是很巧妙的说明了意志论的原理:你自以为由自己的自由意志所选择做的所有事情,其实都是受表象背后的意志驱使的结果。换言之,你的痛苦快乐悲伤,统统都是表面现象,你不过是意志的提线木偶,使你这样感受这样表现而已。
最后总结下,意志是什么呢?
就人这种生物而言,意志就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的“本我”,他通常是“不存在”的,除非人有意识的思索他,辨别他,他才会露出一点影子。这个发现“本我”的过程,就是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
当人在思索本我的时候,我是不在的。这就是为什么叔本华强调主体在时,客体就不在的原因。本我是主体,我是客体。意志是主体,表象是客体。
关于表象?
叔本华所谓之表象,就是一切可供观察的表面现象。人的生老病死,爱恨情仇。自然的春夏秋冬,花开花落,都是表面现象。叔本华对于表象的理解基本接受佛教的认识,认为四大皆空。物质方面,地水火风归于空。生物的生老病死归于空。因此佛教四大劫数得以完全成立,此即:成,住,坏,空。整个佛教在现象层面的认识论上,叔本华持赞成态度。
叔本华对于佛教唯一不同意的一点,就是因果报应之说。他基本上否定因果报应,这得从两个方面来看:现世上,当他观察到罪恶并未得到惩罚,反而跻身富贵权势;而善良的普通老百姓并未得到好的结果,而是饱受贫穷灾难的折磨。他因此责怪因果报应之说,质问现实悲惨至此,怎么可能存在因果报应?
关于来世,叔本华是完全持否定态度的。他否定上帝的存在,否认天国。因此也就不可能承认佛陀的存在,不可能承认西方极乐世界。叔本华的否定理由有二:一是可供观察的表象决定了表象只是有限和短暂的存在,不可能有来世。二是表象背后的意志是沉默和无声的,意志只追求实现意志的目标,并不为任何其他目的或者存在服务。由此,神和来世在逻辑上已经失去了立足的基础,也就不可能得到叔本华的承认。
表象为什么存在?这不是表象要存在,而是意志的驱使,但是表象自己并不理解这个事实。一个人为什么要活着?人自己并不明白,人以为自己的一切行动都是自己选择的,其实不过是意志在运动。人使劲的吃东西,在表象的人看来是自己饿了,在意志则是防止人死亡。为什么要防止人死亡?叔本华其实没解决好这个问题,除了使万物经历表象的痛苦,最终走向毁灭,意志是否还有什么其他原因?意志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又是什么样的意志决定了可以观照的这个存在意志?意志的意志又究竟为何而存在?意志的意志背后究竟还有什么存在?这些都是叔本华哲学的硬伤。
也正是因为叔本华没有完整的解决好这些问题,因此他的哲学在本体上其实是残疾的。所以由始至终,除了沉浸于审美活动和依靠审美去短暂的对抗意志,对于持久的解决意志的寂灭究竟要怎么达到,始终无法说清楚的原因。
这就仿佛一种疾病,叔本华告诉人们说这个病吃这个药可以治好,但是下回这个病还是会发作。因为他的药只能治标,不能治本。他没有治本的药,是因为他根本就没有找到根源,虽然他知道需要治本。他竭尽全力找到的仅仅只是造成表象这个疾病背后的病毒意志,但是造成意志这个病毒的东西究竟从何而来他不知道,也就不必妄谈彻底的解决意志。
现在我们继续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来观察表象,表象是可以了解和认识的,因此对应表象的就是精神分析中的“自我”。自我是敏感的,被火烧时知道灼热的痛苦,被寒风吹时知道冷的痛苦,饥饿时感受到肠胃的痛苦。生老病死,爱恨情仇都是自我痛苦的渊薮。当我们感受到这些感受时,这些感受是我们的客体,而我们的自我则是主体。
意志和表象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叔本华有一个钟摆的比喻,用以说明处于意志和表象中的人之痛苦。意志驱动人运动,去追求欲望表象的满足。但是一个欲望满足以后,人就陷入了无尽的空虚中。于是又追求下一个欲望的满足,然后继续陷入空虚。这个过程无限循环,没完没了,直到人走向死亡,无力再去追求和满足表象的欲望,一个人在痛苦中生命结束,这个个体意志终结。而直到最后时刻,这个个体的欲望表象都是未获全部满足的,他是充满遗憾和痛苦的。肉体以及精神,双重感受皆是如此。
这个满足和空虚,就像钟摆的两端。满足了空虚,空虚了又去追求满足。表现的是表象的欲望,驱动的是本体的意志。人就这样摆来摆去,痛苦而悲伤,但无力解脱。如果人自杀,依然是意志的胜利,因为人是在意志的主导下走向自杀的。这里很有游戏感,比方一个人玩游戏,玩厌烦了,于是让自己控制的角色去死,一个游戏个体意志消亡。游戏中的角色如果有思想,会认为是自己选择去死的,他不知道,其实是玩游戏的玩家(游戏意志之上的更高意志)驱使的。
如何超脱这种意志与表象带给我们的痛苦?
叔本华开了两味药,一味短暂治痛,这就是审美活动,在欣赏艺术的美妙中暂时遗忘痛苦。另一味长期有效,叫做寂灭意志。这个寂灭不是以和意志与表象达成和谐共处为目标,而更多是要反过来控制意志,使意志服从我们的命令而存在,使表象根据我们的要求而存在。用世俗的眼光去看待叔本华的这个雄心,其实很类似于白日飞升,坐地成仙。但是这个成仙的路径是如此幽秘,以至于提出这个思路的叔本华自身也并没有切实的方法去实现。就是说,他自己其实也并没有坐地成仙,完成寂灭,使自己置身于意志与表象之上,试问,又怎么可能帮助你我吃下这一味永恒摆脱意志与表象之药?
待续……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600字 第(2)篇
接上……
当然,提出了需要这样一味药而自己并没有研制出来,不意味着后面人做不到。这是叔本华哲学带给我们的一种希望和信心,在更远的未来,我们的后人一定能够找到切实的路径,使人类在一定程度完成这种超越性的肉体和精神同时实现的飞升。
现在,我们继续沿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去看待这个试图摆脱意志与表象的我,此即“超我”。超我的存在,主要就是为突破意志对于我们的控制和表象对于我们的局限。超我越发达,我们的痛苦就越少,快乐就越多。叔本华的这个超我到了尼采那里,就成了“超人”,所以尼采的哲学又被称为超人哲学。
到此为止,我们基本清楚了叔本华的意志之我(精神上的本我),表象之我(精神上的自我),以及试图控制意志与表象之我(精神上的超我)。作为叔本华的哲学追求,是要试图分解三个我,从而实现我的存在自由。作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追求,则是要调和三个我,从而实现我的存在自由。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直接来源于叔本华的哲学,但他看到了叔本华哲学的局限,即目前还走不通的对于意志与表象的超升之路,转而寻求与意志与表象的和平共处。简单说,就是既然我消灭不了你,那么我就要想办法和你和平共在。
区别在于,在叔本华这里,生存欲望是第一意志。而在弗洛伊德这里,生殖欲望是第一意志。生存的对象是自己,生殖的对象是自己的延续,即后代。为什么在弗洛伊德这里明明作为第一欲望的生存反而被束之高阁?这是因为弗洛伊德领悟到,叔本华的超越在自己身上是不能实现的,但是人只要能够生殖后代,就有超越的可能。换言之,一个人是会死的,但是只要他有后代,在某种意义上他就是永生的。因此一个意志最终的追求,其实就是延续意志,而延续的方法,就是在生殖冲动下实现的后代延续。当然,这个逻辑不会得到叔本华的认可,因为在某种程度上,他是反对生殖后代的。
叔本华哲学的意义是什么?
由于叔本华的哲学受佛教的直接启发,因此我们还可以从佛教这里找到叔本华哲学的内在逻辑和追求所在。
简单说,佛教其实具有两种教义:消极教义说,无论如何,你是会死的,因此不如不要浪费时间,什么也不用干,不为善也不为恶,停下来在冥思中寻求解脱之道。积极教义说,无论如何,你是会死的,既然如此不如抓紧时间努力行动,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在创造中发现解脱之道。一静一动,都是在努力追求解脱之道。
叔本华的要求,主要还是以静为主,即努力不要做意志与表象的奴隶,不要被欲望所左右和驱使,尽可能在审美的愉悦中度过一生。因为如此,所以叔本华一生未娶,未生育后代,未努力追求财富。当然,问题也就恰恰出在这里,世间又有几个人象叔本华那样可以有机会坐拥巨额财富,从而可以站着说话不腰疼呢。由此故,人们依旧沉浸在欲望的表象里,被意志驱使着在钟表的两端痛苦的摆来摆去。再深刻点讲,就算坐拥巨富那又如何,依然会有别的表象欲望促使着人去追求去痛苦,去满足去空虚。
即便从佛教的角度而言,就算一个人修成了罗汉果,还有菩萨果值得追求,修成了菩萨果,还有佛果值得期待。这种人类思想的进阶一方面消极短视,一方面也积极乐观,具有相当深刻的复杂性在。当然,这个纠结也是人的短暂性这个现实决定的,正因如此,才有了哲学家们不断前赴后继,想要解决人这个短暂存在和永恒本体的统一追求。
到这里,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叔本华哲学中的悲观都有哪些表现:
一,人受表象欲望的欺骗,只能在欲望里满足后空虚,痛苦悲伤,一可悲。
二,人受意志的驱使而不自知,二可悲。
三,人就算理解了意志与表象的事实,也不能完全从中得到超越,三可悲。
四,人自己如此也就罢了,居然还生殖后代,使后人继续持续这个过程,四可悲。
世人所谓叔本华悲观哲学的理由,大抵如上。然后是面对这个悲观现实,叔本华开出了三个药方:
一是在绘画,音乐等等审美中获得愉悦,暂时遗忘可悲的事实。这里的积极意义是鼓励人们提升知识修养,提高审美,达到更高的生命境界。这其实是以表象来满足表象,条件是要提高自己的表象能力。在精神层面,这是要求自我要能够战胜本我。
二是在寻常的生活里寻求寂灭之道,感受意志认识意志最终反过来控制或者超越意志。这里的积极意义是鼓励人们要敢于面对现实,从而战胜现实,它是非常无畏无惧的精神,仿佛佛教的在大无畏金刚。这其实以意志对抗意志,条件是要首先认识意志理解意志。在精神层面,这是要求自己的超我能够指导自我。
三是尽可能不要生殖后代,因为“没有意志,就没有表象,也就没有世界。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虚无。”“人唯一的罪恶,就是他出生了”(以上引自本书)。这里看似消极,实则是具有积极意义的。那就是一个人,他必须认真慎重的考虑,除非他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认识理解甚至超越了以上现实,做好了足够多的准备,否则生育只会给自己和后代带来无尽的灾难和痛苦。这一点,和叔本华自身的人生境遇有关,父亲自杀,和母亲关系不好都带给了叔本华极为惨痛的生命体验。
到此为止,我们就基本管窥了叔本华哲学世界的逻辑和结论。
一种完整的哲学,有三个基本的要求:提出命题,解答命题,验证命题。叔本华的哲学完整的提出了命题,并在一定程度上解答了命题(但不够完全,因为他只说明了存在的意志和表象,没有说明造成这个存在的存在是什么,这也是他所以说不清楚究竟如何是最终寂灭的原因),最后的验证命题上,其实并没有完成答案。因为审美愉悦仍然不过是以表象满足表象,寂灭则干脆只是提出了方向,根本就没有可供行走的路径。
2019-1-28于三亚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600字 第(3)篇
1,世界是我的表象,是意志的客观化表现。一切意志的客观化表象存在于时间、空间的维度都必然满足充足理由原则。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植物到动物到人类,万事万物都受意志支配,只不过人类是意志客观化的最高级表现。意志的盲目冲动的原始力量挟持着万物不断发展、不断繁衍,持续前涌,永不熄灭。而人类作为意志投射到世界的表象之一,生存的唯一目的不过是在意志的支配下沦为意志的工具,为意志的延续服务。2,生命就是一团欲望的集合体。而人生则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来回摆动。当一个欲望得到满足,短暂的欢愉不过是痛苦的暂时抑制,随之而来的则是无聊空虚;而当欲望得不到满足则又让人痛苦。3,作为生命意志的肯定,当认清世界的真相后,生命作为意志的表象,面对一切痛苦和磨难,只会更加无所畏惧、斗志昂扬,过去或未来不过是摩耶之幕下的空虚幻象。现在也许可能是相对真实的东西。4,在经历巨大的痛苦后,要达到真正的超脱,唯一的出路就是对生命意志的背叛,即生命意志的否定。自杀不是生命意志的否定,自杀恰恰是生命意志的肯定所带来的巨大痛苦不能承受而选择的软弱。虽然纯粹理性静观能带来片刻的宁静,但那不过是意志欲求的暂时性缺席。而生命意志的否定,则是在识破世界的真相后对意志的主动抑制。如禁欲、苦行、极简生活,期求最终达到内心的平静。5,人生注定是一场意志的肯定与否定交锋的持续战斗。在肯定与否定的两极,是否能求得一个平衡?作为意志的短暂客观化存在,不停的欲求确实是带来痛苦的本源,我们能做的也许是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欲求,在这被意志所奴役的短暂存在中,不至太过难堪罢了。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