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仨 读后感(3)篇
(2019-07-02 15:33:06) 读后感 -
作者:杨绛
1998年,钱钟书逝世,而他和杨绛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杨绛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我们仨 读后感 第(1)篇
归途已觅,先生已归
文|苏诉
去年五月,杨绛先生去世,当我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还不肯相信,先生怎么会去世呢?那时候,我忘记了,是人,都有生老病死,何况,先生已是百岁老人。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杨绛在《我们仨》中这么写道。
如此想来,先生的离开,该是找到了她的归途。
初次遇见《我们仨》这本书的时候,它摆在书店书架最显眼的地方,高度刚刚好,不用仰头就可以看见。她看起来朴素而单纯,采用的是日本的浅棕色条纹纸,不加任何图案或照片,封面上只有代表我们仨的三个单词,“Mom,PoP,圆O”以及先生手写的“我们仨”。
先生提笔开始写《我们仨》的时候,已是92岁高龄,她用三四个月的时间写出了一个家庭漫长的63年历史。那些平淡的文字下,隐藏着一个老年人深重的痛苦,我不知道需要多么大的勇气才能把那样的苦痛转化为平和的文字,给读的人温暖和安静。
我未曾亲眼目睹先生一家人同病魔斗争的艰难,但透过平淡的文字,我可以感受到先生掩藏于心的痛苦。一个身子虚弱,却内心强大的女人,让人发自肺腑的钦佩。
先生向我们这些读者展示了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她记录了“我们仨”共同走过的一段悲怆而温暖的旅程和一个人思念仨的凄美情思,几十年的相守互助、平淡无奇、相聚相散通过简单的文字展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忍不住为此留下泪水,之后还有淡淡的感动。
本书分为三部分,“我们俩老了”中,先生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则以梦幻的形式表现了这段深重的情感经历,最后一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以平时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女儿与钱先生相继逝世,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1997年早春,钱媛去世,1998年末,钱锺书去世,一个温馨的学者家庭就这样失散了,就这样轻易的失散了,而相继送走女儿、丈夫的杨绛先生该是如何痛苦。
我们不得而知,通过文字也只能窥见一丝半毫。
都说人生有三苦,年少丧父,中年丧夫,年老丧子。
可是不论是年少丧父,还是中年丧夫,人生都还长着呢,痛苦总会因为时光的流逝,年岁的增长缓缓散去,可唯独老年丧子,时间所剩无几,经历过世事沧桑,本是以享天年的时候,失去一生中最重要的人,这该是何其悲痛。
先生偏偏是在这样的年纪,失去了相伴一生丈夫,失去了懂事孝敬的女儿。
她在书中说,“‘我们仨’其实是最平凡不过的。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她的愿望很简单,但也很难实现。
读书的时候,我的面前总会出现这样一副画面,一个安详的老人,坐在家中的书房里,阳光洒满房间,她提笔缓缓记叙着家庭的琐事,写下至情至性的回忆,因为想到什么趣事嘴角微微地扬起,又慢慢地隐去。画面宁静而又美好,带着淡淡的哀伤。
周国平在《古驿道上的失散》一文中写道,“书出之前,已听说她在写回忆录并起好了这个书名,当时心中一震。这个书名实在太好,自听说后,我仿佛不停地听见杨先生说这三个字的声音,像在拉家常,但满含自豪的意味。这个书名立刻使我感到,这位老人在给自己漫长的一生做总结时,人世的种种沉浮荣辱都已淡去,她一生一世最重要的成就只是这个三口之家。可是,这个令她如此自豪的家,如今只有她一人存留世上了。”
相遇,失散,本就是人世间最寻常的遭遇,可于一个家庭而言,最怕的也是永不再聚的失散。一个老人,于暮年回忆着凄怆的往事,回忆着温暖的往事,不知是幸,还是不幸。
当然,有的时候,我也觉得先生挺幸运的,她这一生虽颠沛流离,但总是和丈夫待在一起,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放在她身上,很是合适。这样想来,先生也很幸福。
在《我们仨》的最后,先生写道,“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居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先生离开已有一年,我想,她应该已经寻觅到了归途吧。
我们仨 读后感 第(2)篇
《我们仨》似乎是一部回忆录,记录了杨绛先生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人生匆匆,如梦幻泡影,一晃而过,没几步,便迷失在那个久违的古驿道了。这本书应该是杨绛老师写给生命的吧,我没资格做出些许评价,个中收获大家自行去文中汲取吧,在此只说说自己的感想便罢。
细腻的微风滋润着沉静的大地,匆匆的暖阳抬起额头正大口大口地呼吸,只惹得浪潮翻涌,云朵旖旎。我在海滩的沙地上快乐地时而停顿时而奔跑,小小的脚印一路踏去,留下许多贝壳消失的痕迹,而我的口袋也渐渐地隆起。
海边有一座房子,一间菜园,四周围起的是占满爬墙虎的篱笆架子,那便是我的家了。烟囱那处正舞动着一缕灰白的炊烟,似乎是在向大海昭示这片土地的生机。我知道又该吃饭了,此刻,一定是爸爸悠然地坐在客厅的摇椅上看报,妈妈则激动地在厨房大显身手呢!
……
记得小时候便经常有这种“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幻想了,在童话里“我们仨”一直都会很幸福很幸福。但是杨绛先生说得很对呢。(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杨绛先生的《我们仨》里,大家读的就是生活,真实的生活。如作者一般,大家大多数都是从孤身一人,到两个人,再到“三”个人,最后又回到一人孤身的。我们孑然一身地来,慢慢地获得又慢慢地失去,然后便孑然一身地消失了。 中途会有相识相知相守相恋,也有相闹相离相散相失,有相濡以沫,也有相忘于江湖。
人生来那一刻就注定了离孤独和死亡越来越近,时间便是见证者,我们不可回避地活着,因为这世界还有爱,爱可以改变一切。我们真该珍惜时间啊,珍惜那时间缝隙里遗失的爱!
我们仨 读后感 第(3)篇
看完这本书很触动,尤其是最后圆圆写的文字和给爸爸的画的图,看哭了。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在父母面前还像个孩子,那么纯真,那么可爱的去一一叙述和父母生活的小细节,去回忆那些乐趣。在写这些信的时候,她被病痛折磨,心心念念的父母。父母在,不管多少岁,心里是安心的,可以任性调皮天马行空,因为我还是个有爸妈疼爱的孩子呀!最近有一档节目讲一个女星问为什么父母一定要子女结婚?作为长辈的一个男性回应道:如果父母不在了,我们就能很强烈直触死亡感。我父母健在可能不能很深体会这种感觉,但是道理领悟到了,想想如果父母离去的场景我难受得很,这世上再没有无条件支持我,帮助我,疼我的人了。不能一回家就有爸妈的暖言笑语,一坐下就有热腾腾的鸭汤喝,也吃不到爸爸做的顶好吃顶好吃的大肠羹、红烧肉、猪蹄……也不能赖床到中午妈妈过来叫我吃午饭,也不能在受伤或是难过的时候回家疗伤了。那个家好空啊,一点温度都没有,好孤独呀,一点声音都没有,只剩下满满的回忆和思念,我要靠着什么在悠长的岁月里好好活下去呢?所以父母在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更何况是如此尊重自己,懂自己,疼惜自己,像朋友一般的父母呢?圆圆在生命的尽头,有遗憾但我想也是幸福知足的。杨老很心疼,三人心意太过相通,她在梦里亦真亦假地感知到了女儿和丈夫双双的离世,那种悲怆,是难以言表的。我们三能把女儿,父亲,母亲的身份都做的如此之好,我们的家如此之和谐有趣,我们的关系如此之真挚亲密,真的很难得!敬佩!悟得他们做人处事之道:不争不抢,不因名利失去初心。我要的便是那一处安瑜,用生命静静地守护即可,余下的便是我们自己的自在,做做我们自己喜欢的事儿,真好。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