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
(2019-06-27 09:54:10) 读后感 -
作者:古斯塔夫·勒庞
《乌合之众》120年来研究、剖析社会心理学最为深刻的经典之作,作者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是研究社会心理学必读佳作。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1)篇
在微信读书里,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大概有十一个版本,一盘点我的书架,居然也有五本之多。重复了这么多,不看完就有些对不起自己的收藏了。
乌合之众在中文里一直是个贬义词,但这个词确实精确地表达了一个群体表现出来的一些不好的东西。《乌合之众》是古斯塔夫创作的社会心理学非常重要的著作,它是一本研究大众心理学的著作。
古斯塔夫在书中总结出了几个群体心理特点:第一,冲动与多变;第二,易受暗示和轻信;第三,情绪的夸张与单纯; 第四,偏执与专横。
就是这几个特点,古斯塔夫于是把群体定性为乌合之众。或许说群体是乌合之众很过份,但是,在一个群体里,无论这个群体在做着好事还是坏事,群体里的人总是很容易冲动,只要有一点点外在对群体的怀疑,很多人就受不住开始互相攻击。
也许有人说,我比较冷静,不容易被蛊惑,我只想在这个群体里做个安静的美男子或者美女子,然而在群体中,具备足够强大的能力来抵挡情感暗示的人寥寥无几,因此易于在趋同的洪流中迷失。
还记得去年新闻中报到过暴走图的新闻,一大群人走上街头,无论是人行道还是机动车道,只要他们经过,都会被堵得严严实实。当有人提出批评时,这些人都以自己是在健身作为借口进行反驳。仿佛健身的人都自带光芒,所有的人都得为他们让道。
“群体是个无名氏,因此也不必独自承担罪责。如此一来,总是约束个人的责任感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古斯塔夫作为社会心理学研究,他对群体有着非常深刻的了解。如果联系着历史和现代的一些事件,就能对群体所表现的一切能有所防范。
“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独立的个人,但是从感情及其激动的行为这个方面来看,群体可以比个人表现得更好或更差,这完全是环境的问题,一切取决于群体所接受的暗示具有什么性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在国外,大规模的群体活动常常举行,比如美国竞选总统时,非常了解群体心理的人总是能够赢得更多选票,他们在群体面前夸大着他们的能力,空口许下很多可以不用实现也无法追究的诺言。群体在演讲人的煽情下情绪高昂,欢呼不断,仿佛美好的日子在一下秒就能出现。
过去,我常常奇怪为什么那些竞选的人为什么不去实现他们的演说,现在才明白,他们只不过是需要群体的选票来完成他们隐藏在深处的目的。
“同群众有密切交往的演讲家,能够在群体中激发出对他们有诱惑力的形象。只要他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他便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没有任何一个可以完全遗世独立,他所做的一切都必须在他人的帮助下完成,因此,无论他是不是更喜欢安静地一个人呆着,他的身边都无法拒绝一个小小的群体。
不是所有的群体都是乌合之众,因为群体虽然会表现出一些无知,但它更蕴藏着巨大的力量。比如当天灾人祸出现时,一个个爱心群体就迅速出现,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还有,每个人都需要在一个群体里获利自我成长的力量,因此,他总会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参与一些小的群体。
虽然我已经变得内向,但我还是加入了一些微信群,绝大多数都是与我的兴趣爱好有关:比如诗词,比如读书,比如摄影。在各种不同的群里群员们找到共同点,一起聊着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对大家的兴趣爱好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提升,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
2018.4.12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2)篇
第二遍读完,收获满满,对我的三观产生了一些较大的冲击。之前心中或有或无的一些对于大众的正见或偏见都在这本书里边找到应和之处。整篇从大众的心理、感情、道德、观念、信念、领导人,以及大众所组成的陪审团和议会都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例子也用了法国大革命各种事件做佐证。最早开始拿起这本书,完全是因为名气而来。看完之后,才发现盛名之下无虚士。里边所要表达的思想还是能够给我们这个常常面对民众裹挟的民族一个警醒。即便是一百多年前的书了,可现在很多时候,我们的民众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也完全符合这本书中的描述:鲁莽、野蛮、冲动、容易被暗示、被蛊惑。在这个一直崇尚家庭、宗族、党派的社会里,我们更应该谨慎地看待来自群体零零种种。此外,教育的那一章也让我很感慨。我们现在教育系统大部分所教的不就是书中所说的学而无用的死知识吗?很多人学完出来又不甘心去做一些自认为有失身份的工作,这样又变成了学而不用。“学而无用”结合“学而不用”,只会使受教育者强烈不满,深感落差。即便这些人中有人找到了还算称心的工作,在获得工作后也很可能将之前所学的知识抛之脑后,每天伴随着被掏空的感觉回到家中,丧失任何主动学习的欲望,被如抖音之类的娱乐奶头所腐蚀,日复一日地过着平庸的生活。教育时付出巨大,收获却甚微。想想好像就是我面对的处境,n不过,如果换个角度来看,我又觉得人类有这个乌合之众的特点,也可能是从作为动物时为了适应生存演化而来的。当组成群体的时候,这个群体的生命便产生了,有时使人能够为了这个大生命而牺牲掉自己的小生命,也有时使人为了维护这个大生命来释放出自己本来动物的凶残。所谓的群体的鲁莽、冲动、缺乏理性是能够帮助群体更好地在原始的情况下生存。不过,人类在作者的年代和现在已经发展成超出仅仅为维持着生存的状态,所以那些曾经的“优势”也变成了“劣势”。人类跳出了动物演化的框架,开启了文明。如同当物质极度缺乏的时候,导致人类得糖尿病的一些基因其实能够帮助人类更好地生存。可是在物质非常充足的现在,这些基因又成了让我们生病的根源。这本书从总体来看很在理,但的确也有些过于偏激了。我们进入群体后真的会变得没有理性吗?变成了被人愚弄的提线木偶吗?这也过于简单粗暴了吧。如果真的把他的观点奉为圭臬的话,只会让我们越来越自视甚高,对民主充满鄙视和信任,进而更加支持独裁管理和威权制度。对于这方面的思考,还要多读些书,多观察一些社会现象,自己进行一个完成的思考,才能不成为作者所说的“大众”。希望看这本书的人,不要成为这本书的乌合之众。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3)篇
作品完成于1895年,虽然和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有些脱轨,但是其中还是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在本书中,作者提到,当一个人正常人融入到一种群体当中,就会丧失自己的判断能力,因为群体是低智商,无异议,情绪化的。
不由得想起来我们生活中的例子,有很多时候,我们在跟着其他人的节奏走。
书中也介绍了领袖是用何种手段让大家成为一个支持自己的群体,那就是用短句断言,并且重复再重复,不断地传播出去,简直是生活中真实的写照,因为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看完这本书虽然只是明白了个大概,但是给我的收获很多,或许作者对某些事情看法偏激有待数据考证,但并不影响这本书给人的思想予以启迪。
我们生活中要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个体,即使无意间成为了集体中的一员,我们也要怀着理性的心,能进能出,理性判断,在个体和群体中不断游离,因为在今天生活的时代,既要有个体,也要有群体。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