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识与爱情(黑塞作品09)读后感400字(3)篇
(2018-10-01 17:39:29) 读后感 -
作者:赫尔曼·黑塞
这本书是黑塞经过青年时期的摸索与成年之后的自我追寻之后所创造的杰作。此文笔法优美抒情,情爱清新动人,通过追求完全相反的两个人的经历描述了潜藏在人类心中的两个灵魂——知识与爱互相抗争与吸引的过程。
知识与爱情(黑塞作品09)读后感400字 第(1)篇
重温黑塞第三本
你是偏于精神的,还是偏于灵魂的?
我们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答案是什么。也没有人会是纯粹的戈特孟和纳齐士。从戈特孟开始随心所欲的流浪生活,我突然之间发现这本小说其实是黑塞的童话。所以,黑塞塑造了这样两个极端的,完全相反的人物形象,而情节几乎是完全为构造人物形象甚至是为了揭示思想而服务的。这样一来,我们看这本小说的时候就不该去看重情节的发展,不应该去考虑文本塑造的世界的真实性与合理性,而应该尽量沉浸于黑塞想要描述的那个童话世界。
这个童话世界里,有艺术与秩序,有长者与朋友,有爱情与欲望,有流浪与死亡,有阶级与灾难,几乎涵盖了所有我们能想象到的世界,只不过是浅浅勾勒,而并不做过多的描述。因为童话世界里的“小王子”才是重点。
我们可以这样简单地看待,精神是纳齐士,象征着父亲,权利,秩序,知识,理性;而灵魂是戈特孟,象征着母亲,艺术,情欲,感性,死亡。小说接近结尾有句话说,精神是灵魂的终点。但这句话是纳齐士说的,我认为它并不是代表着黑塞本人的观点。直到结尾的时候,纳齐士与戈特孟的多次谈话与结局证实了我的想法。精神与灵魂不可分割,而死亡是它们共同的终点。但是灵魂似乎与死亡的本质更加符合,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小说从开始到结束戈特孟一直在寻找自己的母亲。
人生有来处,才有归处。有生命,才有死亡。
我是没有勇气的人,没有勇气的人不会流浪。戈特孟性质的流浪生活对于我来说是不会存在的。他厌恶父亲,追寻母亲,所以追寻情欲与灵魂。而我将会追寻一切,这也意味着我会更纠结,更凌乱,不会像戈特孟那样纯真地追求自己的艺术生活。而我能做的就是,尽力让自己心中的戈特孟和纳齐士和谐相处,尽力做一个偶尔快乐的人。
知识与爱情(黑塞作品09)读后感400字 第(2)篇
有点深奥,整个小说的人和事都是有一系列象征意义的,所以是不能把它当成什么现实故事来读的。另外,作者的思想受宗教思想影响很深重,不知道西方思想方面著作都是这样,暂时还未读太多这类书籍,不好下定论。但整体还是一部蛮不错、充满智慧、引人深思的小说。目前的理解是,一个人在少年时期,被一个有智慧的长者指引,开启追寻自我之路,而这个追寻自我的过程通常是充满艰辛但也会充满快乐的,在不但的与自我、世界接触的过程找到自我,并逐渐成就自我。看尽世间的一切美与丑、生与死、爱与恨才能最终悟道,开出最美的艺术之花。感受的东西需要切身经历去领会,所以这也是与书本、文法不同之处。知识与感受是两种都很重要的东西。这本书应该是那种每次读都能有些体会的书。
一些不足之处:翻译不是很好,连书名的翻译也不太赞同,“知识与感受”可能更准确点,虽然没显得那么雅致。书中的很多价值观不太认同。有不少错别字。
知识与爱情(黑塞作品09)读后感400字 第(3)篇
戈特孟是天生的天才艺术家,情感大于理性感受大于逻辑,受不了规则的束缚,纯粹且真诚。不过他并不知情,就像所有人一样在摸索中不断找寻自己实现自己。n那齐士像上帝般接纳与包容,是戈特孟的知己、伯乐,是关键时刻滋养艺术的厚土,被戈特孟强烈吸引甚至产生了爱。这种爱来自无法言喻的美的吸引力,而这样的美感,能被那齐士感知的美感不在别出,正在戈特孟的身上。n书中花大量笔墨描写戈特孟的自由、流浪与女人的欢愉,当然也有劫难。正当我觉得他的日子难道就要这么虚无缥缈的发生下去的时候,他又与那齐士相遇了。自由流浪前后,大段的那齐士与戈特孟的对话,真的是精髓啊。是黑塞关于思想、艺术、人生的哲思。n“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伯乐之于千里马正如那齐士之于戈特孟。最后的告白与床边相守,此生足矣。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