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下人的悲歌读后感心得体会(3)篇
(2019-04-18 18:41:56) 读后感 -
作者:J.D.万斯
2016年在特朗普竞选美国总统成功的第二天,这本《乡下人的悲歌》突然冲上美国亚马逊销售总榜第一名,美国第一大报《纽约时报》和影响力颇大的《泰晤士报》对此书的推荐语都是“读懂特朗普为什么能赢”,用一本小说讲透了美国社会底层是如何失去了社会流动、上升、奋斗自强的空间、机会和动力的!比尔·盖茨、《从0到1》作者彼得·蒂尔、《经济学原理》作者格里高利·曼昆等美国政界、学术界、投资界大咖一致推荐,同名电影将由《达·芬奇密码》导演朗·霍华德执导。在《乡下人的悲歌》中,J.D.万斯真实讲述了社会、地区和阶层衰落会给一生下来就深陷其中的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万斯的外祖父母从肯塔基州的阿巴拉契亚地区向北迁居到俄亥俄州,希望逃离那可怕的贫穷。他们通过努力跻身中产阶层,最后他们的外孙从耶鲁法学院毕业,这是传统意义上成功实现一代人向上流动的标志。《乡下人的悲歌》是一部极其动人的回忆录,包含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诸多幽默元素,记述了向上流动到底是怎样的感觉,也对一大批人丧失美国梦的现象作了思考。这本书同时也是一部深刻的社会评论,通过作者的成长故事与经历,以“局内人”的角度,带领我们以更宏观的视野,深入探视美国蓝领阶层所面临的困境与危机。
乡下人的悲歌读后感心得体会 第(1)篇
四星。全本读完,有些郁结。
乡下人的悲歌:这不是某一个乡下人的个体,而是整个族群的标签;这也不是一首简短的悲歌,而是永不间断的演奏会。
即便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贫穷的人依然到处皆是,无论是物质上的贫穷还是精神上的贫穷。
当我们想到美国的时候,我们想到了什么。美国梦?富有?奸商?世界警察?民主?同性恋合法?持枪合法?种族歧视?
在如今的美国,种族平等已经成为了政治正确。然而,除了文体娱乐之外的行业,绝大多数精英阶层依然被白人占领,这里涉及到很多复杂的原因,也不是本书阐述的中心内容。
不过,我之前从没想过生活在美国的白人也会举步维艰——“白人工人阶级”的幸福指数比生活在美国的黑人族群,拉丁裔移民和墨西哥移民都要低。
美国中产阶级把他们当做社会上的蛀虫,他们也自甘堕落:吸毒、滥交、懒惰、狂躁、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又固步自封,狂妄自大又胆小怕事,虚荣自满又谨慎自危,这是一个矛盾的社会聚合体。
阶级固化,在任何一种政体中都存在。当你在一个固定的圈子中出生,成长,教育,生活。便很难打破固有认知,认为世界就是这个样子。
作者可以算是一个幸运的人,也是一个努力的人,他出身在白色垃圾(这是美国人对白人工人阶级的统称,作者自己说的…)的群体中,经历了不幸的童年;幸运的是,在他的生命中遇到了几位贵人:他的姐姐,阿嬷,蔡美儿教授和妻子,为他的人生指明了方向。
从高中毕业之后,进入了海军陆战队服役,这可以算是他人生真正的转折点。部队的经历让他学会了自律,不怨天尤人,怜悯以及奋进。
同时塑造了他坚韧的性格,退役之后,通过努力竟然被耶鲁大学法学院录取,这可是全美顶尖的法学院,从此让他接触到了不同的阶级,不同的视野,以及不同的人生。
然而本性中的劣根性也曾让他步履蹒跚,他认知到了自己性格中的缺陷,多亏了善解人意的妻子,让他一路披荆斩棘。
可是,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又有多少局限的人能跳出自己的视界去拥抱更广阔的天空?
作者走出来了,所以他以过来人的身份为广大读者阐释了这样一个群体,这是一种叙述,也是一种鞭策,更是一种期望。
这,也让我看到了美国的另一面。
乡下人的悲歌读后感心得体会 第(2)篇
阅读的过程中,几度兴奋和激动!作者是典型的儿童期心理创伤的例子,展现创伤的同时,也让我们坚信人性的坚韧,以及那些对于儿童心理创伤治愈的力量。另一个视角让我体会至深就是阶级的流动,我和老公都是从东北农村靠自己一步一步走到北京,我们年幼的生活比作者幸福百倍,可是我们和他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我们对于大学和专业从小思考的就是考出去,找一个稳定的工作,从来没有考虑过为什么要学,专业兴趣之类的东西感觉好像至今也不甚明确;对于社会资源的理解和感知也是近1年的事情吧,并且至今依然不会主动建构社会资源,以及利用现有资源帮自己达成某些事;我和老公是那种严格的制度的遵守者,从不做逾越规则的事情,在此之前也从未意识到很多情况下规则是在一定程度有“弹性”的,当然,对于这一点,我们依然是自豪的。总而言之,有很多的共鸣,能够深刻理解和体会作者面对当下生活既庆幸有满足,同时也有挣扎。无论如何,我们是幸运的,从家族发展的角度说我们实现了一部分阶层的跨越,说是一部分,是因为心理的那一部分仍需成长,无论如何,我们终究是在向前走,而这对于我们都后辈,无疑是万幸的。享受我们现在的生活,祝福未来的生活[可爱]
乡下人的悲歌读后感心得体会 第(3)篇
J.D.童年生活在一个贫困人家的孩子,刚从乡下搬出来,母亲不停地换男朋友,吸毒。幸好阿嬤和阿公照顾自己,阿公的爱弥补了没有父亲的痛爱,并且姐姐也陪伴着他,在阿嬤和阿公的照顾下读完了高中,考上了州立大学,但是自己不知道何去何从,在家人反对情况下参加海军陆战队,这是他人生一个大的转折点,他在军队里学会了很多,退役后提前完成了大学学业,后来考上了耶鲁大学的法学院,从一个乡下人变成了一个名校的大学生。
在他生活在大学的这几年里发现了,工人阶级和上流社会的区别,他的童年给他带来了很多不幸,然而上流社会的家庭不是这样的,没有暴力,大吵大闹,毒品,酗酒,家人相亲相爱,遇上了乌莎,乌莎上流社会的人家孩子也让JD驱除恐惧,自卑,懦弱,并且JD也开始理解自己的母亲。
或许我们没有别人出身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思想,向上游。生活比你艰苦的人都在努力着,JD在阿富汗看见战乱中的儿童,给她一颗糖就会非常开心,才发现自己相比他们已经很好了,他的心就释然很多了,没有那么多的怨恨。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