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漂泊的灵魂(黑塞作品06) 读后感(3)篇
(2019-08-03 08:16:09) 读后感 -
作者:赫尔曼·黑塞
《漂泊的灵魂》由《早春》、《怀念克努尔普》和《结局》三篇连续性的小说组成,是黑塞著名的“流浪汉体”小说。主人翁克努尔普是个和蔼的流浪汉,流落于城镇之间,寄居于友人的住处,吃着友人们给的食物。克努尔普一直不愿受制于任何行业、地方或是人,甚至还离弃了与自己一同徒步旅行的同伴,而与他一同徒步旅行的同伴很可能就是赫尔曼·黑塞本人。克努尔普的流亡是幸福的、专注于自我的。然而,《漂泊的灵魂》背后隐藏的是一个艺术家的良知,在这个艺术家眼里,自己的解放是毫无价值的,甚至是没有道德可言的。
漂泊的灵魂(黑塞作品06) 读后感 第(1)篇
自由,孤独,在路上。
怀着一些相似的心理把这本书看完了,黑塞用细腻得抓透人心的文字将克努尔普漂泊的灵魂鲜活地描绘了出来。
这是一具与生俱来的有某种天生才智的灵魂,但当他没达到人们的期望值时,无人不扼腕叹息。因为他几乎将他人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流浪上,并没有让他的天才得以具体体现。就如有一个有本领成为菁英的人物,最后却选择做了杀猪匠。
哲学的对话思考占据了本书的大量篇幅。比如我喜欢的:
最美的事物总是在伴随着满足、悲伤和不安的时候才显得出美来。
“所以,再也没有任何事物会比烟火更美的了。漆黑的夜里升起蓝色和绿色的光点,在最美的时候,就划着小小的圆弧消失了。看着烟火,除了感受到喜悦之外,同时也怀着烟火会马上消失的不安。就因为如此,烟火才会比能维持长久的事物显得更美,可不是吗?”
每个人各自所拥有的只能由自己拥有,是不能和他人共同分享的。每个人在死去的时候都会很清楚地明白这一点。人们为死者伤心哭泣一天、一个月,也有人会痛哭一整年。但死的还是死了,还是消失了。这和没有故乡,没有朋友,躺在棺材里的小学徒是没有两样的。”
……
漂泊的人,连同他漂泊的灵魂一同行走在路上。而我认为,正是他的漂泊,才让他的灵魂最后回归到与自己内心世界的探索,终归圆满。
当我们在临死前回顾自己的一生,意义存在于何处,是否一切都是虚无。
还是,在最后一时刻会否定自己的一生,全盘皆输。
路就是那样走的,不管怎样我们都已经走过了。
所以,尽管去走。
最后别忘了回到家乡。
存在,即为意义。
漂泊的灵魂(黑塞作品06) 读后感 第(2)篇
青春时代的洒脱,仿佛远山的野火,
闪耀着朦胧光辉,欢笑般香醇甜美。
像早春夜的和风,低声地吹拂过来,
那真的是太美了,高兴的时候也美,
悲伤的时候更美,美的是无与伦比。
漂泊的灵魂(黑塞作品06) 读后感 第(3)篇
流浪有被迫的流浪和主动的流浪,黑塞专注于写一种主动的充满智性的流浪,这些流浪汉天性放荡不羁又年轻英俊,他们崇尚自由自在的生活,一种孩童般的快乐无忧的伊甸园的生活,但这快乐并不是建筑在肤浅的感官需求上,而是伴随着对于生命无穷无尽的追问和探究,在表面的快乐之下,是对快乐的质疑,是上升到哲学层面的思考。
现实中的流浪汉是难以被人羡慕和爱慕的,黑塞笔下的流浪汉更像一个精神隐喻,他们在自我放逐的路上度过了一生,他们曾年少貌美天赋异禀,同时他们愤世嫉俗厌恶追求俗世的功名利禄,他们歌唱生命的自由赞美爱情的甘美,他们试图找寻到永恒而高尚的真理。这就是黑塞,他的写作并不以情节的跌宕曲折见长,而是借由一个简单的人物的一生来阐述他的哲学思想,他能把一个简单的少年友情故事一个关于思乡的情节升华到一个更高的人文主义层面去描写,由此,读者读黑塞其实不是在读一个个故事,故事在这里一点都不重要,读者读到的是一个真正严肃作家的思想和情怀。怪不得说全世界的年轻人都爱黑塞,黑塞的作品的确能给身处迷茫的年轻人以指引和力量,同样对于我们更广泛的读者群,黑塞的文字也能带来对生命的启迪和重新思考。这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和一般故事书的区别吧。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