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缅甸岁月(奥威尔作品集)读后感400字(3)篇
(2018-12-27 23:23:14) 读后感 -
作者:乔治·奥威尔
作为奥威尔的首部小说,它呈现了极为真实的殖民地生活:白人腐败堕落,土著浑浑噩噩,但作为白人的主人公弗洛里,却在在身份认同危机中苦苦挣扎,一方面同情东方民族,憎恨帝国主义,渴望找到一位和他一起分享缅甸生活的朋友,另一方面“明知道自己有可能成为一个正直的人”的他害怕“救赎了自己的灵魂却失掉了整个世界”,所以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在这丢脸、可怕的徒劳中,荒废生命、腐败堕落”。
缅甸岁月(奥威尔作品集)读后感400字 第(1)篇
某日和同事閒聊,得知他去過緬甸——我對東南亞有stereotype,認為大家皆因便宜而去度假,有消費降級的意思,於是有些嗤之以鼻。他說是因為看了奧威爾的《緬甸歲月》之後,非常有興趣所以專門去看殖民文化。
一瞬間有些慚愧,一直奉為政治啟蒙偶像的奧威爾, 我也只不過看過他最出名的兩本小說而已,甚至不知道他曾在緬甸做過殖民地警察。
看書過程中我不停和我那位香港同事討論著讀書感受。畢竟他同是英國殖民地環境裡長大,細微的心態相當吻合。很好的人類觀察。
書中的弗洛里,伊麗莎白,醫生和吳波金是殖民地中的統治者、旁觀者、仰慕者和得利者,奧威爾從那時起就已經開始用這種方式來寫小說。但我要說,這當中的角色雖然一早定位明確,但比1984中的溫斯頓更有層次感。
男主給了我很大的感動,一個背負著殖民者身份的英國人,本可養尊處優,卻一直充滿著罪惡感——他不甘於像別人一樣欺騙當地人,我們給你們帶來了鐵路、科學還有建築,而是真誠地懺悔,其實沒有人在乎你們的死活。殖民心態是可怕的,也令人厭惡,陷於那樣的驕傲心態中,無異於所有的貪嗔痴。
他也是個被標記的人,如同聖經裡的人,又如同哈利波特,他的胎記一直伴隨著他——像是某種原罪。他愛上不該愛的伊麗莎白,在慾望和自我之間搖擺,他一方面想愛,卻又無法接受對方是個根本無法理解他的人。我不覺得他的胎記,作為原罪害了他,反而對他是一種不幸中的萬幸——若是陷入不對頻率的愛情中,說到底是一個更加綿長的悲劇中而已。他已經在殖民地的生活裡定位自己是一個有罪的人,深刻愛上了緬甸,是無法和那位英國薩布真心相處的。
想來作為一個異鄉人,奧威爾在緬甸做警察的心態大致可窺一二。他儘管沒有活到中年,卻似乎在用中年人的心在思考。英國的霸行的確讓他苦惱,他眼見越來越多的人沉醉在救世主的驕傲中,於是覺得孤獨而悲哀。
我對人清醒的良心,獻上永遠的尊敬。
缅甸岁月(奥威尔作品集)读后感400字 第(2)篇
乔治奥威尔第一部小说,据说是具有自传性质的小说。《缅甸岁月》的情节发生在缅甸北部一座叫做凯奥克他达的城镇,这座小城镇在地理上虽然远离大英帝国,文化政治上却牢牢掌控在殖民者手里。全文主线是主人公弗罗里和伊丽莎白的感情纠葛,印度医生维拉斯瓦米和吴金波的斗争。两条故事贯穿到一起,在日不落帝国日薄西山的背景下,最后佛罗里自杀身亡,吴金波却寿终正寝。虽然故事暗示佛教里轮回会有报应,但活着的时候坏人却更得失。故事有意无意的在讽刺殖民主义,也描写了缅甸当地的一些反抗斗争。书中的主要人物性格都非常有特点。弗洛里代表了看到殖民主义末日的殖民者,却无法摆脱这个命运。医生是深受殖民政策的毒害,欧洲中心意识根深蒂固,被殖民洗脑的,完全亲近殖民主义。却在白人至上的环境中无法融入也无法被接纳。吴波金是个人尽皆知的恶棍,但他非常懂得欧洲人的心理,利用来赢得声誉、升迁、财富。马拉美低贱淫荡贪财,却是摧毁懦弱的弗洛里的力量。伊丽莎白是对东方具有刻板印象的西方白人殖民者形象,在本国是落魄者,在东方却把自己当成最高贵的看不起当地的土著。整个故事非常的流畅,看完之后深深的为文中的人物命运所感叹。在殖民主义的大环境下,他们的悲剧也似乎是注定的。书中很多描写缅甸环境和生活情景的内容,因为刚刚去过,所以感觉比较熟悉或者说是亲切,果然是需要行万里路,这样对书的内容才有更深的认识。
缅甸岁月(奥威尔作品集)读后感400字 第(3)篇
奥威尔的阅读体验是非常流畅的,但是内容是让人不舒服的。因为太真实,让你无法笑看,总会有代入感,这种体验其实并不好。人生已经如此艰难,很多事情只想默默的吃个瓜,而你在无意中就被文字击中,心想,卧槽,我不就是书里这屌丝么…然后就想着,这尼玛只是文学作品,给个大团圆吧,偏偏故事的走向和你的预判越来越接近…于心何忍,情何以堪!读到快结尾的时候,真的很想弃了,不免有怀有期望,期望带来失望的恶性循环。已经不想再去谈所谓的人文,所谓的艺术,所谓的爱情,奥威尔作品里该有的高贵品质,一项都不缺。缅甸的平凡岁月,任意的平凡岁月,都在扼杀着心中的某些部分,我不是瞬间死去的,而是一点点被吞噬掉的,我想男主角可能是等不及了,加快这一进程而已。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