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谈话的泥沼读后感(3)篇

(2019-01-07 03:06:31) 读后感

谈话的泥沼

作者:陈丹青

直指现实,嬉笑怒骂,陈丹青首部言论集。书是陈丹青近年来接受采访或与人对谈所整理出的文字,精心挑选后结而成集,书名“谈话的泥沼”似乎暗喻了交流的不可能,书中的部分篇章也刻意保留了这种媒体狂欢与个人表达之间的谈话困境,这种陷入“泥沼”的状况本身值得深思,另一方面,书中的大部分篇章则反映了在去除媒体预设立场之后,交流的可能与必要,比如陈丹青与王安忆的对谈,两人的思想和学识互相激发与阐释,读来很有收获,这是一本有内容的对话录,同时也是对对话本身的思考。

谈话的泥沼在线阅读地址

谈话的泥沼读后感 第(1)篇


占据60%的篇幅是作者与作家王安忆的对话,难得二人不被对方的论点带着走,各自讲述自身的观点,读着还都有道理的样子,刷新了我的认知,就是真实与虚无,简单与复杂,生活与艺术,都是可以以各种形式存在,我们不被已成型的所谓生活定义带着走,静静观看,静静思考。

一些有意思的内容在这里分享一下。


绘画与写作~


>> 我不明白为什么艺术界总想解读拍卖,我也不明白为什么媒体总要画家谈拍卖。那是专业,是商业行为,你等于要一个画家去谈数学或者地质学。


>> 地主属于农耕文明,中产阶级属于工业文明和消费时代,二者很难联系。目下的中产阶级有薪资指标、财产指标,罕见文化指标。有房有车,弄点雪茄高尔夫之类,如果也算“新的文化”,我没意见。

时尚与模特~


>> 模特先已美在那里了,画家变得只能追慕,且追不上——时装模特是为摄影准备的,但再好的时尚摄影,以我的偏见,还是不如模特美:那种美,你得直接看见,摄影,画,都是下策。美是留不住的


 言说与距离~


>> 大多数人很清楚,除了无所不在的权势,没有人可能真正介入并改变所谓公共生活


艺术与国情~


>> 没有教育问题,只有权力问题


经验与表达~


>> 会很久,会很久。它很奏效。这是中国文化很有意思的一面。中国人非常会合力维持大范围的暧昧,不说破,而且传染范围越来越大,包括年轻人


>> 中国人伟大,他真的会接受。西方人跟你闹不完地闹,中国人真的逆来顺受,这样他好过一点。他挣扎,但他会慢慢接受这种挣扎,尽量让这挣扎在自己身上合法化,不至于那么痛苦。


关于兵荒马乱,我小时候有记忆中的探亲经历,火车站,汽车站,轮渡码头,都是兵荒马乱的感觉,跟着大人,抢着入站、抢着检票、抢着找座位,没有安全感,这样的感觉有时梦里还会出现,走不完的站台,走失的自己。

>一种集体的焦灼,集体的不安,集体的没有安全感。

我们这代人从小目击侮辱。“文化大革命”是文化大侮辱——有个环节从没好好写过,就是抄家,攻击性的侮辱啊,你眼瞧一群不认识的人冲进你家,沙发,桌子,床,他站在上面,对准你爹妈,你家老人,吼叫,呵斥,动手打,平常不乱动的抽屉全给你倒出来,扔一地。家里惜护的东西,当你面砸碎,撕破,抢走……


>> 我们这代人从小目击侮辱。“文化大革命”是文化大侮辱——有个环节从没好好写过,就是抄家,攻击性的侮辱啊,你眼瞧。


泥沼的泥沼~


>> 鲁迅,还有托尔斯泰,他们的魅力是对人世的大同情,总给弱者一边说话,他俩嘲讽咒骂的人,都在当时社会上有地位、很风光。他俩很骄傲,看不起被社会被舆论抬举的人,可是文名太大,名流拿他们没办法。


丹青老师的直白,最是打动人心。


>> 我迷恋一句话的上下文怎样连在一起,连得巧妙,你怎么读都会动容,都会服气。这是书写的秘密。你改一个词,效果全没了。修辞很致命的。


~这让人想起木心先生

>两个意思:一是我瞧不起他,我鄙视。还有一种意思,就是认同,我也会说他“傻逼”——我自己就是“傻逼”。如果喜欢钱,应该立刻停止写作,推掉所有事务,拼命画,挣更多钱。但我越写越多。写作比画画浪费时间,你知道,靠写作赚的钱哪里能和卖画比,可我不断写,还有比这更傻逼的吗?


>> 两个意思:一是我瞧不起他,我鄙视。还有一种意思,就是认同,我也会说他“傻逼”——我自己就是“傻逼”。

>为什么到中年还粗鲁?很简单,厌恶周围的话语环境:平庸,无味,装孙子,玩世故,一本正经,于是扔一句粗口,好比吐唾沫。


>> 每一种理性见解在中国都会被扭曲,尤其是,被罪恶的意图所利用。


>> 文化水平和人格健全,恐怕是因果关系。你怎能想象在贫瘠的文化之上是一群“人格健全”的人。


>> 我现在跟年轻人说话,不能变成一个教员,不传达道德感,我跟读者分享的是人性经验。


>> 总之,当你言说时代、历史、国家,你要小心:再大的事物,最后留下的是那点人性


咒骂与实情~


>> 学校会议桌上处处是荒谬与冷漠,每次我都想:今天别吱声了,说也没用,可是看见大家都闷着,问题含糊过去,忽然我已大怒,还没明白过来就听见自己叫骂了,像条疯狗。


>> 但没有一次“批评得过瘾”,没有。没有回应,没有辩论,没有结果。什么都没有。大家涵养好极了:等这傻逼说完,咱接着开会。


>> 鲁迅说过,中国是只要讲实话,指实情,就要骂你在“骂人”,


上流与上级~


>> 他不相信忏悔这件事,他讲耶稣时也说,不要相信发誓,说耶稣看出来,有发誓就有背誓,发誓已经是虚伪,不要相信任何人的发誓。


>> 见过下层的世面,不计较,无所谓,仗义,承受力强,忽然就能行动,就能决断——大概就是草莽气吧。


>> 美国结结实实教育了我:你就是你自己。现在我很骄傲:没有身份


>> 可是你在中国没身份,意思是没单位,没职业,没钱,没权……这一关很难过的。我最怕看见年轻人自卑,可是我们的教育就是让你越来越自卑。


>> 目前我看过最朴实的黑道定义,是杜月笙的儿子。记者问他,到底怎么看那代流氓?流氓是什么?他想了很久,只说一句话:“就是帮忙”


>> 白道是一系列规定,黑道是一系列规矩。


>> 中国大部分官员穿西装,更像乡巴佬。建议至少向台湾官员学习。但没用的,像样一点的人,有点仪表的人,比较自尊,不会被提拔的,这是汰优制度,大家都知道。你瞧艳照里那些男人。


性向与人权~


>> 价值观是一组概念。人由概念构成,当他被灌输,当概念和他的生理长在一起,你很难跟他讲道理,他就这么认为。最困难的是,他不能想象还有别的道理,不肯容忍别人的道理和他不一样。你没办法。

婚姻和女性~


>> 恋爱问题,感情不重要,感情是最低级的,是分泌物。重要的是尊重


电影与导演~


>> 理想主义时代在全球范围结束了,消费时代开始。消费时代不出英雄,各种经验越来越平面化。


 原著与影视~


>> 革命革了近百年,一点没用,还是要看锦衣玉食的古代贵族怎样打扮,怎样婚嫁,怎样摆谱,又怎样败落。


对宝黛的初认识,就是这句

>我记得越剧版唱到“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徐玉兰就摇头晃脑做作起来,以西化的眼光看,全是程式,可是唯有这套程式才会出贾宝玉那股子真气、贵气、娇气、稚气、淘气、公子气、孩子气,你还弄不出另一套演法能够那么传神、真切、动人。反之,这套程式如果去演茶花女,演哈姆雷特,可就假得一塌糊涂,玩笑开大了。


>> 我记得越剧版唱到“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徐玉兰就摇头晃脑做作起来,以西化的眼光看,全是程式,可是唯有这套程式才会出贾宝玉那股子真气、贵气、


>> 。表象真实不等于艺术真实,


这句唱白,听得心碎!


>> 越剧版《红楼梦》结尾贾宝玉在葬礼中叫道:“林妹妹!我来迟了!


>> 传统戏念白,看似做作,其实是直见性命的“真实”


>> 感动是有条件的,是文化基因文化密码的交感作用


>> 曹雪芹尤其难碰,因中国语言太洗练,在曹著中又太绵密,所有美感就在词语和词语的编织体之间,当代活人用普通话一念,滋味就变了,没了


伟大与平凡,显而易见的要命

>伟大的原著,有伟大的绝缘体,它的故事、语言、笔调、神采,和作者的人格与时代,如骨肉,如性命,通体长在一起,不是挪移故事、抽取内容,便能化成别种体裁、别种样式、别种媒介。


>> 汉语可说纯是文学的语言,《诗经》里的“七月”,那几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专家们老在猜疑“在野,在宇,在户”的是不是就是“蟋蟀”,或是其他。是什么都好,是什么都成立,都漂亮。因是如此精致的形式,它的限制便更大,因无法与别的形式融会贯通,凡完美的形式必有着封闭性,你必须在这限制中创造可能性。


>> 人靠艺术提供的大量“伪经验”喂养欲望,电影,制造了所有艺术中最逼真的伪经验。


灰白格呢大衣后的优雅与残忍和看刀子一点一点戳进心脏,受众的人是不一样的

>曾经看过一个电视电影《逃离索比堡》,写“二战”中一次成功逃亡集中营。有个镜头,一列载送犹太人到索比堡集中营的火车停靠站台,下来难民,其中有一个年轻女人,穿一件灰白大格子的呢大衣,站在站台上,显然还并不十分了解自己的处境,仪态还带有优渥生活余下的优雅。很快就有一个镜头,是在一工棚里,长条桌案边的难民在检查归置已死的人留下的遗物,其中就有这件灰白大格子的呢大衣。这隐匿在背后的暴力多么惊心动魄,而受众亦多么文雅有教养,不像现在,人都变得粗糙鲁钝,非要刀一点一点戳进胸膛方才起反应。


>> 所以,当你随口“情节”、“故事”,你其实在讲“小说”。真正的“故事传统”不是“写”与“读”,而是“说”与“听”。


>> 讲故事的艺术行将消亡……似乎一种原本对我们不可或缺的东西,从我们身上被剥夺了:这就是交流经验的能力。


>> 写小说意味着在人生的呈现中将不可言诠与不可交流之事推向极致,囿于生活之复杂丰盈而又要呈现这丰盈,小说显示了生命深刻的困惑。甚至连小说体式的第一部伟大经典都表明,人杰如堂吉诃德,其精神之伟岸,其勇气和侠义助人,都毫不具备教诲,毫无智慧的闪烁……另一方面,“成长小说”一点也不偏离小说的基本结构,它将社会进程与个人发展融为一体,仅仅为决定这种形式的秩序提供了最脆弱的理由。


>> 我小时候还羡慕我父母经历过轰炸与逃难——“经历”非指“亲身”遭遇,更不是指非常之事,而是本雅明所说的“经验的交流”


>> 凡是“被说出的”的事物与感受,方始成其为“经验”。杜尚说,一件艺术品如果不被看见,不被认识,等于不存在。任何“经历”若不被说出,等于白白经历,不可能成为众人的“经验”,俗话是叫做“烂在肚子里”,谁也不知晓。


>> 中国人真是渴望听故事、喜欢说故事的大民族。“说书”遗风直到清末民初,也与古代没有太两样,甚至直到“文革”前,各地也还有无数职业或业余说书人,说书场所遍在,听众无算,五六十岁以上的中国人,多有听书的记忆。

谈话的泥沼读后感 第(2)篇


我们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命的体验,如果终其一生都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未免显得单调乏味,通过看电视剧,看电影,看书,旅游,与他人交谈,可以让我们或多或少感受到与自己生活不同的体验,甚至仿佛经历了一种别样的人生。于是,人生不再只是许多点线面的集合,而是多维元素缠绵交织的立体空间。还记得高代老师讲课时说:生活也像线性代数,相互关联,彼此印证。我还没有悟出来,一方面,我对生活的思考还不够,另一方面,我也没有钻研精神,无法做到由此及彼融会贯通。目前来说,我的希望是做一个真实有趣会讲故事的人。哈哈,还需要积累和沉淀啦!

谈话的泥沼读后感 第(3)篇

这本采访集我个人不是很喜欢。说陈丹青是愤青,他不承认,我认为还是有些道理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既然矛盾是对立统一的,那么这个世界或者说我们国家吧,好与坏都是一体的。挖掘好和坏,天天都有,从没停过。但在这里,媒体讨巧,受访人愤怒,都在说坏,怎么坏,如何坏,没有好,没有变好的办法。
当然,要一个艺术家去改变大环境还是不太现实的,所以采访的话题能不能稍微有意思些,不是只关注不好的内容呢?毕竟不好这回事,我们都有所体会,已不愿再来书中看不好的东西了,那样太累。或者把不好写出花样来,也有人觉得不错。
说陈丹青一直是个温厚的人,其他的书偶尔可见,这本书愤怒得还是太多了,像个战士。但是武力能解决的问题不那么多,何况还是文字上的武力。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