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亮与六便士:汉英对照(毛姆作品)读后感(3)篇
(2019-04-23 22:07:00) 读后感
作者:威廉·萨默赛特·毛姆
本书取材自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的生平。一个生活安定的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却突然抛妻弃子,到巴黎去追求绘画的理想。他在异国不仅肉体受着贫穷和饥饿煎熬,而且为了寻找表现手法,精神亦在忍受痛苦折磨。经过一番离奇的遭遇后,主人公最后离开文明世界,远遁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上,找到灵魂的宁静和适合自己艺术气质的氛围。这本书引发了人们对摆脱世俗社会寻找心灵家园的思考。
月亮与六便士:汉英对照(毛姆作品)读后感 第(1)篇
有一类书,是你一直想要看,但却一直没去或没能去看的,你听过它的名字,知道它的伟大,甚至看过它的简介,可你就是无法下定决心翻开那艰难的第一页。《月亮与六便士》之于我,就是这样的存在。
最终让我下定决心去阅读,得归功于朋友推荐的一个综艺节目,节目将中外名著以舞台剧的形式演绎出来,第一期便是毛姆的经典著作《月亮与六便士》。困惑于究竟是怎样的精神动力使得故事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一个年过四十的证券经纪人——放弃安稳幸福的生活而决定与家庭决裂,一意孤行地去追寻画画的理想,并就此变得桀骜、疯狂、任性且完全只专注于自我、不在乎任何人的看法与评价,我翻开了这本好书。
故事主要塑造了四类人:叙述者、艺术家、欣赏者、伴侣。叙述者也可以说是观察者,在文中就是作家“我”。“我”是局内人,也是局外人,正是通过“我”的视角,去观察、追踪并讲述着主人公的故事,而读者也跟随着“我”的叙述,逐渐被带入到故事里,和作者一起去寻求解答。
艺术家就是本书的主人公,一个脱离世俗的狂热的天才画家。作者在开篇就点出“对于艺术,最有趣的就是艺术家的个性。如果个性非凡,即使艺术家有再多的缺点,我也愿意原谅。”我想是符合大多数人的心理的,所以在全书的阅读过程中,对斯特里克兰德的感情是极为复杂。
对他抛妻弃子不顾一切地放弃对家庭对孩子责任的行为,是既鄙夷痛恨却又不可避免地对他的说辞感到赞同。作为一个生活在世俗社会的人,我们总是不辞辛劳地去批判背叛家庭背叛伴侣背叛孩子的人,我们的普世价值观就是要扮演一个忠诚负责的丈夫/妻子/父亲/母亲的角色,而一旦背离这样的价值观,就算是一个毫不相干的人,也会引起我们内心的恐慌,因为一旦这样的行为成为一种社会风气,那么下一个深受其害的,也许就是自己。所以面对斯特里克兰离经叛道的行为,从道德和情感的角度,一般人都难以接受。
然而微妙的是,在作者责问他抛弃妻子孩子以后,妻子孩子如何生存时的回答,我却不得不表示赞同。一个女人不一定非得让男人养着才能生存,如果以前不能独立生活,那就现在去试试。事实也证明,斯特里克兰太太果然靠自己的能力过得很好。在爱情中的人,总是觉得对方如果离去了,自己一定会活不下去,于是寻死觅活。可是没有人生命中会真的离不开另外一个人。坚持认为活不下去的人,一定是因为还没有度过失去感的人,一定是因为还没有度过失去感情的痛苦期,就选择了死亡。
放弃家庭而去追寻理想并不是斯特里克兰最独特的地方,抛下俗世而寻求精神解放的例子,在东方文化里也不少见。古典文学作品中贾宝玉最后憬悟了生命,顿悟了人生,抛弃了通灵宝玉,最终消失在茫茫雪地;无独有偶,民间文学中“活佛”济公舍弃百万家财,投奔灵隐寺,受具足戒,而走上救民济世的道路。同样地,斯特里克兰打动人心之处在于,他不断地挣脱世俗的束缚,去寻求灵魂上的真正自由。所以他可以抛妻弃子;可以流落街头;可以住收容所、救济站;可以长时间持续一天只吃一个面包甚至挨饿;可以将赏识他、千方百计帮助他甚至在他生命垂危关头费劲心力救活他的好心画家斯特罗伊夫——书中欣赏者的角色——的妻子布兰奇引诱到手,而最后导致布兰奇悲剧死亡后而没有一丝愧疚;他也可以和一个能给他无限自由的土著女人结婚并一起生活到生命结束。
但是不同之处在于,贾宝玉、济公之类,或者归于“僧”,或者归于“道”,他们追寻精神自由的道路上有一个强大的背景依托,而且也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人们普遍认为,僧或道在某种层面上也能帮助仍旧生活在俗世里的人达到一定程度的解脱。可是斯特里克兰却始终是在走一条只有自己知道也只有自己理解的道路,没有任何依托,他不能借僧、道或者传教士的身份“化缘”解决吃住的问题,他必须加入生产,通过自己的劳动解决生存问题。
更为独特之处在于,斯特里克兰是完全不在乎外界的看法和评价,他只专注于自我。他不介意自己画作的好坏,他只享受作画的过程,所以他的画可以随意送人,也可以画完即毁掉,他不追求伟大也不追求成功。或许,在他心中,甚至没有他自己,只有他灵魂上的追求。
越读到后面,越觉得斯特里克兰的精神与老庄似有相通之处,尤其是庄子“逍遥”的自由。庄子认为达到“逍遥”有两种途径:一是追求本根、绝对,也就是回到人类最初的起源上,“始于玄冥,反于大通”,而斯特里克兰也抛弃了人类所发展出来的一切外在包装和享受,最终生活在几乎与世隔绝的塔西提岛过上最原始的生活;二是安于现状,接受现实,既不超前,也不滞后,“安时处顺”、“与世同波”,反观斯特里克兰的行为,也是如此,能赚到一点钱就买画具,没有钱了就去赚,实在不行也去借,既不抱怨也从不后悔。
在精神追求上,他们更是相像。庄子说他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孔子尚说不可与鸟兽同群,而庄子则是真的要用自己的精神与天地来往,与万物为友。再看最能展现斯特里克兰精神的壁画的内容是什么呢,是“世界创立之初的景象”,是“亚当和夏娃所在的伊甸园”,是每天都能见到的“椰子树呀、榕树呀、火焰花呀、鳄梨呀”,是“裸体的男男女女”,是“上帝造人用的泥土”,这不就是在用自己的精神与天地来往,与万物为友么?
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斯特里克兰看起来这么坏,对他却始终讨厌不起来呢?我想,大概是由于他所追求的也正是根植于人类灵魂深处的,对生命、对美、对自然万物的本能渴望吧。
月亮与六便士:汉英对照(毛姆作品)读后感 第(2)篇
毛姆三部曲,从《刀锋》《月亮与六便士》,直至《人生的枷锁》,令其闻名遐迩就是这本“抬头是月亮,低头是便士”的带有自传体性的灵魂之作。
人的每一种身份都是一种自我绑架,唯有失去是通向自由之途。
“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
毛姆作品里刻画了这样一个为了理想,放下了所有,不顾一切追寻自己内心想要做的事情-画画。斯特里克兰一开始并不是天才,没有多少人欣赏他的画作,在他做决定的时候,也没有想过以后会成为伟大的画家,以天才为名。他当时已经步入中年,有家人有事业,但是他还是毅然决然的放弃了安逸富足的生活,去追求他内心的自由。他很开心,虽然最后在塔希提悲惨的死去,但他依然是开心的,满足的。当他眼瞎看不见的时候,他超越了自己的灵魂,用心去创造画作。一个太平洋孤岛的丛林深处,一间简陋土屋里,因麻风病而毁容的老人,坐在自己描绘的满墙壁画中,聆听波涛汹涌的颜色-对,那时他已经失明,只能聆听颜色,金色是高音,黑色是低音,白色是微风,红色是尖叫。斯特里克兰最后的时光深深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更多的是对这个场景,对他的敬畏。我想这就是传说中的宁静,而斯特里克兰最终也得到了他想要的,他很满足。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月亮与六便士:汉英对照(毛姆作品)读后感 第(3)篇
毛姆说自己不擅长引人入胜的描写,快到看不下去的时候,快有点厌倦的时候,一章就刚好结束或者快结束,碎片的阅读时间里,每次回来看都是从新的章节开始,喜欢这样的完整感。毛姆八卦很贴心,故事里所有的人都交代了结局,比如说Mrs. Strickland,居然在被抛弃几十年后有成功的事业,儿女不仅幸福顺利的长大,还有了理想的婚配,最后还能享受Mr. Strickland的天才成果,最有吸引力的是,六十岁的女人看上去只有最多五十岁,这样的人生是多少人一辈子求而不得的,让我们被抛弃吧,如果可以活出那样的精彩。Strickland追梦的日子无疑是非常艰苦的,食不果腹,衣衫褴褛,lack of money constantly,后来被女人养,实现了人生的梦想。相比于实现梦想,按照自己的意愿过一生,这些好像不算什么,在他追梦的过程里,最多在马赛受到过生命威胁,其他时候碰到的都是好人,被他欠钱,被他要求请吃饭,怜悯他给他工作等等。可能在你只要求几片面包,不在乎穿什么,住在什么地方的时候,没有房子,没有结婚,没有医疗保险根本没什么可怕的。如果不怕了,还有什么阻止我们按照自己意愿去过自己的人生?n五星。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